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送你一份觀展指南
◎實習(xi) 記者 裴宸緯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liang) 翼”之一,科技展是博物館、科技館進行科學普及的重要形式。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科技日報記者盤點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展,為(wei) 您提供觀展參考。
到中國國家博物館
領略“科技的力量”
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科技發展之路,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科技的力量”展覽就對了。
該展覽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首個(ge) 中國科學技術通史專(zhuan) 題展覽。展覽內(nei) 容上起甲骨文中的日食記錄和幹支表,下至“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當代科技成就,分為(wei) 格物窮理、天工開物、西風東(dong) 漸、走向複興(xing) 4個(ge) 部分,共計展出文物400餘(yu) 件(套),模型50餘(yu) 件,輔以圖片圖表、多媒體(ti) 展示和互動項目,提綱挈領地勾勒出從(cong) 古至今中國科學技術與(yu) 工業(ye) 發展曆程的基本脈絡,著重展示不同時期科技的發展特點及突出成就。本次展覽還展出了多件(套)近年新征集文物,著力反映了新中國科學研究和產(chan) 業(ye) 技術發展曆程。
據了解,該展覽為(wei) 長期展覽,展覽地點位於(yu) 中國國家博物館2號中央大廳。
到中國科學技術館
感受中國星際探索曆程
要說最近的大火話題,“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圓滿成功”一定有一席之地。天舟六號的成功發射,不僅(jin) 激發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與(yu) 自信心,更喚醒了很多人對我國星際探索曆程好奇。中國科學技術館的“星宇探索之旅——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yu) 應用科普展”就為(wei) 人們(men) 開啟了了解這些知識的窗口。
據了解,該展覽麵積約2000平方米,包含“星海之路—載人航天工程及空間應用係統發展曆程”“宇宙之理—空間科學與(yu) 應用成果科普”“國家太空實驗室—空間站科學實驗設施演示”“藍星之外—載人月球探測體(ti) 驗”“探索之心—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弘揚”等10餘(yu) 個(ge) 主題場景,展項30餘(yu) 件,通過“數字技術+沉浸式交互體(ti) 驗”,讓觀眾(zhong) 身臨(lin) 其境遨遊“浩渺宇宙”。觀眾(zhong) 可以了解國家太空實驗室的基本情況,感受巡天望遠鏡的震撼,體(ti) 驗空間實驗的奇妙。
中國科學技術館官網顯示,該展覽位於(yu) 中國科技館短期展廳,於(yu) 4月29日—6月15日免費對公眾(zhong) 開放,需提前登錄中國科技館官方公眾(zhong) 號預約參觀。
到北京自然博物館
了解身邊的綠色“朋友”
夏天已經到來,樹木繁茂。但是,你真的了解你身邊的樹木嗎?北京自然博物館的“一樹花開·中國樹木文化展”或許能讓你更了解我們(men) 身邊這些默默無言的“朋友”。
該展覽通過“識木”“用木”“崇木”“惜木”4個(ge) 部分,結合110餘(yu) 件精美展品,從(cong) 多角度向觀眾(zhong) 宣傳(chuan) 展示我國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樹木文化。“識木”部分帶領觀眾(zhong) 走進樹木的世界,追溯數億(yi) 年前最早樹木的出現,了解自然界中樹木的種類和樹幹的結構特征。“用木”部分講述我國先民在長期與(yu) 大自然的相處過程中,如何利用樹木資源改善生活。“崇木”部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從(cong) 古至今對樹木的崇尚。“惜木”部分則介紹了樹木的重要性,和我國從(cong) 古至今對森林和樹木采取的各種保護措施。
該展覽將開放至9月17日,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臨(lin) 時展廳開展。
到中國地質博物館
認識“天外來客”
在靜寧的夏夜仰望星空,可能會(hui) 看到流星劃過。“星墜至地,則石也。”隕石作為(wei) 來自天上的“星星”,帶來了宇宙、太陽係和地球形成的有關(guan) 信息,也為(wei) 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甚至外星生命提供了線索,讓人類對於(yu) 遙遠星空的無限向往有了可以依托和觸及的實體(ti) 。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展出的“來自太空的禮物——隕石”展,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了解隕石的一個(ge) 窗口。該展覽分為(wei) “神秘隕石”“飛向太空”“月壤探秘”“文創天地”4個(ge) 部分,展出了種類眾(zhong) 多、品質靚麗(li) 、學術價(jia) 值較高的隕石標本,並以隕石為(wei) 媒,展示了我國在深空探測特別是月壤研究等方麵的科研成果。
在這裏,觀眾(zhong) 可以欣賞到月球隕石、火星隕石、灶神星隕石等珍稀隕石,可以親(qin) 手觸摸廣西南丹隕石,還可以了解諸如隕石形成、分類、鑒定等方麵的基本知識。
此外,展覽還精心設計了互動設施,讓觀眾(zhong) 可以操縱儀(yi) 器,發射“導彈”摧毀“小行星”,保衛地球;操控“月球車”,做一回“航天員”;旋轉月球儀(yi) ,觀看月球地貌,了解人類在月球上降落地點的環境等。目前該展覽正在展出中。(來源: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