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醫美邊界 才能“美得放心”
市場監管總局等11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ye) 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從(cong) 加強市場準入、規範“導購”活動等方麵,強調醫療美容服務屬於(yu) 醫療活動。(據《中國消費者報》5月5日報道)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近年來,“顏值經濟”蓬勃增長,人們(men) 對醫美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與(yu) 此同時,非法行醫、摻雜使假、虛假宣傳(chuan) 、價(jia) 格欺詐等問題突出,導致消費糾紛不斷,阻礙了行業(ye) 的健康發展。
一則則醫美悲劇觸目驚心。或傷(shang) 及“顏麵”,比如有消費者在網上搜索排名靠前的北京某醫療美容診所,花近8萬(wan) 元整容卻落下9級傷(shang) 殘;或危及性命,比如一名19歲女孩在私營醫美機構做抽脂手術後3天繼發感染死亡。
可以說,對醫美行業(ye) 進行強監管已成為(wei) 消費者的強烈呼聲。分析起來,醫美亂(luan) 象的產(chan) 生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這一行業(ye) 的醫療本質被淡化了。現實中,不少人分不清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認為(wei) 植發和美甲是一類。事實上,像美甲、保濕、鎖水等修飾性美容,沒有創傷(shang) 性和侵入性,屬於(yu) 生活美容範疇;而割雙眼皮、抽脂、隆鼻等屬於(yu) 創傷(shang) 性或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則應歸入醫療美容範疇。
醫療美容是醫療行為(wei) ,沒有醫療機構許可證就不能開設醫院,沒有執業(ye) 醫師資格和外科整形資質的人就不能進入該行業(ye) 。但從(cong) 曝光的案例看,就有美容機構在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ye) 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在小區住所內(nei) 開展注射玻尿酸、瘦臉針等醫療美容服務。還有的醫美機構風險警示不足,並且故意誇大手術效果,諸如“無痛”“微創”“見效快”等常常出現在廣告詞中,使消費者深陷“輕輕鬆鬆做了醫美就一定能變美”的謊言之中。
因此,給醫美定性,厘清行業(ye) 邊界、嚴(yan) 把準入關(guan) ,才能更好地幫助消費者區分哪些服務是醫美機構可以做的、哪些項目是不可以做的。這也有利於(yu) 加強醫生隊伍管理,幫助執法人員快速、明確、合法有據地處理問題。此次《指導意見》就是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guan) 於(yu) 深入推進跨部門綜合監管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3〕1號)有關(guan) 要求,構建了多部門共同參與(yu) 、齊抓共管的醫療美容行業(ye) 綜合監管工作機製,有利於(yu) 防止監管空白,提升監管效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加強監管,並不是要限製醫美行業(ye) 發展,恰恰相反,是為(wei) 了將行業(ye) 蛋糕做大做強。隻有重拳出擊,掃清“黑機構”“黑醫生”“黑藥械”,才能促使有資質、有品質、有保障的藥械廠商、醫美機構、醫美平台脫穎而出,讓更多人“美得放心”。
數據顯示,預計今年我國醫美消費者規模將達2354萬(wan) 人。麵對火爆的醫美市場,醫美機構更應嚴(yan) 守行業(ye) 底線、法律紅線,提供誠信服務,以實現“成人之美”。當然,對消費者來說,慎重選擇也是必做的“功課”。樹立正確的健康觀,提高辨識力和自我防護能力,選擇合法正規的美容產(chan) 品和服務,才能真正擁抱美好生活。(梁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