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故地非遺“活”起來旅遊“旺”起來
文化和旅遊部今年1月公布了新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山西省晉中市)位列其中。自從(cong) 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0餘(yu) 年來,晉中市堅持以保護非遺為(wei) 核心,將實驗區建設作為(wei) 引領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牽引性工程,取得豐(feng) 碩成果,獨具魅力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在晉中大地“活”起來,帶動旅遊“旺”起來。
協同發力 形成“一盤棋”工作格局
晉中文化厚重、底蘊深厚,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享譽國內(nei) 外的晉商故裏。2010年,國家批準設立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晉中市全域劃入。
多年來,晉中市把實驗區建設作為(wei) 踐行“敬畏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的具體(ti) 行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牽引性工程,納入全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局,融入文旅、生態、城建、脫貧等建設中,全麵保護好利用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
晉中市組建了獨立管理機構——晉中市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管理中心,全市11個(ge) 縣(區、市)全設有專(zhuan) 門機構管理,村村都有文管員。同時,成立晉商文化研究會(hui) 、晉中非遺保護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等18個(ge) 社會(hui) 組織,構建起市縣鄉(xiang) 村四級聯動、社會(hui) 各界廣泛參與(yu) 的“一盤棋”工作格局。
此外,晉中市還將實驗區建設資金納入每年財政預算,堅持集中投用;統籌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態環保等與(yu) 非遺相關(guan) 資金,打捆投向保護區建設。截至目前,市縣兩(liang) 級累計投入52億(yi) 元,引導社會(hui) 投入28.9億(yi) 元,有力保障了實驗區建設順利推進實施。
如今,晉中市建成了太穀廣譽遠中醫藥博物館、平遙牛肉博物館等非遺專(zhuan) 題博物館、展示館、傳(chuan) 習(xi) 所144個(ge) ,縣級綜合傳(chuan) 習(xi) 中心11個(ge) ,成為(wei) 非遺展示、文化傳(chuan) 播、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晉中重要的文化客廳。四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由原來的106人增至1388人,3名推光漆傳(chuan) 承人被評為(wei) 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1名中醫藥傳(chuan) 承人被評為(wei) 國家級名老中醫,71名傳(chuan) 承人被評為(wei) 省市級工美大師,傳(chuan) 承人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傳(chuan) 承水平日益提升。
山西省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吳俊清近日在平遙縣調研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時表示,要加強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利用,健全文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文化市場體(ti) 係,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提高晉中文化軟實力、提升晉商文化影響力,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賦能。
創新傳(chuan) 承 讓文化特色更加鮮明
平遙縣作為(wei) 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地帶,文化特色鮮明、文化遺存集中。
2022年,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加強平遙古城保護建設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行動方案》。根據方案,晉中統籌古城傳(chuan) 統格局、曆史風貌、文化遺存,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結合起來,實施總投資91.7億(yi) 元的綜合保護利用項目,推動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全麵保護古城內(nei) 原住民和原生態,特別是對20處國保單位實施數字化保護,努力將遺存保下來、讓遺產(chan) 美起來,讓千年古城曆久彌新。
“我們(men) 全力打造遺產(chan) 保護首善地、國際旅遊目的地、晉商文化窗口地、特色產(chan) 品展示地,全方位推動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國際旅遊城市。”平遙縣副縣長張旭峰說。
今年春節假期,平遙中國年活動以盛世平遙成果展、古城活態遊等民俗活動吸引了22.5萬(wan) 市民遊客到古城體(ti) 驗獨具地方特色和晉商韻味的民俗民風,領略中國北方漢民族傳(chuan) 統年文化魅力。
晉中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王兵說:“平遙中國年活動,已成為(wei) 中國北方最具漢民族特色的春節民俗文化品牌之一,有效提振了古城旅遊經濟發展的信心。”
隨著平遙中國年、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平遙國際電影展等10餘(yu) 個(ge) 文化交流活動的成功舉(ju) 辦,文化藝術節已成為(wei) 晉中文化傳(chuan) 承的有力載體(ti) 。
為(wei) 統籌推進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研究闡釋傳(chuan) 播、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晉中市還推出了《又見平遙》等20餘(yu) 部優(you) 秀舞台劇目,打造了一批戲曲村、秧歌村、拳術文化村等,進一步豐(feng) 富群眾(zhong) 文化生活。
“《又見平遙》從(cong) 2013年公演至今,演出6000餘(yu) 場,為(wei) 440多萬(wan) 人次遊客帶去了沉浸式的平遙曆史文化體(ti) 驗。”平遙印象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營銷中心市場部副經理席曉俊說。
融合發展 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
非遺的生命力在於(yu) 傳(chuan) 承創新。晉中市深挖非遺的文化價(jia) 值、社會(hui) 價(jia) 值和產(chan) 業(ye) 價(jia) 值,推動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讓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更加強烈。
近年來,晉中市積極舉(ju) 辦推光漆“國禮”設計全國大賽,努力打造一批漆器精品作為(wei) “國禮”使用;與(yu) 故宮文創合作,在古城內(nei) 設立了平遙禮物店;通過培訓、比賽等方式,鼓勵非遺傳(chuan) 承人進行創意創新,以產(chan) 業(ye) 化發展給群眾(zhong) 帶來實惠;大力開展“縣縣有非遺產(chan) 業(ye) ”行動,打造平遙推光漆器、廣譽遠中藥、祁縣玻璃等知名品牌10餘(yu) 個(ge) ,近10年總產(chan) 值達510億(yi) 元;建成古城智慧旅遊平台;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遊線路、研學旅遊產(chan) 品;舉(ju) 辦“遊山西·讀曆史·晉中行”活動,將晉劇、形意拳等非遺項目植入平遙古城、喬(qiao) 家大院等景區。
為(wei) 全麵展現晉中文化生態的魅力,晉中市還大力實施以非遺保護為(wei) 核心的文化生態保護工程,一方麵通過喜聞樂(le) 見的形式宣傳(chuan) 非遺,營造全民學非遺、用非遺、傳(chuan) 非遺的濃厚氛圍;另一方麵搭建平台載體(ti) ,讓傳(chuan) 承人、手藝人走進校園、社區、景區開展非遺技藝製作、實物展示等活動,使非遺傳(chuan) 承不斷檔。
比如晉中學院將平遙推光漆器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引進課堂,成為(wei) 大學生的選修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ang) 左權縣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左權開花調和左權小花戲編排成多套課間操在全縣中小學推廣;成功舉(ju) 辦兩(liang) 屆左權國際民歌匯,吸引13個(ge) 國家、32個(ge) 省、19個(ge) 少數民族的歌手參與(yu) ,讓“聽著民歌遊左權”成為(wei) 太行生態遊的重要品牌。
晉中市市長劉星表示,下一步,晉中將以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為(wei) 引領,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晉中文旅這張王牌打得更加出彩,讓晉中曆史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下去、活起來、走出去。(王文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