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全力加速跑 奮力開新局——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看中國經濟生機活力

發布時間:2023-04-04 14:01:00來源: 新華網

  位於(yu) 中國西南腹地,地處“一帶一路”與(yu) 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成渝地區,承東(dong) 啟西,連接南北,在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重慶市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wei) 市委“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四川省將其作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四川的總牽引,兩(liang) 地正攜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全麵提速。

  如今行走在川渝各地,熱火朝天的項目建設現場、滿負荷運轉的企業(ye) 車間、川流不息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便捷的“雙城生活”……一個(ge) 個(ge) 鮮活的場景,正是中國經濟強大韌性和生機活力的有力證明。

  與(yu) 時間賽跑,重大項目建設持續提速

  春日暖陽下,重慶二塘碼頭,成渝中線高鐵井口嘉陵江特大橋建設現場,鑽孔、清孔、鋼筋籠下放、混凝土灌注,巨大的樁基慢慢深入地下……

  作為(wei)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之一,成渝中線高鐵建成後,重慶、成都“雙核”將實現50分鍾通達。

  “我們(men) 正在與(yu) 時間賽跑。”中鐵大橋局成渝中線重慶樞紐施工1標項目總工程師李沫說,項目部正快速推進大橋建設工作,確保今年汛期前完成大橋主墩出水關(guan) 鍵控製目標。

  與(yu) 時間賽跑,正是川渝兩(liang) 省市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真實寫(xie) 照。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辦公室日前發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23年將實施重大項目248個(ge) ,涵蓋現代基礎設施、現代產(chan) 業(ye) 、科技創新、文化旅遊、生態屏障、對外開放、公共服務七大重點領域。

  時不我待,隻爭(zheng) 朝夕。從(cong) 2021年的67個(ge) 到2022年的160個(ge) ,再到2023年的248個(ge)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大項目建設呈現持續提速態勢。

  重大項目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抓手,如今川渝各地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項目建設現場。以交通基礎設施為(wei) 例,一個(ge) 個(ge) 重大項目正“連點成線、連線成網”——

  陸路,除成渝中線高鐵開工建設外,鄭渝高鐵已通車運營,渝西高鐵、成達萬(wan) 高鐵重慶段、渝昆高鐵川渝段等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中;川渝省際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達20條;

  水路,涪江雙江航電樞紐、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等項目加快建設,以長江、嘉陵江、烏(wu) 江“一幹兩(liang) 支”國家高等級航道為(wei) 骨架的航道體(ti) 係基本建成;

  航空,2022年成都、重慶機場旅客吞吐量、起降架次均位居全國前列,重慶江北機場改擴建、四川樂(le) 山機場等項目加快建設,四川達州機場正式通航,成渝世界級機場群正加快形成……

  其他領域的重大項目建設也全麵提速。新基建領域,川渝已建和在建數據中心機架總量超36萬(wan) 個(ge) ,工業(ye) 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相關(guan) 項目落戶成都,成渝納入國家“東(dong) 數西算”工程算力樞紐節點布局……

  能源領域,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川南—渝西輸氣管道等項目加快推進,川渝基本實現天然氣管道“一張網”,四川水電每年送重慶電量約200億(yi) 千瓦時,枯水期重慶火電送四川電量約5億(yi) 至8億(yi) 千瓦時……

  “對於(yu) 地處西部內(nei) 陸腹地的成渝地區而言,持續提速的重大項目建設,有利於(yu) 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促進生產(chan) 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聚集,進而激發西部地區發展潛能。”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長江上遊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敬說。

  協同補鏈強鏈,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加快形成

  走進一汽大眾(zhong) 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車間,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滿負荷運轉的生產(chan) 線,每小時130台新車下線,源源不斷銷往全國各地。

  “我們(men) 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受益者,公司95家核心供應商中,12家來自重慶,川渝汽車產(chan) 業(ye) 深度合作,有效降低了風險和成本。”公司生產(chan) 製造部部長李誌強說。

  川渝攜手補鏈強鏈,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正加快形成。

  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正實現融合發展。川渝聯合成立汽車、電子產(chan) 業(ye) 工作專(zhuan) 班,共建產(chan) 業(ye) 鏈供需信息對接平台、聯合對外招商、共建產(chan) 業(ye) 合作園區,攜手推動汽車產(chan) 業(ye) 向新能源、智能網聯,電子產(chan) 業(ye) 向芯、屏、器、核、網全產(chan) 業(ye) 體(ti) 係轉型升級。

  以汽車產(chan) 業(ye) 為(wei) 例,2022年川渝共報送汽車供應鏈“白名單”企業(ye) 約500家,全年川渝兩(liang) 地共生產(chan) 汽車318萬(wan) 輛,同比逆勢增長17%,展現出產(chan) 業(ye) 鏈合作的強大韌性。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已加快崛起。川渝合力打造成渝氫走廊、電走廊、智行走廊,加快推動氫能及燃料汽車電池應用示範,重慶、宜賓被列入國家首批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川渝間已建成11條省際高速公路電走廊。

  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科技創新是重要支撐。川渝正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瞄準基礎科研和區域創新突出短板,聯合對重大技術難點展開科研攻關(guan) 。

  在西部(成都)科學城,四川天府新區集成電路設計創新公共平台日前正式投入試運營,可為(wei) 集成電路企業(ye) 提供失效分析、可靠性試驗、測試服務、工藝設計等公共服務。

  “平台提供了完整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共服務鏈,解決(jue) 了長期以來製約川渝集成電路企業(ye) 發展的難題。”天府新區集成電路設計創新公共平台企業(ye) 經營發展中心負責人張鵬飛說,以前對芯片進行失效分析的實驗室遠在長三角地區,要檢查集成電路失效的原因,企業(ye) 必須派人兩(liang) 頭跑,一次失效分析往往至少耗費1個(ge) 月的時間,如今時間被縮短至兩(liang) 天以內(nei) 。

  在200多公裏外的西部(重慶)科學城,由西南大學聯合國內(nei) 外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的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近日正式運行,將培育50個(ge) 物種的新品種,為(wei) 高產(chan) 優(you) 質和高附加值新品種的選育和產(chan) 業(ye) 化推廣應用奠定基礎,推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

  如今,科創元素正加速向西部科學城聚集,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項目正呈全麵開花之勢。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成都)項目、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等一大批平台、項目陸續落戶或投入運營。

  攜手開拓創新,改革開放新高地加速崛起

  重慶團結村中心站,一列列滿載貨物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拉響汽笛,緩緩駛出站台,開往東(dong) 盟等區域的國家和地區。

  今年一季度,西部陸海新通道再次跑出“加速度”。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輸3.6萬(wan) 標箱,同比增長39%,貨值55.55億(yi) 元,同比增長25%。截至今年3月底,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網絡已覆蓋119個(ge) 國家和地區的393個(ge) 港口。

  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逆勢提速,是成渝地區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的例證之一。

  如今在成渝地區,內(nei) 陸開放高地正加速崛起——向東(dong) ,可沿長江黃金水道出海;向西,中歐班列(成渝)號可直達歐洲;向南,西部陸海新通道通達東(dong) 南亞(ya) 等區域;向北,從(cong) 成渝地區出發的國際班列可直達莫斯科……

  瞄準改革開放新高地的目標,川渝在不斷擴大開放的同時,攜手將改革創新向縱深推進。

  改革,向經濟社會(hui) 各領域加快拓展。川渝已建立跨行政區域外商投資企業(ye) 投訴處理協作機製、建立跨省設立的聯合河長辦、構建跨區域“同一標準辦一件事”的市場服務係統、構建知識產(chan) 權跨區域快速協同保護機製……

  改革,有利於(yu) 增進民生福祉。截至目前,“川渝通辦”事項已達311項,涵蓋交通通信、戶口遷移、稅務、就業(ye) 社保等重點民生領域。

  四川金鍇安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曹衛東(dong) 前不久遇到一件急事:企業(ye) 需要盡快辦理川渝跨省辦稅業(ye) 務,如不能及時開出發票,很可能失去訂單。“很方便!我打通了成都市溫江區稅務谘詢熱線,稅務部門通過‘川渝通辦’將業(ye) 務順利辦理,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曹衛東(dong) 說。

  “加快建設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對內(nei) 正激活發展新潛能,有利於(yu) 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對外正成為(wei) 向西、向南開放的重要窗口,依托‘一帶一路’拓展開放新空間,彰顯出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李敬說。

  文字記者:趙宇飛、李力可

  海報設計:殷哲倫(lun)

  新媒體(ti) 編輯:郭寶江、聶焱、沈文、彭紅、徐亮、胡碧霞、程昊

  統籌:方思賢、黃小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