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紮根火箭發射落區,他們見證著北鬥騰飛

發布時間:2023-05-18 16:19: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張強 通訊員 沈長海 吳本科

  北鬥,每一個(ge) 中國人都熟悉的星辰名字。如今“北鬥”被賦予了更大的使命,承載了更多的榮譽。

  5月17日10時49分,北鬥衛星導航係統第56顆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從(cong) 2000年到2023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成功將56顆北鬥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成功率達100%。

  任務成功的背後,有一支落區工作團隊,常年奔走在火箭發射落區一線,見證著北鬥的騰飛組網。他們(men) 就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貴陽衛星觀測站落區工作組。

  時隔多年,落區工作組組長胡曉楓始終記得第一次參與(yu) 落區任務時的情形。

  1994年北鬥工程全麵啟動,也正是那一年,胡曉楓參加工作。大山裏,GPS定位既不準確,信號又不穩定。GPS靠不住,就隻能依靠人工定位。那個(ge) 時候的落區團隊隻能拿著地圖在山間小道摸索前進,在山溝裏一繞就是一天。

  “從(cong) 那時起,我們(men) 暗下決(jue) 心,一定要為(wei) 國家的北鬥建設工程盡自己的一份力!”胡曉楓回憶道。

  一次,任務突然因故推遲,沒有接到通知的群眾(zhong) 認為(wei) 任務已經完成,紛紛返回自家。危急之時,胡曉楓緊急聯係當地通信部門,通過群發短信、電台廣播、電視插播緊急通知等形式,迅速將消息告知當地群眾(zhong) 。事後,盡管有部分火箭殘片砸損到群眾(zhong) 房屋,但無一人受傷(shang) 。

  “我們(men) 多走一裏、多到一家、多說一句,落區群眾(zhong) 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就多一分保障。”胡曉楓說。

  僅(jin) 2022年,他們(men) 就累計協調動員地方政府出動民兵、公安、消防、醫療等應急力量2萬(wan) 餘(yu) 人次,動用各類車輛1200餘(yu) 台次,安全疏散群眾(zhong) 約670萬(wan) 人次,實現了落區“無人員傷(shang) 亡、無重大財產(chan) 損失、無重大輿情影響”目標。

  自主創新是北鬥工程的製勝密碼,同時也是落區工作團隊的製勝法寶。

  以往,動員疏散落區群眾(zhong) ,他們(men) 靠的是一副“鐵腳板”;如今,落區移動指揮車、無人機等新裝備逐步列裝,技術創新能力和成果運用日益豐(feng) 富,落區任務指揮信息化水平全麵提高,火箭殘骸實現自主可控回收。

  同時,他們(men) 還配合工業(ye) 部門開展以“傘(san) 降技術+舵控技術”為(wei) 主的落區可控回收技術驗證,探索簡易遙測設備和小型相控陣雷達跟蹤測量火箭殘骸,滿足運載火箭子級可控回收、精準落控需求。

  “過去我們(men) 靠著‘婆婆嘴’開展落區工作,成效有限;現在強化了體(ti) 係建設,無論任務多緊迫,我們(men) 都能確保標準不降、措施落實。”胡曉楓說。

  隨著北鬥一期、二期、三期工程順利完成,落區群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和交通通訊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某次任務中,火箭殘骸落地後第二天上午,落區工作組接到當地政府報告:一名群眾(zhong) 主動將掉落在田間的殘骸碎片搬交到縣政府。這位群眾(zhong) 說:“這是國家的東(dong) 西,要交給國家。航天發射,我們(men) 也是受益者,不能因為(wei) 我們(men) 的疏忽,耽誤了大事。”

  提起這件事,組員鄧華說:“我們(men) 的每一次成功,都離不開落區群眾(zhong) 的默默付出和大力支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匯聚同心共築偉(wei) 大航天夢的強大合力。”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從(cong) 局部到全球,北鬥係統的建設也見證了這個(ge) 團隊20多年幾代人的奮鬥曆程。

  如今,顆顆北鬥衛星環繞地球,成為(wei) 夜空中最亮的“星”。落區工作團隊也成為(wei) 一支“全域機動化、搜索立體(ti) 化、力量小型化”的落區搜救回收專(zhuan) 業(ye) 隊伍。

  “前進道路上,我們(men) 將繼續弘揚新時代北鬥精神,不懈探索、砥礪前行,接續走好攀登科技高峰、建設航天強國新長征。”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貴陽衛星觀測站站長夏明飛說。(來源:科技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