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細算農家增收賬

發布時間:2023-06-02 12:07:00來源: 人民日報

  編者按:增加農(nong) 民收入是“三農(nong) ”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擴大內(nei) 需、促進城鄉(xiang) 經濟循環的重要措施。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邁上2萬(wan) 元這個(ge) 新台階,城鄉(xiang) 居民收入相對差距持續縮小。今年一季度,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同比名義(yi) 增長6.1%,實際增長4.8%,比去年全年提高0.6個(ge) 百分點。

  如何進一步穩定農(nong) 民收入基本盤、拓寬增收麵?本報記者走進農(nong) 村,與(yu) 農(nong) 民朋友一起細算增收賬,透過一家一戶的小賬本,看農(nong) 民持續增收背後的原因及政策舉(ju) 措,凝聚合力,讓億(yi) 萬(wan) 農(nong) 民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種蔗大戶韋金權——

  甘蔗高產(chan) 高糖“雙高”種植,每畝(mu) 增收1400元

  【賬本】

  正值甘蔗田間管理期,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江州區瀨湍鎮板蘭(lan) 村村民韋金權的蔗田裏,大馬力拖拉機往來穿梭,中耕、施肥、碎土、培土、除草,幾道工序一次完成。

  “我們(men) 家種了30畝(mu) 甘蔗,去年畝(mu) 產(chan) 超過6.5噸,每畝(mu) 收入3600多元,增加了1400元,全年種蔗總收入超過10萬(wan) 元。”韋金權說。

  同樣是種蔗,產(chan) 量為(wei) 何大增?“主要是糖料蔗高產(chan) 高糖‘雙高’標準種植的功勞。”韋金權細說其中的奧秘。

  過去,30畝(mu) 地分散在18處地方,由於(yu) 地塊分散、管理水平低,忙活一年,每畝(mu) 甘蔗收入隻有2000元。“小地塊隻能用牛耙,耕不深,還費時費力。土地整合後,用上甘蔗種植機,一天可種植十幾畝(mu) ,效率是人工種植的十幾倍。”韋金權說。

  甘蔗“雙高”建設,帶來了新的種植方式。村裏成立甘蔗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蔗農(nong) 用土地入社,成為(wei) 合作社的社員。韋金權介紹,“社員能享受耕、種、收機械化服務,還有團購化肥和農(nong) 藥等優(you) 惠。”

  江州區出台對甘蔗“雙高”基地蔗農(nong) 的肥料、蔗種、機械化種植和管理、病蟲害防治等一係列扶持政策,聯合5家龍頭企業(ye) ,每年投入3.5億(yi) 元,讓廣大蔗農(nong) 受益。“我們(men) 與(yu) 糖廠簽訂了保價(jia) 收購的合同,銷路不愁,付款還快,再加上每畝(mu) 350元的補貼,大家種蔗信心更足了。”韋金權說。

  據悉,2022—2023年榨季,江州區農(nong) 民種蔗總收入26.61億(yi) 元,人均種蔗收入1.59萬(wan) 元。

  “種甘蔗讓我過上了‘甜蜜生活’。”韋金權說,這幾年家裏蓋起了樓房,買(mai) 了小汽車,“相信往後的生活會(hui) 越來越好!”

  【連線】

  家庭經營性收入占農(nong) 民收入的1/3左右,是重要的收入來源。

  “提高農(nong) 民家庭經營性收入,要在提高農(nong) 業(ye) 勞動生產(chan) 率上下功夫。”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說,要堅持因地製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yang) 則養(yang) 、宜林則林,把產(chan) 業(ye) 發展落到促進農(nong) 民增收上來。要注重發揮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的帶動作用,培育各類專(zhuan) 業(ye) 化市場化服務組織,把小農(nong) 生產(chan) 引入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軌道。要深入推進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調整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結構,提高農(nong) 業(ye) 附加值。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提出,今年實施全國鄉(xiang) 村重點產(chan) 業(ye) 提升行動,培育一批資源優(you) 勢明顯、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支柱產(chan) 業(ye) 。深入開展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提升行動,強化示範引領,力爭(zheng) 到2025年每個(ge) 省份培養(yang) 1000名左右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輔導員。實施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促進行動,大力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會(hui) 化服務,鼓勵區域性綜合服務平台建設,促進農(nong) 業(ye) 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營銷增效。

  返鄉(xiang) 創業(ye) 者誤堅——

  手藝飯越吃越香,餐館營業(ye) 額增加5倍多

  【賬本】

  西藏自治區江孜縣達孜鄉(xiang) 古啦餐館後廚,紮西央宗起鍋、顛勺、澆汁,不一會(hui) 兒(er) ,一盤香氣撲鼻的紅燒茄子被端上餐桌。舉(ju) 手投足之間,透出利落勁,“我能做30多種菜品,還是這家餐館的領班,一年收入6萬(wan) 多元。”

  “多虧(kui) 了縣裏舉(ju) 辦的烹飪技能培訓班,培養(yang) 了好師傅,讓我們(men) 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餐館經營者誤堅接過話頭。

  “前幾年,我和弟弟在外地打工,幹的是體(ti) 力活,不是長久之計。”誤堅說。隨著縣域經濟蓬勃發展,越來越多農(nong) 牧民返鄉(xiang) 創業(ye) ,誤堅開了一家特色餐館。

  然而,餐館菜品單一,回頭客很少。“年底一盤算,刨除開銷,剩不下多少。”誤堅坦言。2020年,縣人社局就業(ye) 技能培訓班開班授課,“這簡直是為(wei) 我量身打造的!”結束45天培訓後,誤堅又主動申請延期30天。學以致用,有了技術,菜品種類豐(feng) 富了,如今餐館營業(ye) 額增加了5倍多,純利潤30多萬(wan) 元,還招收了10多名鄉(xiang) 親(qin) 務工。

  “有了一技之長,手藝飯就能越吃越香!”騰出手來的誤堅,入股了縣裏的西酥啦餐館。最近,他又在籌備開一家200多平方米的飯店,“順利的話,年收入能比現在餐館翻一番,帶動30多人就業(ye) 。”

  江孜縣人社局局長強珍介紹,今年一季度,江孜縣餐飲等產(chan) 業(ye) 帶動農(nong) 牧民增收1518.2萬(wan) 元。

  【連線】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外出務工農(nong) 村勞動力總量約1.8億(yi) 人,比上年同期增長2.3%。農(nong) 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4504元,同比增長1.5%。

  “工資性收入占農(nong) 民收入的四成左右,要進一步促進就業(ye) 創業(ye) 拓崗增收。”北京師範大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院長張琦說。一方麵,要促進就近就業(ye) 增崗。目前超過3/4的農(nong) 民工在省域內(nei) 就業(ye) ,超過一半在縣域內(nei) 就業(ye) 。要順應這種趨勢,發展比較優(you) 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ye) 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chan) 業(ye) 。另一方麵,要加大外出就業(ye) 穩崗。開展外出務工農(nong) 民技能培訓,加強就業(ye) 指導服務,引導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有序進城就業(ye) 。

  就業(ye) 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本措施。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提出,今年實施防止返貧就業(ye) 攻堅行動,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ye) 規模穩定在3000萬(wan) 人以上。為(wei) 抓好創業(ye) 就業(ye) 促增收,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提出,實施農(nong) 村創業(ye) 創新帶頭人培育行動,加強農(nong) 業(ye) 創業(ye) 創新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建設,開展高素質農(nong) 民培訓,帶動農(nong) 民就地創業(ye) 、就近就業(ye) 。

  順應縣域農(nong) 民工流動變化趨勢,今年年初,人社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提出適應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型城鎮化、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等戰略要求,著力提高縣域農(nong) 民工就業(ye) 質量和技能水平,維護勞動保障權益,擴大縣域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強化基層服務能力。

  村支書(shu) 胡海雲(yun) ——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ti) 不到半年收入185萬(wan) 元

  【賬本】

  江西省永新縣高橋樓鎮拿溪村農(nong) 旅基地裏人頭攢動,萬(wan) 嬰幼兒(er) 園的100多名小朋友在田裏體(ti) 驗插秧、抓魚,孩子們(men) 盡情奔跑,有的手上抱著剛抓到的魚,笑得開懷。

  “田還是那片田,思路一變天地寬。”拿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胡海雲(yun) 介紹,稻魚共生,一田雙收,有機大米賣到了每斤15元,稻田魚、稻田鴨也成了周邊酒店的搶手貨。80戶村民通過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等方式,每戶每畝(mu) 年增收1500元。

  稻漁綜合種養(yang) 步入正軌後,胡海雲(yun) 開始謀劃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村裏吸引企業(ye) 聯合打造田園綜合體(ti) ,種養(yang) 基地變身為(wei) 農(nong) 旅基地,不到半年,門票收入125萬(wan) 元,餐飲收入60萬(wan) 餘(yu) 元。趁熱打鐵,基地推出了農(nong) 耕體(ti) 驗、耕讀教育、文藝采風等學生素質拓展、團建等項目,招收了長期工18人,發放勞務工資累計達400多萬(wan) 元。

  基地的火熱人氣帶旺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好日子。周邊村民在基地兩(liang) 側(ce) 支起小攤,賣起了土特產(chan) 。村民李鐵秀在基地負責廚房後勤,每個(ge) 月固定工資4000多元,今年種了8畝(mu) 西瓜,預計年收入能達10萬(wan) 元。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村集體(ti) 收入也越來越多。”胡海雲(yun) 算起賬來:去年,村裏流轉的山場和田地租金17萬(wan) 元,水上樂(le) 園項目租金9萬(wan) 元,光伏發電收益9萬(wan) 元,蔬菜大棚租金3萬(wan) 多元,“今年新種了50多畝(mu) 西瓜和70多畝(mu) 水稻,設立了一個(ge) 就業(ye) 幫扶車間,村集體(ti) 收入還能再上個(ge) 台階。”

  融合發展拓寬增收渠道。永新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郭頁發說,縣裏推進11個(ge) 農(nong) 旅融合發展示範項目,下一步將從(cong) 主體(ti) 、產(chan) 業(ye) 、市場、科技等方麵入手,推動農(nong) 業(ye) 與(yu) 文旅功能優(you) 勢互補,激發“乘數效應”,延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

  【連線】

  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拓寬了農(nong) 民增收渠道。目前參與(yu) 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建設的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其他農(nong) 民高30%以上。

  “壯大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是引領農(nong) 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農(nong) 民財產(chan) 性收入還有很大潛力和空間可以挖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管理幹部學院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中心主任彭超說,要推動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農(nong) 民變股東(dong) ,在融合發展中讓農(nong) 民更多分享產(chan) 業(ye) 增值收益,各地應因地製宜,探索資源發包、物業(ye) 出租、居間服務等發展模式,確保集體(ti) 資產(chan) 保值增值、集體(ti) 成員共享收益。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提出,穩妥推進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激活農(nong) 村“沉睡資源”,開展集體(ti) 收益分配權抵押擔保、有償(chang) 退出等試點,讓農(nong) 民獲得更多的財產(chan) 性收入。

  (李梅英、陸華勇參與(yu) 采寫(xie) )

  (人民日報 記者 常 欽 龐革平)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