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經濟隨筆丨古老的城 年輕的城

發布時間:2023-05-22 15:13: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西安建城,已有3100多年。古絲(si) 綢之路上的東(dong) 方腳步,已起步2100多年。剛剛落幕的首屆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意蘊深遠,“續寫(xie) 千年友誼,開辟嶄新未來”。

  讓我們(men) 換個(ge) 角度,再看看這“誰人不知”的長安城。

  從(cong) 去年到今年,中國經濟的發力點之一是新能源汽車。而新能源汽車的亮點,在西安。去年西安生產(chan) 新能源汽車101.52萬(wan) 輛,占全國總產(chan) 量的14%。換句話說,全國每生產(chan) 7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西安製造。

  當然,產(chan) 量排在西安之後的,如上海、柳州、深圳、重慶,也都各有所長、不乏亮色。這更使得西安的“第一”含金量凸顯。西安發展新能源汽車,不是一日之功,他們(men) “做對了”這麽(me) 幾件事——超前布局,久久為(wei) 功,龍頭企業(ye) 默默苦幹20年,產(chan) 業(ye) 鏈建設十年磨一劍,支持政策疊加發力,已形成完整產(chan) 業(ye) 鏈,還帶動了廣泛的上下遊。

  西安在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上,不隻新能源汽車“一根獨苗”。它同時推進的六大支柱產(chan) 業(ye) 裏,還有電子信息製造、航空航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醫藥。實踐中有幾大特點——緊扣實體(ti) 經濟,咬定自主創新,注重產(chan) 業(ye) 鏈的“補、延、升、建”,既鞏固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也開辟了不少新領域、新賽道。

  一句話,按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規律辦。

  千年古都,承古開新。西安文旅業(ye) 最近的爆棚,也有規律可循。

  白天是西安,晚上是長安。這次中亞(ya) 客人們(men) 感受到的,千萬(wan) 遊客也剛感受過。今年“五一”假期,西安接待遊客1330.51萬(wan) 人次,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長了19.23%,旅遊收入增長了29.59%。遊客們(men) “用腳投票”,來到這古老的城、年輕的城。

  西安文旅業(ye) 的特點,可用幾個(ge) “既有”“又有”歸納——既有傳(chuan) 統,又有現代;既有線下,又有線上;既有整體(ti) 謀劃推動,又有民間自發創造;既激活消費業(ye) 態,又推動城市更新;既吸引了大量遊客,也提供了更多本地就業(ye) 崗位。

  西安人最近一直在念叨一個(ge) 詞,“北跨”。大動作,剛起步。

  每一座有章法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西安目前的考慮,是“南控、北跨、西融、東(dong) 拓、中優(you) ”。西安城往南,遙遙可見秦嶺。城之北,觸手可及是渭河。“北跨”之“跨”,就是跨過渭河,拉開城市骨架,開辟新的空間。

  古老的城還在長個(ge) 兒(er) 。這是一篇經濟文章,也是一篇山水文章。渭河變為(wei) 穿城而過,西安城從(cong) 此南接一山、北擁一河。兩(liang) 條生態廊道,給城市鋪就綠色之基。而“北跨”之後,科技創新與(yu) 高質量現代產(chan) 業(ye) 的聚集,有了更妥帖的聚集處、落腳點。這有點類似當年上海跨過黃浦江開辟浦東(dong) ,又令人期待,一份獨特的西安實踐。

  汽車、文旅、北跨……都少不了開放的底色。中歐班列“一帶一路”十周年長安號西安—中亞(ya) 專(zhuan) 列,運載260多輛“西安製造”比亞(ya) 迪新能源整車,上月底發車,西行12天,即抵達烏(wu) 茲(zi) 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而就在前幾天,西安剛成為(wei) 全國率先通航全部中亞(ya) “五國六城”的城市。

  “不靠邊、不靠海”的西安,已深深融合國家開放大格局。放眼看,西安身邊的同行者,還有蘭(lan) 州、烏(wu) 魯木齊、銀川等等,都是古老的城,如今都是年輕的城、開放的城。

  5月1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聽取陝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建好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雙中心”,之前已有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西安第四個(ge) 站進此前沿隊列。人才優(you) 勢,曾是西安的傳(chuan) 統強項。而今,傳(chuan) 統優(you) 勢被新戰略激活,“奮力追趕、敢於(yu) 超越”,得拿出飽滿的精氣神。

  西安正在做的,全國很多地方也在做。西安還有很多有待釋放的潛力,還麵對不少未知與(yu) 難題。眼下的局麵,才是新征程上的起步。馬蹄疾,穩向前。

  古老的城,勇立潮頭,就能永葆年輕。

  (文丨總台特約評論員 楊禹)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