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優化頻率加快 高校如何自我調整
到2025年,我國將優(you) 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zhuan) 業(ye) 布點——
專(zhuan) 業(ye) 優(you) 化頻率加快 高校如何自我調整
“你能想到嗎?大學上著上著,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專(zhuan) 業(ye) 沒了,當時我一頭霧水,心想會(hui) 不會(hui) 找不到工作啊……”即便已畢業(ye) 多年,但劉彤始終忘不了學生時代的一個(ge) “小遺憾”。她本科學的是教育技術學,在大三那年,一則撤銷本專(zhuan) 業(ye) 的通知在學生群裏流傳(chuan) 。
“現在看來,原因很簡單,就是就業(ye) 市場飽和,供需失衡了。教育行業(ye) 對教育技術老師需求有限,通常一所中小學也隻需要一到兩(liang) 個(ge) ,而大學招收的學生太多了,很多學生找不到專(zhuan) 業(ye) 對口的工作。”最近,因高校專(zhuan) 業(ye) 調整優(you) 化而引發的一係列討論頻頻衝(chong) 上“熱搜”,劉彤又回想起大學生活中“專(zhuan) 業(ye) 消失”的小插曲。
事情起因於(yu) 教育部等五部門日前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調整優(you) 化改革方案》。這份文件明確,到2025年,優(you) 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zhuan) 業(ye) 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的學科專(zhuan) 業(ye) ,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學科專(zhuan) 業(ye) 。
“90所大學撤銷公共事業(ye) 管理專(zhuan) 業(ye) ”的話題隨之在微博刷屏。據報道,在2015到2021年這7年時間,共約90所大學撤銷了公共事業(ye) 管理專(zhuan) 業(ye) 。幾天後,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備案和審批結果,新增備案1641個(ge) 專(zhuan) 業(ye) 點、撤銷925個(ge) 專(zhuan) 業(ye) 點,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ye) 年限專(zhuan) 業(ye) 62個(ge) ,21種新專(zhuan) 業(ye) 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
“目前,全國普通高校本科專(zhuan) 業(ye) 布點總數6.6萬(wan) 個(ge) ,較2012年新增1.7萬(wan) 個(ge) 、撤銷和停招了近1萬(wan) 個(ge) 專(zhuan) 業(ye) 點,每年調整幅度將近5%,專(zhuan) 業(ye) 動態調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推進了一場數量足夠多、力度足夠大、頻度足夠高的專(zhuan) 業(ye) 結構改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如是說。
專(zhuan) 業(ye) 調整力度如此之大,釋放了什麽(me) 信號?怎樣更好地進行專(zhuan) 業(ye) 調整優(you) 化?
信號:今後專(zhuan) 業(ye) 調整力度會(hui) 更大
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始終與(yu) 專(zhuan) 業(ye) 設置調整相生相伴。
說起高校專(zhuan) 業(ye) 的頂層設計,要追溯到1954年。那一年,《高等學校專(zhuan) 業(ye) 目錄分類設置(草案)》頒布,257種專(zhuan) 業(ye) 主要以產(chan) 品和職業(ye) 為(wei) 依據設置,隻有少數專(zhuan) 業(ye) 以學科分類為(wei) 依據,如社會(hui) 科學、自然科學等。“自那時起,專(zhuan) 業(ye) 調整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一條主線,且作為(wei) 國家一項重要的專(zhuan) 業(ye) 開設和管理製度延續至今。”鄭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羅誌敏介紹。
在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陳超看來,優(you) 化調整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始終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主線和常態,隻不過在不同曆史時期和發展階段表現出各色特點。“有時突出計劃指令,有時突出市場競爭(zheng) ,有時強調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則結合。有時大規模增設新專(zhuan) 業(ye) ,有時大規模縮減舊專(zhuan) 業(ye) ,有時強調有增有減。這些變化表現出明顯的時代性和階段性特征,但其宗旨和目的始終是服務於(yu) 國家戰略需要和人民群眾(zhong) 對教育機會(hui) 、優(you) 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需要。”陳超說。
“作為(wei) 引導和規範高校有序發展的主要政策工具,高等教育專(zhuan) 業(ye) 目錄一般每十年修訂一次,基本專(zhuan) 業(ye) 每5年調整一次,特設專(zhuan) 業(ye) 每年都會(hui) 動態調整。”羅誌敏說,“但相對於(yu) 以往的專(zhuan) 業(ye) 調整,此次在3年之內(nei) 完成對高校20%學科專(zhuan) 業(ye) 的調整改革政策,其導向更明確、目標更細化,而且所要調整的專(zhuan) 業(ye) 數量更多、力度更大、頻度更高。”
“這項政策釋放出一個(ge) 明顯的信號,就是傳(chuan) 統以行業(ye) 為(wei) 導向的專(zhuan) 業(ye) 設置,逐步轉向市場導向、國家及社會(hui) 需求導向。換句話說,這意味著今後專(zhuan) 業(ye) 調整的頻率會(hui) 加快。”羅誌敏認為(wei) 。
原因:市場導向是“指揮棒”
王澍從(cong) 小就是一個(ge) 動漫迷,喜歡看各種各樣的動畫片與(yu) 漫畫書(shu) 。也是因為(wei) 這個(ge) 愛好,高考填報誌願時,他果斷選擇了動畫專(zhuan) 業(ye) 。而今年,他所就讀的學院撤銷了這一專(zhuan) 業(ye) ,後來有老師告訴他:“不隻咱學校,還有一些學校也撤銷了這個(ge) 專(zhuan) 業(ye) 。”
“我們(men) 學校算是行業(ye) 特色學校,藝術方麵的專(zhuan) 業(ye) 本就沒啥優(you) 勢,師資隊伍不強,教學質量也不高。”王澍對此有著自己的理解,“以後自己多努力,先把本事練好了,出去找工作才有競爭(zheng) 力。”
“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陳超指出,在新一輪學科專(zhuan) 業(ye) 調整中,被撤銷的專(zhuan) 業(ye) 大都是高校在一定時期內(nei) 突擊增加、盲目擴張、重複設置的熱門專(zhuan) 業(ye) ,大都東(dong) 拚西湊、內(nei) 容空洞、知識陳舊,並無實際的學理、社會(hui) 和市場價(jia) 值,在一定時期內(nei) 滿足了高等學校更名升級、擴大規模等目標,但市場需求相對有限,又缺乏學科專(zhuan) 業(ye) 特色。
羅誌敏直言:“近年來,國內(nei) 一些高校專(zhuan) 業(ye) 設置犯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錯誤,導致出現了一個(ge) 令人費解的現象——某新設專(zhuan) 業(ye) 連一屆學生都沒畢業(ye) 就被撤銷了。”
“在擴張大潮退去後,專(zhuan) 業(ye) 很快就會(hui) 陷入辦學困境。其根本原因在於(yu) ,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缺乏整體(ti) 規劃和宏觀調控,缺乏深入論證和綜合研判。”陳超分析。
羅誌敏也表示,學校隻是將專(zhuan) 業(ye) 調整簡單視為(wei) “加減法”,如有高校簡單地依據“就業(ye) 率低”一刀切地淘汰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或“一哄而上”開設所謂熱門專(zhuan) 業(ye) ,這不僅(jin) 違背了教育發展規律,也會(hui) 給我國經濟社會(hui) 長遠發展帶來負麵影響。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不相匹配、不相契合的一麵逐漸凸顯。“尤其是新技術、新業(ye) 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產(chan) 業(ye) 更迭速度明顯加快,社會(hui) 人才需求與(yu) 高校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間的矛盾也隨之凸顯。因此,與(yu) 之相對應的專(zhuan) 業(ye) ,也就迫切需要做大幅度優(you) 化調整。”羅誌敏說。
“其實,市場導向就是‘指揮棒’,無法滿足社會(hui) 需要、畢業(ye) 生就業(ye) 率較低的專(zhuan) 業(ye) ,自然要被調整優(you) 化。”東(dong) 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朱文輝說。
政策指向也是如此。早在去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的《深化高校學科專(zhuan) 業(ye) 結構改革服務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明確,控製社會(hui) 需求不足、就業(ye) 去向落實率低的學科專(zhuan) 業(ye) 招生規模,連續3年就業(ye) 去向落實率低於(yu) 60%的專(zhuan) 業(ye) 暫停招生。
注意:力避“老路重走”“新瓶裝舊酒”
“當然,專(zhuan) 業(ye) 調整優(you) 化,不能隻看撤銷,更要重視新設。”朱文輝指出,新專(zhuan) 業(ye) 設置應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市場導向或符合世界科技發展潮流。“舉(ju) 個(ge) 例子,這幾年,人工智能發展迅猛,而其也成為(wei) 高校新設專(zhuan) 業(ye) 的增長點”。
對此,記者通過梳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備案和審批結果》發現,包括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建築大學、東(dong) 北財經大學等近60所高校都在新設這一專(zhuan) 業(ye) 。同樣成為(wei) 高校爭(zheng) 相新設的,還有數字經濟、大數據管理與(yu) 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等專(zhuan) 業(ye) 。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新設專(zhuan) 業(ye) 的表象背後,可能還勾連著“老路重走”“新瓶裝舊酒”等深層問題。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均屬時下熱門專(zhuan) 業(ye) ,市場需求大,但會(hui) 不會(hui) 像公共管理等專(zhuan) 業(ye) 一樣,原來的熱門如今卻“無人問津”。
“的確,我國有些增設專(zhuan) 業(ye) 如曇花一現。涉及管理學等多個(ge) 專(zhuan) 業(ye) ,從(cong) 熱到冷也就二十多年的時間。如今的這些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能否經得起時代考驗?如何經久不衰?這是社會(hui) 各界,尤其是高校辦學者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朱文輝指出。
羅誌敏進一步分析,高校難以及時識別市場和社會(hui) 需求信號,同時也難以將其獲取的需求信息有效轉化為(wei) 本校專(zhuan) 業(ye) 設置工作,由此給高校決(jue) 策者圍繞專(zhuan) 業(ye) “是否調整”“能否調整”和“如何調整”帶來重大考驗。此外,在專(zhuan) 業(ye) 調整改革中,高校還要力避“新瓶裝舊酒”,隻是對舊專(zhuan) 業(ye) 進行包裝或改名;也要防止高校不顧自身條件,盲目開設新專(zhuan) 業(ye) 。
朱文輝對此表示認同:“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意味著缺乏對應的專(zhuan) 業(ye) 師資,而由其他院係或專(zhuan) 業(ye) 調入的師資,往往缺乏實踐經驗,原有的知識和技能也難以很好適應新專(zhuan) 業(ye) 的需求。同時,新專(zhuan) 業(ye) 的設立,往往需要大量高新科技設備等,但部分學校在場地與(yu) 資金等方麵的短板較為(wei) 突出。”
陳超特意提醒,專(zhuan) 業(ye) 調整要具有一定的動態性、靈活性和前瞻性,不能因為(wei) 暫時的困難就撤銷基礎專(zhuan) 業(ye) 或冷門專(zhuan) 業(ye) 。
發展:健全專(zhuan) 業(ye) 動態評測體(ti) 係和信息反饋機製
進一步做好專(zhuan) 業(ye) 調整優(you) 化,需從(cong) 何而為(wei) ?
陳超強調,加強頂層設計、政策引領和宏觀協調是必然之舉(ju) 。政府應加強對學科專(zhuan) 業(ye) 發展狀況的調研統計和綜合分析,適時提供指導意見,幫助高等學校和社會(hui) 各界掌握學科專(zhuan) 業(ye) 發展信息。同時,要增強學科專(zhuan) 業(ye) 調整透明度。對於(yu) 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調整,要公開征求各方麵意見,擴大公眾(zhong) 參與(yu) 度。
“要從(cong) 健全專(zhuan) 業(ye) 動態評測體(ti) 係和信息反饋機製入手推動專(zhuan) 業(ye) 布局科學化。如通過搭建和利用專(zhuan) 業(ye) 信息大數據平台,加強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規模、就業(ye) 流向、就業(ye) 質量等情況的統計分析,進而幫助高校在專(zhuan) 業(ye) 設置上做出穩妥的設計和安排。”羅誌敏說。
他補充道,要進一步鼓勵和吸收市場用人主體(ti) 積極參與(yu) 專(zhuan) 業(ye) 建設。“利用市場主體(ti) 對人才需求反應敏銳、直接的優(you) 勢,將用人市場信息及時融入專(zhuan) 業(ye) 設置規劃、評價(jia) 改革及相關(guan) 實施方案中,以推動市場和高校在專(zhuan) 業(ye) 設置調整中的良性互動。在這方麵,創辦以產(chan) 業(ye) 學院為(wei) 代表的‘有組織’合作平台,就是一個(ge) 好抓手。”
“專(zhuan) 業(ye) 好不好,培養(yang) 質量說了算。人才能否適應未來職業(ye) 需求,是衡量高校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朱文輝建議,高校應構建彈性化人才培養(yang) 機製,即設置彈性學製、建立學分製管理以及多種學習(xi) 評價(jia) 製度等。同時,采取專(zhuan) 業(ye) 設科、必修課程與(yu) 選修課程靈活組合、理論課程與(yu) 實踐課程有機統一和校外課程延伸補充等方式,協同並進對課程體(ti) 係等進行重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