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用現代科學儀器“看清”百年樣式雷燙樣

發布時間:2023-05-18 16:19: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張蓋倫(lun)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保院(以下簡稱國博文保院)一間修複室的桌子上,靜靜立著圓明園同樂(le) 園建築群燙樣。

  燙樣,相當於(yu) 建築的微縮景觀,反映建築的形式、色彩、尺寸及內(nei) 部裝修。這種建築設計模型,主要為(wei) 呈給皇帝審閱及建造工程而製作。

  這一燙樣出自雷氏家族之手。

  清代的皇家建築樣式的專(zhuan) 門設計機構叫樣式房,“樣式雷”是對清代200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築設計的雷姓世家的譽稱。

  現存“樣式雷”資料包括樣圖、現場活計圖以及燙樣。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的這件燙樣,為(wei) 展示建築群布局和周邊環境關(guan) 係的全分燙樣,具有極高價(jia) 值。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到來前夕,國博文保院向來訪記者透露了此件燙樣的修複情況。

  “整體(ti) 來說,對燙樣早期的研究都以目測、觀察為(wei) 主,科學分析工作近年來剛剛起步。我們(men) 不單單對這件燙樣進行修複,也希望把它的材料、工藝流程做全麵梳理和複原。” 國博文保院藏品檢測與(yu) 分析研究所工作人員楊琴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對樣式雷燙樣的科學分析遵循從(cong) 宏觀到微觀、從(cong) 無損到微損的研究流程。

  楊琴介紹,首先利用可見光攝影、多光譜攝影、X射線探傷(shang) 、大幅麵X射線熒光成像等無損、非接觸、宏觀分析手段調查記錄文物相關(guan) 信息,再結合宏觀、無損分析所獲取的信息,製訂合理的微損取樣分析方案,以獲得具有代表性的樣品,同時最小化對文物的幹預。

  他們(men) 已經獲得了一些發現。

  楊琴指向燙樣的屋頂。燙樣屋頂製作工序較為(wei) 複雜,一般認為(wei) 樣式雷屋頂瓦壟采用“瀝粉”“線香”製作。但經顯微觀察,此件燙樣的屋頂瓦壟為(wei) 紙卷製成。

  為(wei) 了解屋頂製作中的支撐結構,國博文保院開展了X射線探傷(shang) 成像,給燙樣做的X光片清晰揭示出屋頂內(nei) 部支撐結構分布和修改信息。有意思的是,圖像顯示其支撐結構上多處繪有彩繪。這種結構藏在內(nei) 部,肉眼不可見,沒必要專(zhuan) 門彩繪。大家推測,此處是用過去的殘餘(yu) 材料做了一次“回收利用”。

  紫外線具有比可見光更短的波長和更強的能量,多種無機和有機材料暴露在紫外線輻射中會(hui) 顯示不同的發光特征。對樣式雷燙樣的紫外誘導可見發光成像揭示了肉眼難以獲得的植被紋飾、指紋、文字改寫(xie) 等信息。

  為(wei) 了解燙樣上的顏料運用,國博文保院采用拉曼光譜並結合其他分析手段對其一探究竟。

  拉曼光譜儀(yi) 下,每種色彩的“身世”都被揭示。樣式雷上顏料的使用既有傳(chuan) 統的礦物石色顏料和植物水色顏料,如紅色的為(wei) 朱砂,淺藍色的是花青,也有合成的顏料,如深藍如墨的顏色就是普魯士藍和炭黑的混合物,綠色顏料為(wei) 巴黎綠,此外,另外一種藍色經檢測發現為(wei) 合成群青。

  傳(chuan) 統顏料與(yu) 現代合成顏料同時使用,也是當時的繪畫作品顏料使用的一大特點。

  國博文保院希望,以本次保護修複工作為(wei) 契機,以實體(ti) 文物為(wei) 基礎,對已經消失百餘(yu) 年的樣式雷燙樣工藝進行嚐試性全麵複原。國博文保院副院長、研究館員成小林表示,修複工作預計於(yu) 今年完成,對工藝的複原預計於(yu) 後年完成。

  成小林強調,本次修複,有助於(yu) 文物的長期保存,滿足展覽、工藝複原與(yu) 建築群布局結構研究需要,還可為(wei) 有效複原圓明園同樂(le) 園焚毀前結構布局及建築形式提供重要支撐。(來源: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