聽鄉音敘鄉情 馬英九率台灣學子赴湖南大學交流
中新社長沙4月2日電 題:聽鄉(xiang) 音敘鄉(xiang) 情 馬英九率台灣學子赴湖南大學交流
作者 路梅 付敬懿
“我是湘潭伢子回湖南來了,很高興(xing) 和湖南的同學們(men) 見麵,我講湖南話你們(men) 聽得懂嗎?”馬英九的鄉(xiang) 音一問,得到滿場湖南大學學子齊聲回應:“聽得懂!”
4月2日,返鄉(xiang) 祭祖的馬英九率28位台灣學子到湖南大學交流座談。“我知道在湖大,湖南籍的同學大約有四分之一。”在回答湖大學生李子怡用湖南話提問時,馬英九高興(xing) 地同樣用湖南話說,“我從(cong) 小家裏講長沙話,你覺得我講的湖南話還可以吧?”在座湖大學子紛紛表示肯定:“可以、可以!”
馬英九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寡人之於(yu) 國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的典故,向學子們(men) 講述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生態保護理念對於(yu) 現代社會(hui) 的啟發意義(yi) ,並鼓勵兩(liang) 岸學子共同弘揚與(yu)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進交流,希望“讓湖大同學與(yu) 台灣同學的交流變成家常便飯”。
座談中,台灣學生對於(yu) 到大陸學習(xi) 創業(ye) 的環境與(yu) 政策,以及大陸高校教學體(ti) 製等問題最為(wei) 關(guan) 心,湖大師生對此進行了詳細介紹,答疑解惑;台生鄭雅羚則分享了自己到湖大學習(xi) 、如何融入大陸、結交好友、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經曆。
座談開始之前,李子怡和台灣師生們(men) 一同參觀了嶽麓書(shu) 院。她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與(yu) 台灣同學的探討中,她真切感受到兩(liang) 岸的文化相通、血脈相連。“我相信,今天的交流是一座希望的橋梁,一顆未來的種子。期待兩(liang) 岸學子能並肩同行,用青年力量共創未來。”
“我看到了兩(liang) 岸青年所共有的美好特質:自信、沉穩,也樂(le) 見未知與(yu) 挑戰。”湖大博士生王弘毅說,“兩(liang) 岸都是一家人,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台灣青年朋友來大陸工作、生活、學習(xi) 、實現自我,也希望能有更多機會(hui) 與(yu) 他們(men) 交流合作。”
湖南大學辦學起源於(yu) 公元976年創辦的嶽麓書(shu) 院,培育熏陶了一大批經世濟民之才,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曆史的進程。
談到湖大與(yu) 台灣的淵源,湖南大學校長段獻忠在致辭時說,1885年,嶽麓書(shu) 院學生左宗棠奏請福建巡撫駐台,推動改設台灣為(wei) 行省;1695年,嶽麓書(shu) 院山長李中素,任當時台灣三縣之一台灣縣的知縣;1941年,湖大周蔭棠教授撰寫(xie) 《台灣郡縣建置誌》一書(shu) ,闡述台灣自古屬於(yu) 中國的曆史經緯,“指明是非,使無迷惑”;台灣東(dong) 海大學首任校長曾約農(nong) 、台灣師範大學前校長杜元載、台北市前市長遊彌堅等,都曾在湖大學習(xi) 或任教;馬英九的外公秦卓庵則於(yu) 1916年至1920年就讀於(yu) 湖大工專(zhuan) 應化二班。
據介紹,近年來,湖南大學與(yu) 台灣各界交流廣泛,與(yu) 台灣高校合作舉(ju) 辦“湖湘文化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人文精神學術研討會(hui) ”“中國書(shu) 院學術研討周”,合作開展“儒家文明與(yu) 中國書(shu) 院”主題研究等,也選派學生到台灣交流學習(xi) 。
“青年是兩(liang) 岸交流中充滿朝氣的力量。”段獻忠表示,馬先生帶領台灣青年前來交流,能夠增進兩(liang) 岸青年學生心靈契合。湖南大學將為(wei) 兩(liang) 岸青年學生互學互鑒提供更多的平台,推動兩(liang) 岸青年學生攜手並進。(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