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鄉村振興是我們共同的夢想”

發布時間:2023-05-11 10:5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cong) 2010年擔任江門村大學生村官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xiang) 江門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楊寧堅守了13載,曾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2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等榮譽。

  在楊寧的辦公室一角,永遠放著一雙解放鞋和雨靴,就像剛工作時一樣,她隨時準備下田入戶。從(cong) 發動村民發展種植到發展電商和旅遊,這個(ge) 85後女娃書(shu) 記敢闖敢試,誓要帶著鄉(xiang) 親(qin) 蹚出一條富裕路。

  她是飛回山鄉(xiang) 的“金鳳凰”,是同事眼裏雷厲風行的主心骨,是村民眼中值得信賴的“傻姑娘”。楊寧用心體(ti) 察山鄉(xiang) 群眾(zhong) 的苦樂(le) 酸甜,她說“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淳樸善良給了我很多感動和力量,和鄉(xiang) 親(qin) 一道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同富裕奮鬥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建設現場回蕩著陣陣歡笑聲

  從(cong) 融水縣城驅車一個(ge) 半小時,便來到了位於(yu) 平均海拔約400米的安陲鄉(xiang) 江門村。記者見到楊寧時,她穿著藏青色的棉襖,紮著馬尾辮,一如既往地幹練,忙活了一早上,幾塊早餐麵包還含在嘴裏,來不及細嚼。

  “村裏在建村史館,門窗怎麽(me) 裝,預算怎麽(me) 做,我們(men) 得開會(hui) 討論一下。”一場村務會(hui) 議很快在村辦公樓二樓召開。“一扇門包料包送包工450元,大夥(huo) 看行不行。”會(hui) 議現場討論熱烈。為(wei) 了更好地商討相關(guan) 事項,會(hui) 後楊書(shu) 記帶上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委工作人員一行9人前往在建的村史館。

  “前幾天鄉(xiang) 裏正好有人評上非遺傳(chuan) 承人,往後我們(men) 村史館也可以借力開展非遺教學。”“到時候我們(men) 研學基地也搞起來了。”楊寧用家鄉(xiang) 話和工作人員描繪著江門村的發展藍圖,木樓裏回蕩著工作人員陣陣歡笑聲。

  行至大門處,眼尖的楊寧很快發現了施工的不足,“師傅,這個(ge) 橫梁不能是拚接的,門檻處處理得有點粗糙。”經過一番商討,施工方同意按要求整改。

  “村裏千頭萬(wan) 緒的事很多,楊書(shu) 記常常都要一一過問,她雷厲風行,幹事創業(ye) 很有拚勁。”一同隨行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駐村工作隊員張柳容說,他是廣西汽車集團派駐江門村第一書(shu) 記,今年已經是他在江門村工作的第五年。

  村委會(hui) 對麵的山上機器隆隆轟鳴,楊寧指著在建廠房告訴記者,江門村環境優(you) 越,水質優(you) 良,這裏將要建設山泉水廠、臘肉加工廠。在廣西汽車集團的幫助下,這裏還將建設汽車零配件工廠,未來將創造更多就業(ye) 崗位。

  考察一圈回到辦公室才剛坐下,信息員張海慧拿來了一袋包括“桂黛玉”等品種在內(nei) 的西瓜籽,“這是今年廣西農(nong) 科院送來試種的新品種。”楊寧拆開包裝仔細查看,囑咐張海慧給每家每戶分發到位。

  在過去的幾年中,江門村利用本土優(you) 勢積極發展泉水西瓜的種植,拓寬農(nong) 戶銷路,創建了“苗阿嫂”泉水西瓜品牌,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保障了農(nong) 戶的收入。在過去一年,“苗阿嫂”泉水西瓜就銷售了10萬(wan) 斤,其中通過消費扶貧模式在廣西汽車集團銷售了近一半。

  “苗阿嫂”的品牌負責人正是今年40歲的苗家阿嫂張海慧。“剛來時連電腦都不會(hui) 用,楊書(shu) 記就鼓勵我,手把手教我,現在村裏很多表格都是我做的。”張海慧曾是地道的農(nong) 婦,如今已經成為(wei) 村裏許多事項的負責人。麵對記者,她談吐流暢,思路清晰,“‘苗阿嫂’西瓜的品牌工作是我在做,還直播過幾次。楊書(shu) 記是我們(men) 村的主心骨,她有股不服輸的勁兒(er) ,跟我們(men) 說的最多的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對我們(men) 影響很大。”

  江門村要求一周七天都要有人在崗,確保群眾(zhong) 能隨時找到工作人員,工作強度不可謂不大。

  “我們(men) 村的工作人員工資並不比其他地方高,但這麽(me) 些年從(cong) 沒有人抱怨或打退堂鼓,大家的勁都往一處使,有事情大家分著幹,人才隊伍建設關(guan) 係著發展的根本。”楊寧告訴記者,她也在培養(yang) 著後備幹部,如今村裏也有了2位90後大學生工作人員,其中一位甚至是00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共同的夢想!村裏現在有新氣象,越來越多年輕人入黨(dang) ,我們(men) 要優(you) 中選優(you) ,讓基層人才隊伍更優(you) 更強。”

  “每年都要穿壞一雙解放鞋”

  半天的工夫,楊寧接待了考察訪問團,開了村務會(hui) 議,電話協調了數項工作,才剛在椅子上坐下,剛從(cong) 田地回來的阿嫂杜翠蓮打著赤腳就走到了楊寧辦公桌前。“楊書(shu) 記,我有個(ge) 水管的事情能不能同你說。”阿嫂熟絡地說道。楊寧笑著迎上傾(qing) 聽,並解答了阿嫂的困惑。像這樣的突然造訪已經是常態,盡管村裏的分口工作辦公室就在隔壁,但村民們(men) 還是習(xi) 慣找楊寧。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楊寧也曾彷徨迷茫。楊寧的同鄉(xiang) 告訴記者,“楊書(shu) 記打小就是‘學霸’。”從(cong) 12歲起外出求學,楊寧一直是他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作為(wei) 當時江門村裏為(wei) 數不多的大學生,楊寧有著令人豔羨的大好前程,人們(men) 都說“山窩窩裏飛出個(ge) 金鳳凰”。

  然而2010年,由於(yu) 和從(cong) 小養(yang) 育自己的奶奶感情十分深厚,楊寧義(yi) 無反顧選擇了返鄉(xiang) 做一名村官。飛出去的金鳳凰又飛回來了,“村裏工作能有啥出息呢?”人們(men) 感到意外之餘(yu) 也議論紛紛,連楊寧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工作幾年再爭(zheng) 取考公務員吧。”帶著這樣的念想,楊寧開始了在江門村的工作。

  奶奶給了楊寧三件東(dong) 西——解放鞋、手電筒和水壺。“妹仔要好好工作。爬到哪個(ge) 山頭就唱哪個(ge) 歌,不要驕傲不要急。”奶奶淳樸的叮囑就像一顆種子在楊寧心中發了芽。

  第一次下鄉(xiang) 到田間地頭,實在的楊寧擼起褲管就幫村民幹活。眼尖的村民一眼就看到了這個(ge) 村官腳上的解放鞋。“這個(ge) 女娃不一樣。”村民笑道,眼瞧著楊寧多了幾分親(qin) 切感。

  “剛來的時候,村部什麽(me) 都沒有,開會(hui) 的時候大家都拿著小板凳靠牆坐,下雨的時候還漏雨。”如今的村部設備齊全,桌椅嶄新,楊寧環視四周感慨地說,“回到家鄉(xiang) 才發現,自己多年求學在外,對家鄉(xiang) 的了解少之又少。”

  穿著解放鞋入戶下田,融入群眾(zhong) ,傾(qing) 聽群眾(zhong) ,楊寧的心態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我看到許多農(nong) 民沒有鞋穿,光著腳到處走;條件困難的阿婆帶著幾個(ge) 孩子,舍不得吃一碗兩(liang) 塊錢的粉;有個(ge) 婦女很貧困,卻總想著有餘(yu) 力就要幫幫其他人;我幫一個(ge) 大娘填寫(xie) 申請低保的表格,她得到低保以後鄭重地送給我一個(ge) 放皺巴了的橘子……”說起村民們(men) 的故事,楊寧幾度落淚哽咽,村民的喜樂(le) 哀愁她都看在眼裏。

  “每個(ge) 村民的照片我都存著,村民會(hui) 記住你的每一分好,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淳樸善良給了我很多感動和力量。”多少次遙望著辦公室窗外的青山,楊寧不斷堅定著幹事創業(ye) 的決(jue) 心。“那時候總覺得工作不飽和,自己還能做點什麽(me) ,作為(wei) 大學生,我也堅信沒有自己做不成的事。”

  從(cong) 發動村民發展種植到發展電商和旅遊,江門村的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初的2.52%,降到2020年底的順利清零,村集體(ti) 年收入從(cong) 2017年不到5000元增長到2022年的26.35萬(wan) 元,集體(ti) 經濟收入來源多點開花。

  “公益事業(ye) 計劃”“文體(ti) 活動年度計劃”“聯係群眾(zhong) 活動計劃”“黨(dang) 建工作計劃”“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在楊寧辦公室,牆壁上密密麻麻張貼著2023年江門村的各類工作計劃,包括脫貧戶在內(nei) 的三類監測對象名單也被張貼在了顯眼處。楊寧告訴記者,“這些監測戶我們(men) 每個(ge) 月都要入戶走訪聯係,平時也要常去田間地頭走走,關(guan) 心生產(chan) 也要關(guan) 心村民生活。”如今,楊寧辦公室一角仍然放著解放鞋和雨鞋,為(wei) 隨時下鄉(xiang) 入戶做準備。“每年都要穿壞一雙解放鞋。”楊寧笑著說。

  “讓村裏人人有股份,家家有分紅”

  “過去我家種的西瓜隻夠自己吃,現在有好的銷路我們(men) 擴大了種植規模,每年光西瓜這塊就有至少5000元的收入。”張海慧跟記者算了筆賬。

  張海慧的故事是江門村許多村民故事的縮影。“過去大家都覺得夠吃就行,要發動村民種10畝(mu) 都很難,現在村民自己聯合自發要種120畝(mu) 百香果,完全是幹事創業(ye) 的勁頭。”楊寧笑著說,就在記者采訪前三天,還有村民代表主動拿著黃金百香果的樹苗找到楊寧,詢問是否適合大規模種植,村裏是否能幫買(mai) 新苗。為(wei) 了配合村民生產(chan) 需要,村裏組織了百香果種植技術培訓。

  村民創業(ye) 意識的提高,離不開帶頭人楊寧的敢闖敢試。

  故事回到10餘(yu) 年前,剛工作的楊寧憋著一股勁兒(er) 要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從(cong) 發動村民種植竹子到辣椒到葛根,楊寧熱情洋溢,村民們(men) 也積極響應。但很快,問題來了,由於(yu) 江門村耕地麵積小,山地較寒冷,導致許多農(nong) 作物收成並不理想。一次考察期間,楊寧發現村民家種植的紫色糯米頗具本地特色,市價(jia) 是普通糯米的兩(liang) 倍多。

  正當楊寧準備發動村民大規模種植紫色糯米時,村民卻疑慮重重。“多年前,我沒見過楊書(shu) 記,但聽其他人說她帶頭種啥啥不成。”張海慧笑著回憶道。

  “要解決(jue) 村民的後顧之憂就要能為(wei) 他們(men) 兜底,不光是金錢方麵的兜底,也要有感情上的兜底,讓村民踏實心安。”2017年,為(wei) 了打消村民的顧慮,楊寧四處貸款。很快,資金解決(jue) 了,有村民帶頭響應楊寧的號召,紫色糯米種起來了。

  為(wei) 了拓寬增收渠道,村裏還發展起了“苗阿嫂”西瓜種植,野生菌種植、良種杉木育苗,發展起直播帶貨。江門村摸索出了“合作社+農(nong) 戶”“村委會(hui) +農(nong) 戶”的模式,利用合作社的平台優(you) 勢幫助村民解決(jue) 種苗資源、銷售渠道等問題,進一步解決(jue) 村民的後顧之憂。

  利用國家財政資金,江門村還建起了旅遊接待樓,發展集餐飲住宿、野生菌種植體(ti) 驗項目為(wei) 一體(ti) 的旅遊業(ye) ,旅遊發展產(chan) 業(ye) 初見成效。

  “現在我們(men) 很相信她,這個(ge) 人沒有私心。”張海慧說。

  如今的楊寧盡管在縣城已有住房,但為(wei) 了方便工作還是常年居住在村部,她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江門村的發展上,“我覺得江門村就是我的家,在這裏很心安,常常出門出差都放不下江門村。”

  楊寧所言非虛。今年3月,楊寧赴京參加感動中國頒獎儀(yi) 式時,偶遇了福建農(nong) 林大學教授林占熺,楊寧當即抓住機會(hui) 向林教授請教起專(zhuan) 業(ye) 問題。

  “我們(men) 一直想發展畜牧業(ye) ,但飼料就是個(ge) 大問題,我問了林教授有沒有好的辦法,他告訴我說菌草成本低,適合我們(men) 這邊種植。”回到廣西,楊寧剛一結束手頭的工作,就撥通了林教授推薦的基地負責人電話,溝通了試種事宜。很快,基地便大力支持表示將提供免費菌草種子試種。

  “今後我們(men) 還打算利用山村水源的優(you) 勢做山泉水廠,讓村裏人人有股份,家家有分紅。”楊寧指著對麵山上在建的場地信心滿滿,“將來我們(men) 還要充分挖掘本地資源,發展研學旅遊,調動村民積極性美化家園,做到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我們(men) 共同的夢想!”

  祝佳祺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