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借調為何總是“卷土重來”
據《半月談》報道,記者近日在基層調研時了解到,有的上級單位借調人員接近甚至超過在編人數,有的基層單位在崗人員竟少於(yu) 被借調人數。此前,有某地級市的組織部門披露,全市一次性清退借調幹部1400多人,其中市縣兩(liang) 級部門從(cong) 鄉(xiang) 鎮借調的幹部就有600多名。
“借調的比在編的多”,盡管這實際上是很多地方一直存在的現象,但一經披露,仍引發輿論廣泛關(guan) 注。不少人擔憂,長此以往,基層的日常工作不僅(jin) 會(hui) 受到影響,人心也會(hui) 出現浮動,而紮根基層、建功立業(ye) 更是無從(cong) 談起。
印象中,一些地方每隔一陣兒(er) 都會(hui) 清理借調人員,但過不了多久,各式各樣的借調人員又會(hui) 以各式各樣的理由“卷土重來”。過度借調枝枝蔓蔓,成為(wei) 難以根治的頑疾,原因是多方麵的。對上級機關(guan) 來說,既能通過借調找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又不用負擔“人頭費”,何樂(le) 而不為(wei) ?對基層單位來說,把自己的人借出去,能夠熟絡與(yu) 上級機關(guan) 的關(guan) 係,也不難接受。而對借調者本人來說,到上級單位“開開眼界”,又何嚐不是一次拓展人脈、鍛煉能力的機會(hui) ?
多方合力之下,過度借調之風自然很難遏止。本來,作為(wei) 一種上下溝通交流的渠道,適度的借調確實有助於(yu) 互相加深認知,但這種行為(wei) 一旦被賦予另外的利益考量和權力競逐,借調亂(luan) 象也就愈演愈烈了。
必須看到,過度借調看似各方都有收益,也都滿意,但最終受損的,卻是社會(hui) 的公共利益。比如,上麵不出“人頭費”,那隻能是基層出,這無疑會(hui) 加重基層負擔;上下級之間的非工作交流日趨頻密,也會(hui) 增加額外支出;此外,大量借人也會(hui) 滋生新的治理問題。
特別是,在全麵深化改革的時代命題下,紮實推進政府自身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ti) 製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已經成為(wei) 十分緊迫的任務。
當此之時,首先要嚴(yan) 格依法行政,參照公務員法中關(guan) 於(yu) 調任、轉任和掛職鍛煉等相關(guan) 規定,明確借調行為(wei) 中各方的權利、義(yi) 務,並製定相應的程序。什麽(me) 情況下需要借調?借調需要履行什麽(me) 樣的手續?借調人員的薪酬誰來支付?這些都應該有規可循。
誰用人誰花錢,這本是顛撲不破的常識,為(wei) 什麽(me) 現在還存在基層花錢給上級單位用人的怪現象?政府用人要嚴(yan) 格按程序辦事,不應該單獨為(wei) 借調留一個(ge) 口子。這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必然,也是協調各方權責的必然。
此外,還應該從(cong) 根本上科學施策,合理核定政府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的人員編製,並動態調整。一旦確定了,就不要輕易改動,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隨意向基層單位借人。
這就要求各級機關(guan) 單位都要以事設崗、以崗定人、人崗相適。如果動輒以所謂的專(zhuan) 項行動、專(zhuan) 班工作為(wei) 由隨意調人,或者臨(lin) 時性工作雖然辦完了,但人卻“沉澱”下來,不僅(jin) 會(hui) 損害機構設置的權威性與(yu) 科學性,也會(hui) 造成人員臃腫、事項不清。
每一個(ge) 崗位、每一項工作均應納入相應的事和崗裏麵,如果憑空滋生出很多雜事,並讓借調來的很多人去做,就是官僚主義(yi) 、形式主義(yi) 的表現。答好全麵深化改革這道題,就要以刀刃向內(nei) 的自覺、刮骨療毒的勇氣、人民至上的理念,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步伐。
龍之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