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200餘戶家庭選擇“數字墓園”

發布時間:2023-04-07 14:41:00來源: 北京日報

  本報記者 王琪鵬 實習(xi) 記者 胡子傲

  本市幾天前首次舉(ju) 辦“數字共祭”活動,揭開了數字科技殯葬的神秘麵紗。今年年初,本市在太子峪陵園等5家市屬公墓推出數字科技殯葬試點,設立“數字墓園”,社會(hui) 反響出人意料。截至4月2日,5家數字墓園已收到32麵錦旗,家屬滿意率達100%。看似抽象的數字科技殯葬,為(wei) 何會(hui) 如此受歡迎?

  電子屏追憶逝者音容笑貌

  “數字科技殯葬”是指利用網絡、多媒體(ti) 技術,融合聲光電等科技手段,集安葬、禮儀(yi) 、祭掃為(wei) 一體(ti) 的新型安葬與(yu) 紀念方式。不同於(yu) 虛擬的“網上靈堂”,數字科技殯葬不但有“實體(ti) ”,而且能保留骨灰。

  在北京,首批數字科技殯葬項目是由八寶山禮儀(yi) 有限公司和北京九禮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數字墓園作為(wei) “實體(ti) ”,設有數字安葬廳,內(nei) 設若幹個(ge) 墓位,與(yu) 傳(chuan) 統的壁葬相似。不同的是,每個(ge) 數字墓位上都有一塊電子屏,可以播放逝者的音容笑貌,甚至還引進了AR、VR技術,與(yu) 家屬互動。

  在福田公墓數字墓園的“秉德廳”,共設有184個(ge) 墓位,一塊塊電子屏組成一整麵大屏幕。工作人員打開一個(ge) 專(zhuan) 門供展示用的墓位,電子屏降下,感應燈亮起,裏麵是安放骨灰的格位。據介紹,每個(ge) 墓位可以安放兩(liang) 個(ge) 骨灰盒。“這裏既能滿足安葬的需求,又能滿足家屬的追思緬懷需求。”數字墓園負責人王杉介紹。

  建築風格上,數字墓園與(yu) 傳(chuan) 統公墓也有很大不同。在福田公墓,數字墓園裝修得古香古色,與(yu) 原有建築風格一致;在外僑(qiao) 公墓,數字墓園采用了拱門設計,看上去有些“西洋風”;在太子峪陵園,數字墓園則是一個(ge) 擁有大落地窗的小院,接待室裏有咖啡,有雜誌,還有各種解壓玩具,讓家屬能夠得到情感療愈。

  節地與(yu) 精神傳(chuan) 承的“雙贏”

  數字墓園本質上是一種節地生態葬。按照一座傳(chuan) 統雙穴墓的麵積是0.8平方米來計算,算上道路等公攤麵積,一畝(mu) 地大約隻能設計200個(ge) 墓位。而一座20多平方米的數字安葬廳,就可以設置150餘(yu) 個(ge) 墓位。對於(yu) 一些趨於(yu) 飽和的公墓來說,數字科技殯葬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目前,全北京5座數字墓園共設有近7000個(ge) 墓位,粗略計算,相當於(yu) 節省了30多畝(mu) 土地。與(yu) 傳(chuan) 統墓位相比,數字墓位的租期同樣是20年,價(jia) 位上比較惠民,在3萬(wan) 元到10萬(wan) 元之間。試點三個(ge) 月以來,全市已有200餘(yu) 戶家庭選擇數字墓位安葬逝者。

  “數字墓位可以節約土地,又很有科技感。對於(yu) 國家來說,這是響應綠色殯葬的號召,對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小家來說,這種方式也可以讓我們(men) 更好地紀念逝去的親(qin) 人。”在太子峪陵園的“數字共祭”儀(yi) 式上,逝者家屬陳女士說,起初她也不懂什麽(me) 是數字墓園。實地考察後,她發現數字墓園不但環境好,而且能夠長久保存親(qin) 人的音容笑貌,這讓她非常滿意。“我們(men) 更看重精神財富的傳(chuan) 承。我會(hui) 帶著孩子經常過來,讓他們(men) 記住親(qin) 人的樣子。”陳女士說。

  “殯葬的核心功能就是‘樹碑立傳(chuan) ’,通過記錄、記載,讓後人能夠追憶。”王杉介紹,數字科技殯葬雖然沒有實體(ti) 墓碑,卻可以通過技術手段製作電子相冊(ce) 、微電影,實現“電子墓碑”的功能。“逝者的言傳(chuan) 身教,走過的路,讀過的書(shu) ,看過的風景,都可以被記錄在這個(ge) ‘電子墓碑’裏,作為(wei) 精神財富,逐漸形成每個(ge) 家庭的家風家訓,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

  滿意率100%背後的觀念轉變

  對於(yu) 王杉來說,北京市民對於(yu) 數字科技殯葬的接受程度,有些超出了他的預期。全市數字墓園已收到32麵錦旗和32封表揚信,還有14位市民通過12345熱線電話,表揚他們(men) 的工作人員。

  “在過去,公墓幾乎是最不可能收到錦旗的單位。”王杉說,他們(men) 曾對逝者家屬進行回訪,結果滿意率達到了100%。在家屬們(men) 送來的錦旗上,“科技”和“暖心”兩(liang) 個(ge) 詞出現的頻率最高。

  有一位逝者家屬是外科醫生,白天手術忙,和工作人員聯係時,常常是淩晨4點多;有一位家屬年紀很大不會(hui) 用微信,每次都是電話溝通,常常電話一打就是半個(ge) 小時……為(wei) 了讓家屬能夠和逝去的親(qin) 人有一個(ge) 最好的告別,工作人員總是為(wei) 家屬著想,最終換來了社會(hui) 的肯定。

  “對於(yu) 我們(men) 來說,每一個(ge) 人都有閃光點,每一個(ge) 人都值得被紀念。”王杉認為(wei) ,數字科技殯葬得到認可的背後,不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科技賦能、服務暖心,還有整個(ge) 社會(hui) 向“輕安葬重祭祀,輕物質重精神”的觀念轉變。

  “祭掃方式是人們(men) 真實情感的表達。”民政部社會(hui) 事務司司長王金華說,近年來,隨著殯葬改革深化和移風易俗推進,一些文明低碳的祭掃方式逐步湧現,體(ti) 現了文明現代的祭掃新風尚。特別是各地都在倡導的生態型公墓建設,“建墓不見墓”“公墓像公園”“見山見水不見墳”,逐漸得到群眾(zhong) 的認可。

  在北京,骨灰海葬和自然葬的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民政部門通過出台各種惠民激勵措施和舉(ju) 辦公祭活動,讓節地生態安葬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並已成為(wei) 生命教育的一種方式。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