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教學科研“兩張皮”現狀待破解
編者按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優(you) 化職業(ye) 教育類型定位。”
這為(wei) 新時代職業(ye) 教育發展找到了新路徑,被視為(wei) 新時代職業(ye) 教育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的重要突破口。
我們(men) 開辟“關(guan) 注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專(zhuan) 欄,圍繞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等話題,全年開展係列報道。
“職業(ye) 教育科教融匯之路該如何走”是係列報道之一,主要探討職業(ye) 教育進行科教融匯的痛點、堵點、難點何在?如何將教學育人與(yu) 科研育人充分融合?這些問題亟待更多實踐和探索,也歡迎與(yu) 我們(men) 一起討論。
——————————
從(cong) 事一線教學工作的第32個(ge) 年頭,第一次聽到“科教融匯”4個(ge) 字時,全國模範教師、威海職業(ye) 學院機電學院教授王芹感慨地說:“其實,這正是多年來我帶領學生堅持做的事情。”
這些年來,基於(yu) 所服務的中小微企業(ye) 實際需求,王芹組建了不同方向的科研團隊,聚焦企業(ye) 非標自動化設備的研發和服務企業(ye) 數字化轉型。團隊中不少學生從(cong) 大一起加入項目攻堅,老生帶新生,科研的火種一屆屆接力傳(chuan) 承,同時,還孵化了多個(ge) 機電創新技術的學生社團。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匯,優(you) 化職業(ye) 教育類型定位。”這被視為(wei) 新時代職業(ye) 教育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的重要突破口。
不久前在山東(dong) 舉(ju) 行的2023年職業(ye) 教育活動周上,“科教融匯”的這條職業(ye) 教育發展新路徑成為(wei) 全國各地職業(ye) 院校的熱議焦點。
當前,職業(ye) 教育進行科教融匯的痛點、堵點、難點何在?相比本科教育,職業(ye) 教育的科研定位應如何凸顯其特色?在具體(ti) 教學實踐中,如何將教學育人與(yu) 科研育人充分融合?認真剖析科教融匯的內(nei) 涵,這些問題亟待更多實踐和探索。
教學科研“兩(liang) 張皮”現狀亟待破解
“職業(ye) 教育教學與(yu) 科研、生產(chan) 融合問題不是新問題。”在日照職業(ye) 技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肖梅看來,“隨著當前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加快,卡脖子問題突出,經濟社會(hui) 發展對職業(ye) 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麵對新情況新要求,職業(ye) 院校的產(chan) 學研,特別是職業(ye) 院校教師科研定位、科研與(yu) 教學融合、人才培養(yang) 等問題就凸顯出來”。
在各類痛點中,尤為(wei) 突出的是教學與(yu) 科研存在“兩(liang) 張皮”問題。肖梅坦言,當前職業(ye) 院校人才培養(yang) 與(yu) 科研工作之間尚未形成良性互動,教學和科研“兩(liang) 張皮”現象嚴(yan) 重。一方麵,科研內(nei) 容和教學內(nei) 容不相關(guan) ,學校的課程體(ti) 係、教學內(nei) 容等與(yu) 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技術研發的實際需求還有距離;另一方麵,教學過程和科研過程分割,學生難以參與(yu) 到科研活動中;此外,對學生參與(yu) 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缺乏認證與(yu) 支持。
而威海職業(ye) 學院創新創業(ye) 辦公室副主任王建緒還觀察到,在大多數職業(ye) 院校裏,大部分教師仍在從(cong) 事傳(chuan) 統的教學任務,做科研工作的教師較少,從(cong) 事科研的熱情相對較低。
在肖梅看來,這涉及到教師科研定位的問題。
“職業(ye) 院校在教師科研定位上與(yu) 普通教育同質化,更多的是跟隨性、闡發式、淺表化的科學研究,與(yu) 企業(ye) 實際需求相脫節,項目結題即束之高閣,成果無法有效轉化和應用,與(yu) 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主方向有所偏離。”肖梅同時認為(wei) ,在引導教師從(cong) 事以應用為(wei) 導向的科研方麵,激勵機製和政策不足;此外,缺乏足夠的高水平科研平台,難以聚焦研究方向,難以將教師研究力量有效整合,積累科研優(you) 勢。
除了教師群體(ti) 科研素質亟待提升,在日常工作中,威海職業(ye) 學院校企合作辦公室主任都芯男留意到,“我們(men) 的學生比較缺乏科研思維,而這種科研思維的培育確實有待於(yu) 長效的努力和提升”。
這顯然涉及到目前職業(ye) 院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yang) 的一些問題。
“隨著產(chan) 業(ye) 升級,企業(ye) 生產(chan) 組織方式發生變化,對員工解決(jue) 複雜問題能力、學習(xi) 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於(yu) 職業(ye) 院校科研定位不準,科研與(yu) 教學融合不夠,不免會(hui) 帶來問題。”肖梅說。
在她看來,這些問題包括:人才培養(yang) 的定位不準,重學生的技能訓練和通用基礎能力培養(yang) ,輕創新能力培養(yang) ;人才培養(yang) 的模式不新,在教學中不注重以學生為(wei) 中心設計和實施教學,學生被動學習(xi) ,解決(jue) 複雜問題能力培養(yang) 不起來,學生在提出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新方麵存在不足,不能很好地適應未來崗位的需要,等等。
都芯男認為(wei) ,科教融匯中還有一個(ge) 問題值得重視,即職業(ye) 院校跟政府、企業(ye) 或科研院所進行合作時,合作主體(ti) 之間的權責關(guan) 係、資源整合以及利益分配等,仍需要比較科學的探索。
“我們(men) 跟企業(ye) 合作的初心,目的是希望引入企業(ye) 的先進管理技術、經驗以及優(you) 秀的人力資源,幫我們(men) 把教學團隊組建得更為(wei) 強大。相對而言,之前的合作形式可能比較簡單,不論資源整合還是共享關(guan) 係,都需要體(ti) 製機製給予更好的保障。”都芯男說。
教學育人與(yu) 科研育人的“融”與(yu) “合”
對王芹而言,多年來教書(shu) 育人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帶出了一批搞科研的“好苗子”。在一些重要場合,她總是將劉峻良在內(nei) 的一批學生推到前台,“這些都是我的‘作品’。”她笑言。
22歲的劉峻良是威海職業(ye) 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zhuan) 業(ye) 大三學生。剛入學時,這個(ge) 年輕人因不了解專(zhuan) 業(ye) 性質,對自己未來的職業(ye) 規劃隻是“當一名電工”。如今,在王芹的指導下,他選擇“嵌入式開發”科研方向,並已完成十幾個(ge) 企業(ye) 研發項目。目前,他正帶領9人學生團隊進行一企業(ye) 的電池管理係統研發項目。
入學3年間,劉峻良無時無刻不受到科研氛圍的熏陶。偌大的一張圓桌前,老師、學生、企業(ye) 專(zhuan) 家不定期研討項目方向和詳細進展,一次次“頭腦風暴”中,劉峻良如饑似渴地吸收著最前沿的科技知識,也在項目中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這些經曆讓我盡快地自我成長”。
相比於(yu) 3年前的自己,如今的劉峻良已不再迷茫。他準備在畢業(ye) 後報名參加直招士官,將所學的技術在部隊得到發揮。
科教融匯的成效尚需培育的人才質量來衡量。其中,最關(guan) 鍵的是化教學科研“兩(liang) 張皮”為(wei) “一條鏈”,達成教學育人與(yu) 科研育人的深度互動與(yu) 有機融合。
然而,這二者如何互動?究竟是教學引導科研,還是科研引導教學?2021年,威海職業(ye) 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鄒麗(li) 紅從(cong) 教學崗轉任藝術學院創新創業(ye) 辦公室主任,此前,她已在服裝與(yu) 服飾設計專(zhuan) 業(ye) 任教20年。
經曆了一段時間的迷茫和困惑後,鄒麗(li) 紅最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以前一直立足於(yu) 教學,總認為(wei) 教學是最重要的,但從(cong) 事科研工作和企業(ye) 的接觸變多後,漸漸顛覆了自己之前的想法,還真是科研在引導著教學。”
開始和企業(ye) 對接時遭遇的尷尬令鄒麗(li) 紅記憶猶新:“企業(ye) 提出的一些要求,我發現好多我們(men) 幹不了,因為(wei) 有一些實戰的內(nei) 容是我們(men) 院校不具備的。”最終經過實地調研,精準對接企業(ye) 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轉型升級需求,該學院從(cong) 無到有,專(zhuan) 門開設了服裝IE工程師的訂單班。訂單班20人從(cong) 大二起參與(yu) 企業(ye) 橫向課題,如今,10人已和企業(ye) 順利簽約。
在順德職業(ye) 技術學院,專(zhuan) 業(ye) 群推行的“育訓研用”模式堪稱一大亮點。“育訓研用”的“育”是指人才培養(yang) ,“訓”是指技能培訓,“研”是指技術創新研發,“用”是指技術應用轉化。
“這一模式是指在服務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創新研發、技術應用轉化全程中全方位校企協同,技術研發成果在實現應用轉化的同時,及時轉化為(wei) 人才培養(yang) 培訓內(nei) 容,提高校企生技術技能水平,支撐技術應用和再發展,由此深化產(chan) 教融合、實現科教融匯。”順德職業(ye) 技術學院副校長楊小東(dong) 介紹。
“中試車間”與(yu) “立地式”科研
適合職業(ye) 教育的科研應當是怎樣一條特色之路?它的科研價(jia) 值應當如何體(ti) 現?不少高職院校已經在探索,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20名學生的實操訓練分批次搬進了藥業(ye) 公司的中試生產(chan) 車間,每名學生由此成為(wei) 企業(ye) 科研項目研發的一員——這是威海職業(ye) 學院康養(yang) 學院藥品生物技術專(zhuan) 業(ye) 從(cong) 2022年起開展的新嚐試,也由此成為(wei) 這所學校開展科教融匯的典型樣板。
21歲的林冬梅正是受益學生之一。在這門生物分離與(yu) 純化技術的課程中,她和同學們(men) 對“岩藻多糖”的概念理解,不再是課本上幹巴巴的名詞解釋、教學視頻中“摸不著”的流程,而是在企業(ye) 車間裏每個(ge) 環節都由自己動手操作的提取過程,在她看來,“課本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真正結合,讓我們(men) 受益匪淺”。
2020年起,上述專(zhuan) 業(ye) 專(zhuan) 門組建5人博士服務團,主動對接威海市七大產(chan) 業(ye) 集群,重點關(guan) 注區域性特色中小企業(ye) 的小規模、個(ge) 性化需求,教師團隊以寒暑假到企業(ye) 頂崗和掛職科技副總形式深入企業(ye) 一線,參與(yu) 企業(ye) 科研攻關(guan) ,同時也將科研成果進一步反哺教學。
“教師團隊把企業(ye) 的新技術、新項目帶到課堂教學中,校企已聯合開發在線開放課程1門,數字教材兩(liang) 門,讓學生接觸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切實提高了教學質量。”該專(zhuan) 業(ye) 教師張海毅介紹。
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化,企業(ye) 中試生產(chan) 車間成為(wei) 學生的實操訓練課堂,在課堂上即可直接參與(yu) 科研項目,學生的科研素養(yang) 較之前有了大的進步。一個(ge) 鮮明例證是,該專(zhuan) 業(ye) 2020級學生團隊參與(yu) 企業(ye) 原料藥岩藻多糖的質量分析,獲得山東(dong) 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兩(liang) 項。
不僅(jin) 如此,科研進一步支撐學校發展,切實提升了學校的科研實力和服務深化能力。目前,校企已共建威海市海洋功能性多糖重點實驗室等多個(ge) 研發平台,開展海藻多糖特醫食品、醫用材料等產(chan) 品研發,未來將在學生實訓實習(xi) 、教師科研、人才培養(yang) 等開展深層次合作。
這正是威海職業(ye) 學院開展科教融匯的生動縮影。目前,學校建成由學校、政府、行業(ye) 、企業(ye) 、科研院所等多元參與(yu) 的創新平台17個(ge) ,形成國家、省、市、校四級科技創新平台體(ti) 係,使學校成為(wei) 區域科技創新服務的策源地和集聚地。
王凡是日照職業(ye) 技術學院2015級食品加工技術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她的經曆頗具代表性。時至今日,王凡仍十分感激在學院裏同南極磷蝦課題的奇妙“緣分”,而這奠定了她今後職業(ye) 選擇的方向。
在日照職業(ye) 技術學院學習(xi) 期間,一次在課堂上,王凡對老師講的南極磷蝦課題項目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隨即加入老師的課題項目,“從(cong) 此我的課餘(yu) 生活也變得充實起來,像是給我打開了一扇大門,老師對待科研精益求精的態度讓我受益匪淺。”王凡回憶。
在老師的指導下,王凡完成的南極磷蝦油屢獲省級、國家級創新創業(ye) 大賽重要獎項。實驗室裏,王凡跟隨課題組經過了南極磷蝦油的研發、小試、中試,直到成功實現產(chan) 業(ye) 化生產(chan) ,也依托校企橫向課題平台,有機會(hui) 進入磷蝦油生產(chan) 的企業(ye) 實習(xi) 。
這段經曆直接影響了她的考研選擇。2020年,王凡考取煙台大學食品加工與(yu) 安全專(zhuan) 業(ye) 研究生,研究方向依然是海洋天然產(chan) 物的提取與(yu) 生物活性研究。她希望能夠通過探索海洋生物資源,為(wei) 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貢獻一分力量。
在肖梅看來,高職院校應該更多聚焦生產(chan) 一線,服務行業(ye) 企業(ye) ,以應用為(wei) 導向,立足地方經濟特色,針對企業(ye) 生產(chan) 技術需求,開展“立地式”科研,把論文寫(xie) 在田間地頭,把課題立在產(chan) 業(ye) 需求,把成果用在生產(chan) 一線。在科研方向上,既要對接企業(ye) 需求、解決(jue) 生產(chan) 實踐中的技術難題,又要對接科研院所,把先進技術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發揮“中試車間”的作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