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從傳統文化到流行音樂 兩岸文化交流再迎熱潮
中新社北京5月29日電 題: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到流行音樂(le) 兩(liang) 岸文化交流再迎熱潮
中新社記者 容海升
近日,五月天、張信哲、任賢齊等台灣歌手和樂(le) 隊陸續來到大陸演出,吸引眾(zhong) 多歌迷,相關(guan) 演唱會(hui) 甚至“一票難求”,也讓年初以來持續熱絡的兩(liang) 岸文化交流再掀高潮。
從(cong) 歌迷耳畔回蕩不已的台灣金曲,再到今春大陸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中兩(liang) 岸音樂(le) 人的隔空對唱,如新加坡《聯合早報》文章評價(jia) ,音樂(le) 記憶正在促進兩(liang) 岸民間交流升溫。
作為(wei) 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音樂(le) 常常能跨越海峽、超越時空,浸潤兩(liang) 岸同胞心靈,引發中華文化共鳴,將民眾(zhong) 情感串聯在一起。今年是鄧麗(li) 君誕辰70周年,兩(liang) 岸均舉(ju) 行了溫馨的紀念活動。鄧麗(li) 君三哥鄧長富特地跨海而來,與(yu) 大陸樂(le) 迷一同懷念小妹。年輕人也被鄧麗(li) 君打動,有“00後君迷”表示,歌聲中傳(chuan) 遞的美好與(yu) 感動是對心靈的洗滌與(yu) 療愈。
像鄧麗(li) 君一樣,不少台灣藝人演繹出風靡兩(liang) 岸的經典旋律,傳(chuan) 遞兩(liang) 岸共同的文化基因和價(jia) 值理念,皆源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哺育涵養(yang) 。
兩(liang) 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兩(liang) 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是兩(liang) 岸同胞共同財富和精神紐帶。無論是對春節、清明、中秋等傳(chuan) 統節日的重視,還是傳(chuan) 承已久的拜媽祖、關(guan) 公等民間信俗,無一不證明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蒂固、綿延發展。
多年來,盡管兩(liang) 岸關(guan) 係經曆曲折起伏,但是憑借著這份歸屬感和認同感,兩(liang) 岸同胞始終保持人文往來不停、文化交流不斷。近年,新冠疫情影響兩(liang) 岸人員往來,許多交流活動便走上“雲(yun) 端”,兩(liang) 岸人士圍繞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等話題隔空對談,展現“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的深刻內(nei) 涵。
一直以來,大陸方麵積極搭建形式多樣的兩(liang) 岸文化交流平台,致力推動兩(liang) 岸同胞攜手弘揚中華文化。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說,我們(men) 將堅持尊重、關(guan) 愛、造福台灣同胞,通過合力保護文化遺產(chan) 、共同繁榮文藝創作、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開展文化產(chan) 業(ye) 合作、攜手對外弘揚中華文化等多種方式加強兩(liang) 岸交流與(yu) 合作,不斷深化兩(liang) 岸融合發展,增進同胞心靈契合。
隨疫情趨緩,兩(liang) 岸實體(ti) 文化交流在今年重新恢複熱絡。近日台灣“漢唐樂(le) 府”南音樂(le) 舞團在北京表演《豔歌行》,流傳(chuan) 上千年的南音古樂(le) 經由演員細膩演繹,向觀眾(zhong) 傳(chuan) 遞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之美。“漢唐樂(le) 府”創始人、從(cong) 事南音研究已逾50年的藝術家陳美娥期待,兩(liang) 岸文化界人士要更親(qin) 近地站在一起,加大力度弘揚中華文化,把民族文化的氣度與(yu) 氣魄傳(chuan) 至下一代。
兩(liang) 岸間的文化血脈絕不是在島內(nei) 操弄“去中國化”的“台獨”分子所能割裂的。正如今春隨馬英九先生“登陸”祭祖的台灣學生何嘉霖所言,“中華文化已內(nei) 涵於(yu) 我的喜怒哀樂(le) ,形塑我與(yu) 他人的交往方式”,“去中國化”實質上並不可能,也毫無意義(yi)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