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裏造出新糧倉
5月15日拍攝的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
本報記者 邵玉姿攝
用好鹽堿地,事關(guan) 國家糧食安全。5月11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考察,了解鹽堿地整治、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chan) 業(ye) 化情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立足我國鹽堿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guan) 鍵作用,加大鹽堿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麵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堿地特色農(nong) 業(ye) 這篇大文章。
我國有15億(yi) 畝(mu) 鹽堿地,其中適宜種植糧食的是5億(yi) 畝(mu) 。如何做好鹽堿地的大文章,造出新糧倉(cang) ?近日,記者走進滄州,到科研院所、旱堿地麥田裏一探究竟。
——編 者
一場雨過後,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仙莊片區的麥田更綠了。
“灌漿期下雨,今年指定豐(feng) 收。”田壟邊,53歲的後仙莊村村民楊東(dong) 進輕輕捧起一束麥穗,滿心歡喜。
黃驊市,地處渤海之濱,全域耕地以中度鹽堿地為(wei) 主。“鹽堿地上種糧難”,曾是製約當地糧食生產(chan) 的一大難題。
如何破解?選育良種、改善土壤、優(you) 化技術……從(cong) 顆粒無收到豐(feng) 產(chan) 增收,幾十年來,黃驊市不斷推進旱堿麥種植。憑借科研人員和當地幹部群眾(zhong) 的共同努力,被稱為(wei) “農(nong) 業(ye) 荒漠”的鹽堿地逐步變成“大糧倉(cang) ”。今年,黃驊市旱堿麥種植麵積達60多萬(wan) 畝(mu) ,較2013年增加了近10萬(wan) 畝(mu) 。
“做好鹽堿地特色農(nong) 業(ye) 這篇大文章”,楊東(dong) 進對這句話印象深刻。5月11日上午,正在地裏勞作的他見到了來此考察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總書(shu) 記走進田間,俯身捧起一束麥穗,細細詢問他種了幾畝(mu) 地、畝(mu) 產(chan) 多少、小麥長勢如何。楊東(dong) 進的回答得到總書(shu) 記的肯定:“祝你今年豐(feng) 收!”
選育良種——
持續培育耐鹽堿、抗旱、高產(chan) 的小麥新品種,畝(mu) 產(chan) 由50公斤提至220多公斤
位於(yu) 滄州市的中國科學院南皮生態農(nong) 業(ye) 試驗站,主要承擔鹽堿地改良利用、耐鹽堿小麥品種選育等研究工作。走進試驗站的院子,一片片麥田映入眼簾。麥田前方,數十個(ge) 池子很是惹眼,長滿了高矮不一的小麥。“這些耐鹽鑒定池裏長著的,都是正在選育試驗的旱堿麥新品種,有近40類。”站在正中間的池子旁,試驗站副站長郭凱說。
與(yu) 普通小麥的生長環境不同,黃驊市的旱堿麥種在鹽漬化土地中,長期處於(yu) 重度堿化環境下;同時,當地地下水位低、礦化度高,不宜灌溉,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特殊的耕作環境,要求小麥耐鹽堿、更抗旱,這困擾當地農(nong) 民多年。
2013年,渤海糧倉(cang) 科技示範工程啟動。對於(yu) 鹽堿地種植,選育適宜的小麥品種成為(wei) 一項重要工作。試驗站打造了50多個(ge) 1米深的小麥耐鹽鑒定池,鹽堿度設置從(cong) 1‰到5‰。“通過在不同鹽堿度的土壤裏進行種植,試驗站篩選出一批耐鹽堿、高產(chan) 量的旱堿麥品種。目前,試驗站選育的小偃係列品種已在位於(yu) 黃驊的河北省旱堿麥標準化種植示範區大麵積種植,之後將逐步推廣。”郭凱介紹,試驗站建立了完善的耐鹽小麥鑒選體(ti) 係,為(wei) 旱堿麥品種培育和推廣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持。
以種適地,才能打好豐(feng) 產(chan) 基礎。近年來,黃驊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局與(yu) 滄州市農(nong) 林科學院、中捷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進旱堿麥的育種工作,持續推動品種的改良與(yu) 更新。
種子越來越好,產(chan) 量越來越高。“去年咱家旱堿麥平均畝(mu) 產(chan) 達到220多公斤,這在以前可不敢想。”務農(nong) 幾十年的楊東(dong) 進見證了旱堿麥品種不斷優(you) 化的過程。
當地最早種植原始品種“小紅芒”,畝(mu) 產(chan) 僅(jin) 有50公斤;後來種上冀麥32品種,產(chan) 量達到了150公斤。可是黃驊臨(lin) 海,總有大風天氣,冀麥32品種株高超過1米,大風吹過,麥子倒伏,會(hui) 嚴(yan) 重影響收成。曆經多次選種與(yu) 改良,目前,黃驊市主要培育推廣了捷麥19、滄麥6002、滄麥6003等高產(chan) 量、耐鹽堿、抗旱抗寒性強的小麥品種。
在農(nong) 技員的推廣下,楊東(dong) 進的地裏種的是捷麥19品種。“這麥子,株高七八十厘米,風吹不易倒,產(chan) 量還高了不少。”楊東(dong) 進邊比劃邊說:“總書(shu) 記祝我今年豐(feng) 收!咱更得加油幹,多打糧、打好糧!”
這些年,捷麥19還被推廣至天津濱海新區、山東(dong) 濱州等濱海潮土區域種植。“研發推廣更優(you) 質的旱堿麥品種,是我們(men) 促進糧食增產(chan) 的根本途徑。”黃驊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局局長聶晶說:“未來,我們(men) 將繼續與(yu) 科研院所積極對接合作,不斷夯實良種選育,研發培育出更多高產(chan) 、耐鹽堿、抗旱的小麥新品種,為(wei) 農(nong) 戶提供更多的選擇。”
改善土壤——
補充養(yang) 分,激發“活力”,後仙莊村鹽堿地利用率較10年前提升30%以上
記者站在仙莊片區中心的田埂上向遠處眺望,不經意間瞥見一處麥田呈“斑狀”分布——密密麻麻的麥子間突然出現一塊光禿禿的“大窟窿”。
“那塊土板了,出不來苗。”楊東(dong) 進聽農(nong) 技員解釋過,由於(yu) 鹽堿地塊土壤有機質較少,同一地塊不同土壤成分、返鹽現象也不盡相同,使得旱堿地麥田出苗後時常出現局部小麥缺苗斷壟現象。
擱以往,在仙莊片區,旱堿地麥田“一塊密、一塊禿”是常有的事。如今,偌大的片區,斑塊分布隻有零星幾處。“這些年,咱們(men) 改善土壤的措施多、力度大,土質變好了,很多原先不出苗的地塊也能長出新苗。”楊東(dong) 進說。
改善土壤,談何容易。
黃驊市周邊地下水位較低,到了春季,地下鹹水向上蒸發,容易導致土壤返鹽。起初,人們(men) 采取的是挖溝排鹽、修台田降鹽等傳(chuan) 統辦法,降低耕層土壤鹽堿度。可試遍老辦法,產(chan) 量還是上不來。“根本原因在於(yu) 地力不夠,得想法子增加土地有機質。”楊東(dong) 進說。
先改良土壤。10年前,在農(nong) 技員指導下,村民們(men) 開始嚐試秸稈還田,把收獲後的玉米及小麥秸稈粉碎後深翻入土,補充養(yang) 分,激發土壤活力。
再施有機肥。依托鄉(xiang) 鎮農(nong) 技站,當地農(nong) 業(ye) 主管部門在全市設置多個(ge) 土壤監測點,每年定期對不同區域土壤地力進行觀察檢測,指導農(nong) 戶因地製宜、科學施肥。
“對一些鹽堿度較高、難以播種旱堿麥的耕地,我們(men) 通過先種苜蓿,調節鹽堿度,提高肥力。等到土壤逐步改善後,再推廣種植旱堿麥。”聶晶說,2023年,全市苜蓿種植麵積有10萬(wan) 餘(yu) 畝(mu) 。
多管齊下,成效初顯。“今年我一共種了20多畝(mu) 旱堿麥,10年來多了近10畝(mu) 。”楊東(dong) 進家有32畝(mu) 耕地,以前土地鹽堿度高、肥力差,到了秋收玉米後,一半以上的田地都閑置了。“不是不想種,是種了不出苗,白搭種子錢。”如今,土壤越來越肥,旱堿麥也越種越多。
後仙莊村,越來越多的農(nong) 戶也開始在“閑置”耕地上種起旱堿麥,變“一年一季”為(wei) “一年兩(liang) 季”。今年,全村4300多畝(mu) 耕地中有3800餘(yu) 畝(mu) 都種著旱堿麥,鹽堿地利用率較10年前提升了30%以上。黃驊市的旱堿麥種植麵積達到60多萬(wan) 畝(mu) ,較2013年增加了近10萬(wan) 畝(mu) 。
“改善土壤是提高鹽堿耕地質量、提升鹽堿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徑。”聶晶說:“我們(men) 將加強土壤改良技術的突破,加大對農(nong) 戶的推廣和指導力度,積極鼓勵農(nong) 戶通過創新辦法增強地力,持續擴大旱堿麥種植麵積,不斷推進鹽堿地的綜合利用。”
優(you) 化種植——
推廣微溝播種技術,利於(yu) 土壤保水,保證小麥出苗,麥田種植密度平均增加一倍
小滿時節,豐(feng) 收在望。仙莊片區種植的旱堿麥已進入灌漿期,麥粒漸滿,長勢喜人。
傍晚,楊東(dong) 進到自家麥田去看一看。記者隨他走到田間,蹲下來仔細觀察,隻見地裏布滿一行行深近6厘米、寬10厘米的小溝,麥子在溝裏盎然生長。
小溝咋來的?又作什麽(me) 用?為(wei) 啥溝底種小麥?看出記者的困惑,楊東(dong) 進道出背後的奧秘。
“這是我們(men) 用的微溝播種技術。”楊東(dong) 進說:“相比於(yu) 傳(chuan) 統的‘平播’方式,更利於(yu) 土壤保水,便於(yu) 小麥出苗……”
適應新的種植方式,隻需對農(nong) 機進行小小的技術改動。在小麥播種機上,加裝開溝器,就能在麥田裏開出一條條微溝,溝底兩(liang) 側(ce) 各種一行小麥,再進行覆土壓實,增加種植密度。“機械化就是好。”楊東(dong) 進算過,每畝(mu) 旱堿地,麥田種植密度平均增加整整一倍,播種時間縮短至十幾分鍾。
好處還不止於(yu) 此。為(wei) 了保證旱堿麥正常生長,最佳的播種時間在秋天雨季剛結束、土壤墒情最好的9月底,相比普通小麥,提前了半月有餘(yu) 。但黃驊當地不具備灌溉條件,相應的小麥生長季,降雨也有限。
所謂“麥要澆苗,菜要澆花”,怎麽(me) 能留住天上水、調動土壤水,滿足小麥用水需求?這也是當地科技人員和農(nong) 戶結合鹽堿區具體(ti) 實際,研究推廣微溝播種技術的原因之一。
“相比‘平播’,‘溝播’的微溝處土壤鹽分較低,溝底兩(liang) 側(ce) 種小麥則可以躲鹽避害,同時,微溝還能積蓄降水。”郭凱說:“另外,播種時的溝內(nei) 覆土壓實,加強了土壤毛細管的連接,更易於(yu) 調動深層土壤水,便於(yu) 小麥吸取水和養(yang) 分,起到提墒保墒的作用,保證了正常出苗和生長。”
這些年,南皮生態農(nong) 業(ye) 試驗站與(yu) 中捷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黃驊市各鄉(xiang) 鎮農(nong) 技站開展技術交流等活動,共同完成了不少旱堿麥種植技術的改進和推廣。
“我們(men) 重點推廣土壤深耕深鬆、播種施肥一體(ti) 化等種植技術,通過開展技術培訓,引導農(nong) 戶科學種糧。”聶晶介紹,黃驊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局牽頭成立旱堿麥研究推廣中心,製定了《黃驊旱堿麥生產(chan) 技術規程》,目前已通過相關(guan) 審定,成為(wei) 河北省級地方標準。
“以前種麥,一年到頭自家都不夠吃。現在種麥,一年下來除了夠自家吃,還能再收入6000多元。”楊東(dong) 進告訴記者。
旱堿麥,種與(yu) 用都是大文章。籽粒飽滿、光澤透明的麥粒,富含鈣、鉀、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蛋白質含量普遍高於(yu) 國標;出粉率約76%,濕麵筋含量超35%,麵粉不粘手、韌性強,麵食麥香濃鬱、軟綿筋道、口感舒適……
目前,黃驊市旱堿麥總產(chan) 約13.26萬(wan) 噸,有較大型麵粉加工企業(ye) 20家,年加工能力接近50萬(wan) 噸,已經形成訂單農(nong) 業(ye) 、收儲(chu) 中轉、麵粉加工、食品生產(chan) 等功能集於(yu) 一體(ti) 的全產(chan) 業(ye) 鏈小麥產(chan) 業(ye) ,解決(jue) 了糧食加工問題,也帶動農(nong) 民增收。聶晶說:“我們(men) 將繼續在選育良種、改良土壤、優(you) 化技術上下功夫,不斷擴大旱堿麥種植規模,延長旱堿麥產(chan) 業(ye) 鏈,打造特色品牌。”
本報記者 邵玉姿 (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