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業洶湧而來 高校教育準備好了嗎?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發布《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調整優(you) 化改革方案》,明確到2025年,優(you) 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zhuan) 業(ye) 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的學科專(zhuan) 業(ye) ,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學科專(zhuan) 業(ye) 。
與(yu) 學科專(zhuan) 業(ye) 有關(guan) 的行業(ye) 發展也頻頻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前不久,上海世界技能大賽通過對行業(ye) 發展人才結構與(yu) 需求的調查分析,發布了包括5G+工業(ye) 互聯網、數字金融、數字化營銷、新能源汽車在內(nei) 的6大領域內(nei) 具有前瞻性的52種“未來職業(ye) ”;最近大火的OpenAI新成果的發布,同樣引發公眾(zhong) 對新技術與(yu) 職業(ye) 的探討:新技術會(hui) 導致失業(ye) 嗎?未來會(hui) 有哪些新職業(ye) 產(chan) 生?
麵對洶湧而來的新職業(ye) ,高校教育是否做好了準備?各種觀點在交鋒:有研究者認為(wei) ,象牙塔裏的高校教師未必跟得上行業(ye) 最新趨勢;也有研究者認為(wei) ,學校教育需要培養(yang) 、教授學生的是基礎知識與(yu) 核心能力,沒必要與(yu) 新職業(ye) 亦步亦趨。
從(cong) 學校到職場,畢業(ye) 生缺什麽(me) ?
在複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方世心看來:“高等教育無法完全支撐年輕人職業(ye) 發展,已經不是全新的話題。”
高校傳(chuan) 授的書(shu) 本知識與(yu) 用人單位的實踐需求脫節的情況,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我們(men) 經常收到行業(ye) 的反饋,企業(ye) 對畢業(ye) 生所期待的人才與(yu) 高等教育培養(yang) 出的畢業(ye) 生能力不太匹配。”方世心說。她曾在國內(nei) 的一些理工科院校做調研,有學生反映,他們(men) 在校內(nei) 實踐課上使用的機器,落後於(yu) 工廠實際使用的機器三代以上。
即便在一些前沿新興(xing) 行業(ye) ——在很多人看來,不少新興(xing) 學科緊緊抓住時代發展的脈搏,與(yu) 行業(ye) 的匹配度更高——這種狀況也沒有太多的好轉。
在新能源汽車、互聯網等前沿行業(ye) 人士跟方世心的交流中,就有這樣的反饋意見:多少有點銜接不上,學生尤其缺乏實踐能力。
王女士(化名)在國內(nei) 一家頗具規模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從(cong) 事人力資源工作10年了。她在工作中觀察到:“智能電動汽車行業(ye) 屬於(yu) 多學科交叉行業(ye) ,需要員工具備相關(guan) 技術背景和知識,包括電動汽車技術、軟件開發、自動駕駛技術、電池技術等等,而目前學校內(nei) 部針對性的橫向交叉學科培養(yang) 較少。”
不少大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職場適應能力相對較弱。“很多畢業(ye) 生項目落地的經驗不夠,更多停留在理論層麵。他們(men) 無法從(cong) 企業(ye) 的角度思考產(chan) 品,不能很好地平衡產(chan) 品與(yu) 市場期待,需要花費較長時間來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職責。”她說。
羚羊工業(ye) 互聯網是安徽首家政企聯合打造的市場化運作的工業(ye) 互聯網綜合服務平台。85後周文晶是這家互聯網公司的高級谘詢經理。她在與(yu) 高校實習(xi) 生和剛進入公司的應屆畢業(ye) 生打交道時注意到,有的學生具備工控類、信號類技術,有的學生具備數據、AI方麵的技術,但很少有人具備全麵的技術能力,也沒有在工業(ye) 互聯網綜合應用方麵的經驗或實訓經曆。“複合型人才少,綜合性能力不足。”她說。
“工業(ye) 互聯網相關(guan) 新職業(ye) 的實踐和見效益周期長,需要學生深入行業(ye) 、到車間裏去操作,挖掘企業(ye) 痛點、癢點、難點,而許多學生不願意長期在工業(ye) 現場挖掘取材。”周文晶分析原因。
根據方世心對很多新行業(ye) 的觀察,“不少從(cong) 業(ye) 人員來自於(yu) 各種專(zhuan) 業(ye) ,這說明我們(men) 的專(zhuan) 業(ye) 沒有培養(yang) 對口的專(zhuan) 業(ye) 人才,這與(yu) 高等教育脫節有一定關(guan) 係,也與(yu) 社會(hui) 環境變化、經濟發展快速有關(guan) 。”
方世心分析,高等教育與(yu) 生產(chan) 實踐脫節,與(yu) 大學專(zhuan) 業(ye) 課的設置方式以及多數高校教師本身不在業(ye) 內(nei) 工作等因素有關(guan) 。
新就業(ye) 需求倒逼教學改革
在上海世界技能大賽發布的“未來職業(ye) ”中,有將近半數與(yu) 數字、元宇宙、互聯網有關(guan) ,例如數字金融營銷師、元宇宙資產(chan) 管理顧問、元宇宙活動策劃師等。
元宇宙的發展帶來新職業(ye) ,需要從(cong) 業(ye) 者具備新的技能和素質。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元宇宙文化實驗室主任、教授沈陽介紹,清華大學已於(yu) 2022年開設了麵向本科生的公選課《元宇宙的發展與(yu) 挑戰》,課程從(cong) 元宇宙技術架構、行業(ye) 現狀、運行機製、 產(chan) 業(ye) 應用、風險治理等方麵讓學生全麵了解元宇宙;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與(yu) 新聞學院有《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元宇宙案例實務(青藍計劃)》課程,由校內(nei) 十餘(yu) 個(ge) 專(zhuan) 業(ye) 方向教授聯合擔任教師;經管學院管理專(zhuan) 業(ye) 的“前沿科技”專(zhuan) 業(ye) 課也講授元宇宙經濟學內(nei) 容。
“高校人才培養(yang) 不僅(jin) 要服務當下,更要麵向未來。尤其是要發揮教育聯結科技和人才,進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樞紐功能。”教育部創新創業(ye) 教育指導委員會(hui) 委員、上海財經大學創業(ye) 學院執行副院長劉誌陽教授說。
事實上,不少高校注意到,高校教育需要努力追趕產(chan) 業(ye) 發展趨勢,並通過教學改革,在產(chan) 教融合方麵發力。
合肥工業(ye) 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呂珺教授長期從(cong) 事教學與(yu) 科研工作。她觀察到,隨著產(chan) 業(ye) 發展積累,在“新能源汽車之都”合肥,企業(ye) 對畢業(ye) 生的需求在近5年內(nei) 凸顯,催生新就業(ye) 需求,倒逼教學改革。
在傳(chuan) 統觀念中,材料學科傳(chuan) 授的是“打鐵”技能。隨著新職業(ye) 興(xing) 起,畢業(ye) 生就業(ye) 正由傳(chuan) 統材料、鑄造等行業(ye) 延伸至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呂珺介紹,該學院畢業(ye) 生在新能源企業(ye) 主要從(cong) 事技術研發、工藝設計等崗位,如電芯產(chan) 品/工藝開發工程師,正負極、隔膜、電解液材料開發工程師,固態電池研發工程師、仿真工程師等。
她解釋,相比於(yu) 傳(chuan) 統燃油車的車體(ti) 構架和輪轂材料製作,新能源汽車偏重於(yu) 集成體(ti) 係,這對材料專(zhuan) 業(ye) 教學帶來衝(chong) 擊。“新能源核心是動力電池,涵蓋新型外殼材料、輕金屬材料、電池材料等功能性材料和新型材料製作,涉及材料的成型、加工、新材料成分研發等知識技能。”
為(wei) 此,學院加快對原先專(zhuan) 業(ye) 的改造。呂珺拿“老牌專(zhuan) 業(ye) ”材料成型與(yu) 控製工程舉(ju) 例,之前教學側(ce) 重鑄造、鍛壓、焊接技術,目前則強調設計、實施、實驗、測試、運算、分析等實踐技能培養(yang) ,注重將計算機CAD/CAE/CA等先進材料成形技術運用。
在劉誌陽看來,產(chan) 業(ye) 需求產(chan) 生的各種新職業(ye) ,有“長期需求”與(yu) “臨(lin) 時需求”“強需求”與(yu) “弱需求”之分,要進行辨析區分。例如,國家正在加強新工科、新醫科、新農(nong) 科、新文科建設,對高校人才培養(yang) 方案提出了具體(ti) 要求,這就是服務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的真需求,而電商直播等臨(lin) 時性的或門檻不高的新職業(ye) 可能就是一種弱需求,這方麵不應是高校人才培養(yang) 重點,更應該激發社會(hui) 培訓機構力量完成。
“要麵向產(chan) 業(ye) 鏈需求和人才成長,構築多方合力的教育鏈和培訓鏈。”劉誌陽強調。
高校如何平衡人才培養(yang) 的“變與(yu) 不變”
在社會(hui) 快速發展、新職業(ye) 大量湧現的背景下,高校如何既有自身的堅守,又積極投身改革?
在教育部新就業(ye) 形態與(yu) 創業(ye) 指導專(zhuan) 家組副組長、浙江大學就業(ye) 指導與(yu) 服務中心主任董世洪看來,人才培養(yang) 有自身的規律,要“以不變應萬(wan) 變”,傳(chuan) 授學生“立身之本”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培養(yang) 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適應未來的社會(hui) 發展需求。
安徽工程大學工業(ye) 互聯網產(chan) 業(ye) 學院負責人、計算機與(yu) 信息學院物聯網工程係副主任章平也認同這個(ge) 觀點。他認為(wei) :掌握自主學習(xi) 能力、解決(jue) 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的選擇餘(yu) 地更大。
平衡人才培養(yang) 的“變與(yu) 不變”,是高校在新時代麵臨(lin) 的課題。
董世洪常與(yu) 用人單位交流,他發現用人單位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與(yu) 能力,包括職業(ye) 道德規範、自主學習(xi) 和終身學習(xi) 意識、團隊合作能力、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分析解決(jue) 問題能力、組織管理和領導能力等。
他建議,高校要在為(wei) 學生打好專(zhuan) 業(ye) 知識基礎之外,提升學生的各方麵能力。“例如ChatGPT的出現對未來的人才培養(yang) 、學生求職帶來很大挑戰,但我們(men) 不用害怕,技術永遠在發展,人才培養(yang) 的質量也一直在提升,未來的人才能夠適應新崗位的要求。”
此外 ,教育部新就業(ye) 形態與(yu) 創業(ye) 指導專(zhuan) 家組副組長,中南大學國家雙創示範基地主任楊芳建議,高校要在引導大學生新就業(ye) 、敢創業(ye) 上下功夫。例如,開設新就業(ye) 形態相關(guan) 的職業(ye) 生涯規劃教育與(yu) 就業(ye) 創業(ye) 指導課程;加強學生對自身專(zhuan) 業(ye) 、個(ge) 性和能力評估,協助學生做好靈活就業(ye) 規劃,開展靈活就業(ye) 相關(guan) 技能培訓;進一步推進高校、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各角色間的對接和借力,形成高校就業(ye) 創業(ye) 指導與(yu) 政府政策、產(chan) 業(ye) 需求、社會(hui) 服務協同合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