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數字經濟引領三大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3-05-09 10:22:00來源: 新京報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wei) 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全球範圍內(nei) 主要國家均將數字化作為(wei) 優(you) 先發展的方向,搶占未來產(chan) 業(ye) 發展的高地。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經濟發展。202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整體(ti) 布局規劃》,對未來數字中國建設的核心發展方向進行了詳盡的梳理。

  可見,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不斷突出。

  數字時代背景下,數字經濟也正成為(wei) 相關(guan) 城市群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重點領域和重要引擎。我國三大城市群如何有效利用數字經濟賦能區域協同發展,推動數字要素和實體(ti) 經濟緊密結合,是城市群發展的時代之問。

  數字經濟各具特色

  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wan) 億(yi) 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數字經濟成為(wei) 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

  目前,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三大城市群數字經濟實力穩步增長,三個(ge) 城市群是我們(men) 國家三大科技創新高地,集聚眾(zhong) 多科技創新中心,但三大城市群的創新側(ce) 重點又存在不同。

  例如,拿京津冀地區的技術創新能力來說,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jia) 報告2022》顯示,北京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2022年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86.2分,比上年提高1.6分,綜合排名全國第2位;天津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比上年提升1位,重回前三行列;河北科技意識指數、科技活動產(chan) 出水平指數和環境改善指數排名均向前提升2位。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單菁菁表示,在京津冀地區,北京的定位是四個(ge) 中心,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這些定位不但是北京市的定位,實際上也是整個(ge) 京津冀城市群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定位。

  實際上,京津冀地區是一個(ge) 重要的科技創新高地,在研發能力方麵,京津冀地區集中了全國頂尖的科研院所和國家實驗室等研究平台。“京津冀地區所擁有的這種基礎性的研究和基礎性的創新能力是其他地區難以媲美的。”單菁菁說。

  單菁菁表示,大灣區聚集著很多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經濟企業(ye) ,很多都是獨角獸(shou) 企業(ye) 和隱形冠軍(jun) 企業(ye) ,製造業(ye) 跟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平台這些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緊密相連,催生數字經濟快速發展。

  “例如,粵港澳大灣區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功能是製造業(ye) 基地,特別是先進製造業(ye) ,這就會(hui) 使相關(guan) 技術成果能夠迅速轉化實施,企業(ye) 的生產(chan) 運行中又會(hui) 產(chan) 生很多新的創新需求,這樣就會(hui) 有一個(ge) 非常快的正反饋。”單菁菁說。

  而長三角城市群則數字經濟起步較早,經過多年的發展,有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安防等一批世界級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

  “頭雁”效應凸顯

  數字經濟包括數字產(chan) 業(ye) 化與(yu) 產(chan) 業(ye) 數字化發展,經濟實力較強的城市由於(yu) 自身資源稟賦的突出,在數字技術與(yu) 工業(ye) 、農(nong) 業(ye) 、服務業(ye) 等行業(ye) 的深度融合方麵也走在前列。

  整體(ti) 上來看,城市綜合經濟實力與(yu) 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呈現正相關(guan) 。

  這些城市的數字經濟發展能夠緊追國際最前沿數字經濟發展態勢,進行更高層級的發展範式轉換,也始終走在數字經濟發展的最前沿。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指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城市空間牽引模式形成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為(wei) 軸心的級聯牽引格局,三個(ge) 城市數字經濟發展對全國其他城市產(chan) 生較強的輻射帶動效應。

  北京、上海、深圳等作為(wei) 三大城市群內(nei) 的核心城市,數字經濟發展迸發出新活力的同時,核心城市的龍頭效應也在不斷凸顯,正成為(wei) 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關(guan) 鍵力量。

  例如,2022年北京和上海數字經濟增加值都超過了萬(wan) 億(yi) 元,其中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最高,達到17330.2億(yi) 元。

  在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上,北京高達9958.3億(yi) 元,深圳也突破9000億(yi) 元,杭州則是站上了5000億(yi) 量級,達到5076億(yi) 元。廣州在人工智能、半導體(ti) 與(yu) 集成電路和平台經濟等八個(ge) 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領域,2022年的增加值超3600億(yi) 元。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wei) 國內(nei) 數字經濟綜合實力排名第一的城市,北京的數字經濟發展目標是成為(wei) 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引領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

  除此之外,作為(wei) 京津冀城市群數字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北京的數字經濟發展更是對標矽穀、舊金山等國際一流地區,形成引領全球的數字經濟發展態勢。

  京津冀地區,除了北京之外,天津和石家莊數字經濟也整體(ti) 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數字經濟服務業(ye) 在營企業(ye) 注冊(ce) 資本額占比均穩中有進。

  在長三角地區,上海和杭州也是數字經濟發展走在前列的城市,考慮到去年疫情的因素,上海雖未公布具體(ti) 的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規模,但是按照此前的規劃,2022年上海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超13%,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2022年,杭州全年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實現增加值5076億(yi) 元,占GDP比重為(wei) 27.1%,占浙江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比重為(wei) 56.5%。

  同樣,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圳的數字經濟發展也是一騎絕塵。2022年,深圳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突破9000億(yi) 元,占全市GDP比重達30.5%,規模和質量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在單菁菁看來,在這些城市中,深圳比較特殊,深圳一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又是經濟發展的前沿,集中了大量的製造業(ye) 企業(ye) 。在製造業(ye) 運行過程中,會(hui) 產(chan) 生很多服務於(yu) 製造業(ye) 的數字化平台。像全球領先的數字化企業(ye) 騰訊和大疆等都集中在深圳。

  京津冀領跑數字經濟第一梯隊

  在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雖然經濟實力和發展成熟度跟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但是數字經濟的發展卻是亮點。

  2022年京津冀經濟總量突破10萬(wan) 億(yi) 元,京津冀三地產(chan) 業(ye) 互補性強,尤其是在數字經濟領域。在2021年,京津冀整體(ti) 數字經濟的規模就超過了4萬(wan) 億(yi) 元,當時就占到了全國數字經濟規模的10%左右。

  據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研究員田學斌介紹,2022年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356.9億(yi) 元,累計超2100億(yi) 元。天津引進北京投資新設機構1406家,新落地重大項目318個(ge) 。河北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4395個(ge) ,2014年以來累計轉入4.39萬(wan) 個(ge) ,其中近八成為(wei) 北京轉入。中關(guan) 村企業(ye) 在津冀兩(liang) 地設立分支機構累計9500餘(yu) 家。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與(yu) 社會(hui) 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京津冀藍皮書(shu) :京津冀發展報告(2022)——數字經濟助推區域協同發展》指出,產(chan) 業(ye) 結構情況、創新發展水平和政府支持程度是影響京津冀城市群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作為(wei) 京津冀數字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北京的數字經濟發展格局逐步形成了以城六區為(wei) 主的數字經濟引領示範區,以城市副中心和平原新城為(wei) 主的數字經濟先行先試區,以生態涵養(yang) 區為(wei) 主的數字經濟特色發展區。

  北京數字經濟增加值由2015年的8719.4億(yi) 元提高至2022年的17330.2億(yi) 元,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35.2%提高至2021年的41.6%,占GDP比重位列全國第一。

  目前,數字經濟正在成為(wei) 北京實現“五子聯動”的重要抓手,基於(yu) 自身發展數字經濟的優(you) 勢,北京數字經濟發展進一步提速前行,提出“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

  單菁菁表示,北京不僅(jin) 是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也是全國的科技中心,因為(wei) 擁有眾(zhong) 多的科研機構,北京在科技基礎研發、重大關(guan) 鍵技術突破等方麵,都具有非常強的實力,所以北京的數字經濟發展能夠領跑全國。

  新京報記者 查誌遠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