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浪潮奔湧提出嶄新培養要求 且看職業院校如何接招
數字技能人才供不應求對職業(ye) 院校提出了嶄新的培養(yang) 要求——
【創新在一線·如何架起數字人才的“成長階梯”④】數字浪潮奔湧 職校如何接招
閱讀提示
隨著產(chan) 業(ye) 數字化的推進,大數據技術正向百行百業(ye) 滲透,來職業(ye) 院校尋求合作的企業(ye) 也越來越多,更多職校學子將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職業(ye) 教育在培養(yang) 數字人才、服務產(chan) 業(ye) 方麵大有可為(wei) 。
噴淋清洗、強氣流除水、自動稱重分選……5月12日,在福建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與(yu) 京東(dong) 集團、新大陸集團共同構建的實訓室裏,物聯網應用技術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利用桌麵機器人、傳(chuan) 輸帶等軟硬件設備,合力模擬出一個(ge) 果蔬加工“智能工廠”,體(ti) 驗如何用數字技術為(wei) 產(chan) 業(ye) 賦能。
近年來,福建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在全國首批開設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與(yu) 數字經濟息息相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並從(cong)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zhuan) 業(ye) 中開辟了雲(yun) 計算培養(yang) 方向。
然而,當時數字經濟剛剛起步,數字人才培養(yang) 更沒有經驗可循。“師資、教材都是問題,最初的探索不可謂不艱難。”該校物聯網與(yu) 人工智能學院(下稱“物智學院”)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吳震宇說。
如今,物智學院每年迎來約100所兄弟院係交流“取經”。“市場需要什麽(me) 樣的人才?問數字企業(ye) 。教師如何提高教學能力?到企業(ye) 中去。培養(yang) 數字化人才依然要走產(chan) 教融合的路子,與(yu) 產(chan) 業(ye) 和企業(ye) 一同成長。”吳震宇所總結的,也是很多職業(ye) 院校的破題之道。
入企問需 鍛造“工匠之師”
福建是中國數字經濟的策源地,省內(nei) 職業(ye) 院校也對數字市場的需求有著更敏銳的嗅覺。以大數據領域為(wei) 例,2017年,物智學院在軟件技術專(zhuan) 業(ye) 中開設“大數據技術”方向,2018年正式設立“大數據技術”專(zhuan) 業(ye) 。回憶起籌備新專(zhuan) 業(ye) 的日子,吳震宇告訴記者,軟硬件設施的投入固然很大,但最難的還是建立起一支優(you) 秀的師資隊伍。
“一個(ge) 全新的領域,對口專(zhuan) 業(ye) 的科班畢業(ye) 生還很少,而從(cong) 相近專(zhuan) 業(ye) 選拔教師,其知識結構又顯得陳舊。”物智學院大數據專(zhuan) 業(ye) 主任張曉敏還記得,2016年到2017年,自己帶著新組建的教師團隊到北京、江蘇等地調研,走訪參觀滴滴、京東(dong) 、聯想等數字企業(ye) ,“取經”業(ye) 界最新技術,就人才需求與(yu) 企業(ye) 做深入探討,一點點搭建起教學框架。
2019年,作為(wei) 第一主持單位,福建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牽頭19家職業(ye) 院校以及多家數字企業(ye) ,共同承擔國家級大數據應用技術專(zhuan) 業(ye) 教學資源庫建設。“我們(men) 從(cong) ‘一窮二白’開始構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培養(yang) 體(ti) 係,涵蓋教材、微課、實訓資源等,開放給全國的職業(ye) 院校共享。這個(ge) 打磨的過程奠定了校企合作的基礎,也鍛煉出一批優(you) 秀的教師。”張曉敏說。
現在,教師定期進企業(ye) “充電”已成為(wei) 學院的傳(chuan) 統。“我們(men) 每兩(liang) 年要到企業(ye) 頂崗6個(ge) 月,工作成效與(yu) 職稱評定相掛鉤。”計算機網絡技術專(zhuan) 業(ye) 主任周素青表示,每個(ge) 專(zhuan) 業(ye) 都與(yu) 省內(nei) 龍頭企業(ye) 建立起深度合作關(guan) 係,確保人才培養(yang) 與(yu) 市場需求不脫節。
“企業(ye) 也是這種合作的受益者,積極性很高。”周素青介紹,在到中銳網絡頂崗時,一位老師為(wei) 其“智慧橋梁”係列產(chan) 品開發了一個(ge) 接口,給企業(ye) 帶來每年百餘(yu) 萬(wan) 元收益。
引企入校 把準市場脈搏
“穿戴VR設備,眼前是網絡工程師的各種工作場景,我可以自由練習(xi) 調試設備、上架軟件,仿若置身‘元宇宙’……”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zhuan) 業(ye) 讀大一的葉丁炫,對前不久的一堂實訓課念念不忘。他告訴記者,這是一家高新企業(ye) 的駐校老師講授的“VR體(ti) 驗課”。
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職校教師“入企進廠”,數字企業(ye) 也派工程師常駐校園。周素青介紹,以中銳網絡為(wei) 例,該公司每年派駐兩(liang) 位“企業(ye) 導師”,以其研發的“大壩健康監測係統”作為(wei) 教學案例。企業(ye) 導師對部分數據進行脫敏後,利用實時回傳(chuan) 的福州地區大壩的庫水位、壩體(ti) 滲流、形變位移等指標,結合各專(zhuan) 業(ye) 特點,帶領學生進行數據分析、可視化展示。
走進物智學院的實訓綜合樓,各種“黑科技”撲麵而來:與(yu) 京東(dong) 共建的智能零售“無人超市”、與(yu) 華為(wei) 終端有限公司共建的“華為(wei) ICT學院”、與(yu) 新大陸集團共建的“物聯網行業(ye) 應用體(ti) 驗室”、與(yu) 奇安信集團共建的“網絡安全實訓室”……學校實施“大企業(ye) 帶動戰略”,與(yu) 多家著名IT企業(ye) 開展訂單培養(yang) ,“校中廠”的培養(yang) 模式讓學生們(men) 無限貼近蓬勃發展的數字產(chan) 業(ye) 。
“數字人才缺乏,我們(men) 也在這個(ge) 過程中培養(yang) 並挖掘合適的工程師,校企達成雙贏。”中銳網絡校企合作部總監徐衿弘說,依托實訓基地,公司從(cong) 物智學院選拔優(you) 秀學子,共同參與(yu) 了福州地鐵一號線無線網絡部署、長樂(le) 雲(yun) 計算中心項目實施與(yu) 運維等項目。
緊扣區域特色培育數字人才
“數字經濟浪潮奔湧,這對職業(ye) 教育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吳震宇說。
張曉敏這幾年帶隊走訪企業(ye) 時發現,市場對大數據人才的需求不斷上漲。此前需求集中在大型互聯網企業(ye) ,但這些企業(ye) 招聘時未必會(hui) 下沉到高職院校。但隨著產(chan) 業(ye) 數字化的推進,大數據技術正向百行百業(ye) 滲透,來學校尋求合作的企業(ye) 也越來越多,更多職校學子將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職業(ye) 教育在培養(yang) 人才、服務產(chan) 業(ye) 方麵大有可為(wei) 。
談起專(zhuan) 業(ye) 未來的培養(yang) 規劃,張曉敏告訴記者,下一步要更多地兼顧產(chan) 業(ye) ,特別是結合區域產(chan) 業(ye) 數字化的具體(ti) 需求,培養(yang) 複合型人才。
“畢業(ye) 生從(cong) 事的往往不是研發崗位,而是服務於(yu) 某個(ge) 領域的企業(ye) ,所以也要懂行業(ye) 知識,知道數字技術如何落地。為(wei) 此,我們(men) 鼓勵學生開展‘雙創項目’,例如與(yu) 聯想合作,利用其開發的數據智能平台,協助福州電力係統做線路故障探測。”張曉敏說。
周素青發現,各種類型的“創新創業(ye) 大賽”中,學生參賽都會(hui) 選擇“創業(ye) ”板塊,很少涉及“技術創新”。
張曉敏也注意到了這個(ge) 現象。在她看來,“科教融匯”也是對職業(ye) 教育的新要求。即不僅(jin) 培養(yang) 技術技能人才,也要培養(yang) 拔尖創新人才,培育“智慧工匠”。
“我們(men) 強調應用技術的創新,踐行工匠精神,找到一個(ge) 小的技術切口不斷完善,把它做得更精更專(zhuan) 。”吳震宇表示,要引導鼓勵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嚐試成果改造、申請發明專(zhuan) 利。(工人日報記者 陳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