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宋朝為什麽流行炒菜?說到這個咱可就來勁了啊

發布時間:2023-06-06 14:43: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最近兩(liang) 年,由於(yu) 《知否》《夢華錄》等幾部以宋朝為(wei) 背景的電視劇大火,宋朝文化和宋朝美食一再成為(wei) 頂流。從(cong) 北京到鄭州,從(cong) 石家莊到保定,很多餐飲企業(ye) 在如火如荼地開發“宋宴”,關(guan) 於(yu) “宋朝為(wei) 什麽(me) 流行炒菜”的話題也在短視頻平台上成為(wei) 熱門。然而其中有不少人雲(yun) 亦雲(yun) 甚至盲目誇大的觀點,不僅(jin) 誤導了廣大受眾(zhong) ,也誤導了餐飲界的一些朋友。為(wei) 了正本清源,今天我們(men) 專(zhuan) 門談談宋朝為(wei) 什麽(me) 流行炒菜。

  鐵鍋論不靠譜 劈柴論也不靠譜

  前段時間,去某地錄節目,演播廳不大,台裏輪著用,一個(ge) 節目組錄製,另一個(ge) 節目組就在導播間等著。我等待時,從(cong) 導播間聽見某嘉賓跟主持人對談,主持人問:“炒菜為(wei) 什麽(me) 到宋朝才流行?”那位嘉賓言之鑿鑿:“因為(wei) 宋朝發明了鐵鍋。”

  炒菜是宋朝才開始流行的嗎?確實是。宋朝以前中國人做菜,主要靠蒸和煮,然後是烤,極少有炒菜。到了宋朝,炒菜大行其道,以煎炒為(wei) 特色的中華料理基本形成。那麽(me) ,炒菜流行的原因是宋朝發明了鐵鍋嗎?肯定不是,因為(wei) 早在戰國時期,既能煮菜又能炒菜的鐵鍋就出現了,用不著宋朝再發明一回。

  還有一回是半個(ge) 月以前,我參加某餐飲品牌的發布會(hui) 和開業(ye) 典禮,一位廚師上台講話,從(cong) 烹飪技術講到餐飲文化,從(cong) 餐飲文化講到宋朝文化,最後呼籲大家“學習(xi) 宋朝的創新精神”,因為(wei) “中國四大發明有三項來自宋朝”。

  您肯定知道,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這四大發明沒有任何一項是宋朝發明的。假如換一種說法,說宋朝人將指南針用於(yu) 航海,將火藥用於(yu) 戰爭(zheng) ,將雕版印刷術搞得爐火純青,並且還發明了活字印刷,最後得出“四大發明裏有三項在宋朝大放異彩”的結論,那麽(me) 就沒有什麽(me) 問題了。

  吐槽完畢,現在讓我們(men) 回到本文開頭,回到主持人提到的那個(ge) 問題:炒菜為(wei) 什麽(me) 到宋朝才流行呢?

  炒菜在宋朝流行,肯定不是因為(wei) 宋朝發明鐵鍋,這個(ge) 剛才已經談過。那麽(me) 除了“鐵鍋論”這個(ge) 站不住的理論,還有沒有其他理論呢?

  有,我稱之為(wei) “劈柴論”。此論出自一位學者之口,大意是說唐宋之際人口暴增,森林被濫砍濫伐,能當燃料的劈柴嚴(yan) 重短缺,老百姓被迫從(cong) 長時間蒸煮菜肴轉變為(wei) 短時間煎炒菜肴,然後意外地發現炒菜比煮菜好吃多了,於(yu) 是炒菜開始流行。

  這個(ge) “劈柴論”能不能站得住呢?其實也不能。

  第一,柴荒在很多朝代都出現過,南北朝時因為(wei) 連年戰爭(zheng) ,樹木或被延燒,或被砍去做成箭杆、槍柄、攻城的雲(yun) 梯和守城的撞杆,燃料已經匱乏到連禦膳房的劈柴都不夠用的地步(參見《魏書(shu) 》卷98),然而南北朝時並不流行炒菜。

  第二,常識告訴我們(men) ,蒸煮還不是最費燃料的烹飪方式,烤才是。可是你翻翻《東(dong) 京夢華錄》,在北宋首都開封,炙雞、炙肉、炙腰子、酒炙肚胘、旋炙豬皮肉……這些燒烤美食卻能遍地開花。如果宋朝真的燃料匱乏,如果燃料匱乏真的會(hui) 逼著人們(men) 改蒸煮為(wei) 炒菜,那麽(me) 更加浪費燃料的燒烤為(wei) 什麽(me) 還能在宋朝大行其道呢?

  所以,在解釋宋朝為(wei) 什麽(me) 流行炒菜的時候,鐵鍋論不靠譜,劈柴論也不靠譜。什麽(me) 理論靠譜呢?我稱之為(wei) “植物油論”。簡單說,就是因為(wei) 宋朝榨油技術飛躍,植物油變得便宜了,炒菜才能夠流行起來。

  南北朝就有關(guan) 於(yu) 植物油的記載 動物油的出現更早

  經常炒菜的朋友都知道,植物油跟動物油區別很大,前者可以長時間加熱,後者加熱時間稍長就會(hui) 冒青煙甚至冒黑煙,在鍋底留下一個(ge) 難以清除的炭化層,在廚房裏製造出一個(ge) 刺鼻難聞的空氣環境。我們(men) 也用動物油炒菜,但要麽(me) 是低溫滑炒,要麽(me) 是快速爆炒,要麽(me) 用平底鍋晃著煎炒和不斷翻麵,要麽(me) 就是把動物油跟植物油摻著用,用植物油給食材加熱,用動物油提味兒(er) 和改善口感。換句話說,在炒菜的時候,植物油是主角,動物油最多是個(ge) 配角。

  植物油是從(cong) 什麽(me) 時候成為(wei) 主角的呢?恐怕很難追溯到真正的源頭。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綜合性農(nong) 學文獻《齊民要術》提到胡麻油、麻子油和荏子油,還簡單介紹了榨油的方法:“收子,壓取油。”把胡麻、麻、荏等植物的種子收集起來,壓榨出油。其中“胡麻“就是芝麻,“麻”則是苧麻,而“荏”指的是白蘇。芝麻、苧麻、白蘇的種子,出油率都很高。南北朝以前有沒有植物油?肯定也是有的。《三國誌·魏書(shu) 》裏就有用芝麻油點火把的案例——吳國軍(jun) 隊夜襲魏國,用鬆枝蘸芝麻油,做成火把來照明。

  魏晉南北朝時期,食用油分成三類,用三個(ge) 字表示:脂、膏、油。“脂”是牛油羊油,“膏”是豬油魚油(一說“脂”為(wei) 固態動物油,“膏”為(wei) 液態動物油),而“油”特指植物油。“油”這個(ge) 字,至少從(cong) 東(dong) 漢時期的文獻裏就已經出現,說明植物油最遲在東(dong) 漢就已經被使用了。

  植物油出現得早,動物油出現更早,我們(men) 在甲骨文裏能找到代表動物油的“膏”字,說明動物油在中國的曆史至少跟甲骨文一樣悠久。甲骨文出現以前有沒有動物油呢?應該也有,但需要考古證據做支持。將來基因檢測技術更加發達,或許能在石器時代的某個(ge) 陶盆裏檢測出動物油的殘留和相關(guan) 動物的基因。單從(cong) 常識推想,學會(hui) 用火的原始人應該都能提煉動物油,因為(wei) 提煉動物油不需要什麽(me) 技術含量,直接加熱一塊肥肉,動物油自己就滲出來了,想不讓它滲出來都不行。

  可是提煉植物油卻需要技術,僅(jin) 憑加熱是加熱不出來的。抓一把芝麻扔鍋裏,使勁翻炒,炒到芝麻炭化,也未必見得到香油。就算用最簡單的土法,也需要壓榨和提純,例如將炒過的芝麻放到石臼裏,使勁搗,搗成糊糊,再倒入一碗水,攪勻,晃動,靜置,過半天,水的上麵才會(hui) 浮出一層香油。

  正是因為(wei) 提煉植物油比提煉動物油難得多,所以植物油最初比動物油也貴得多。在唐人筆記《稽神錄》裏,江西廬山一個(ge) 賣油的奸商為(wei) 了牟取暴利,往植物油裏摻動物油,最後遭到雷劈。他為(wei) 啥要往植物油裏摻動物油呢?因為(wei) 動物油便宜,植物油貴,他想用便宜的動物油冒充昂貴的植物油來賣。

  宋朝植物油的種類增加了 提煉工藝也先進了

  那麽(me) 植物油從(cong) 什麽(me) 時候變得比動物油還便宜呢?具體(ti) 時間恐怕很難考證,但宋朝文獻中的植物油價(jia) 格明顯比動物油要低。北宋前期,大臣賈黃中的兒(er) 子賈炎在《移家賦並序》中記載當時洛陽物價(jia) ,“麻油”(芝麻油)每斤120文,“菜油”(菜籽油)每斤47文,而“豬油”每斤在150文到190文之間。《西湖老人繁盛錄》記載南宋中葉杭州物價(jia) :“油錢每斤不過一百會(hui) 。”這裏說的“油錢”不知道是哪種植物油的價(jia) 錢,當時江浙百姓主要食用菜籽油,“每斤不過一百會(hui) ”應該就是菜籽油價(jia) 格,用麵值100文的紙幣會(hui) 子就能買(mai) 上一斤,換算成銅錢最多幾十文而已。南宋思想家葉適在《水心先生別集》中提到更夫用菜籽油點燈,花10文錢就能點一整夜。拿現在來類比,就相當於(yu) 電費很便宜,亮燈一晚上,電費隻要幾毛錢。

  植物油是商品,商品價(jia) 格是供求關(guan) 係決(jue) 定的,植物油價(jia) 格低,必定是因為(wei) 產(chan) 量大,供應足,在大部分時間和大多數區域都能滿足人民需求。跟此前的朝代相比,宋朝首先是植物油的種類增加了,其次是提煉植物油的工藝先進了,然後官方和民間開辦的榨油作坊也多起來了。

  先看宋朝植物油的種類,經常用於(yu) 烹飪的有芝麻油、菜籽油、苧麻油和大豆油。陸遊有詩雲(yun) :“胡麻壓油油更香,油新餅美爭(zheng) 先嚐。”胡麻壓油,就是用芝麻榨油。比陸遊晚一代的南宋另一位詩人項安世有詩雲(yun) :“漢南漢北皆平田,三月黃花也可憐。”這句詩描寫(xie) 的是油菜花,前麵有短序:“自過漢水,菜花彌望不絕,土人以其籽為(wei) 油。”從(cong) 漢江往南去,遍地都是油菜花,一眼望不到邊,當地人用油菜籽榨油。宋人筆記《雞肋編》列舉(ju) 各種植物油,除了芝麻油和菜籽油,竟然還有苧麻油、杏仁油、白蘇籽油、蔓菁籽油、蒼耳籽油、烏(wu) 桕籽油和桐油,其中烏(wu) 桕籽油和桐油都不適合食用,前者用來做蠟燭,後者用來做油紙傘(san) 和防雨靴。

  如今豆油是植物油裏的大路貨,而在宋朝以前的文獻裏,不見關(guan) 於(yu) 豆油的記載,到宋朝才出現豆油。北宋後期,托名蘇軾所作(實際上跟蘇軾沒有一毛錢關(guan) 係)的生活指南《物類相感誌》寫(xie) 道:“豆油煎豆腐,有味。”用豆油炒豆腐,味道很美。南宋官員兼宗室子弟趙希懌撰寫(xie) 《勸農(nong) 詩》:“高田大豆壓油酥,半燃明燈半煎蔬。”說明宋朝人不僅(jin) 用豆油炒菜,還用豆油點燈。

  宋朝人能用大豆榨油,是植物油提煉技術突飛猛進的明證。為(wei) 啥這麽(me) 說呢?因為(wei) 用大豆榨油的技術難度遠遠超過用芝麻和菜籽榨油。南宋思想家呂祖謙說過:“如油麻為(wei) 物,加一砧杵,則油便出。”(《麗(li) 澤論說集錄》卷3)把芝麻倒進石臼裏,隨便搗上一搗,就能搗出油來。如果把芝麻換成黃豆,搗成豆餅也搗不出油,必須先把黃豆炒透蒸熟,碾磨粉碎,包成餅坯,壓榨出油。

  宋朝榨油技術非常成熟 沒給元朝明朝留下改進空間

  宋朝人榨油,基本工序就是這四道,即熟化、碾磨、打坯、壓榨。咱們(men) 以出油率最高的芝麻為(wei) 例,看看宋朝的榨油工藝:

  第一步,把芝麻淘淨,晾幹,用手搖鼓風機吹去草梗和皮殼。

  第二步,大鐵鍋炒芝麻,邊炒邊用大鏟去翻,將白色微黃的芝麻炒得黑乎乎的,但不能炒焦。

  第三步,使用石碾或石磨,將黑乎乎的熟芝麻碾磨成黃褐色的芝麻粉,再用秸稈編成的“草衣”包起來,捆紮結實,製成餅坯。

  第四步,上籠蒸,將芝麻餅坯蒸透。

  第五步,入油榨,將蒸透的餅坯整齊地碼放到油榨的木槽裏,放下壓杆,把木槽封嚴(yan) ,然後通過杠杆的壓力和油錘的衝(chong) 擊力,把餅坯裏蘊含的油分和水分都壓榨出來。

  第六步,分層提純。因為(wei) 壓出的芝麻油含有水分,不耐久藏,所以要倒進一口大鍋裏,不斷地晃動,讓水分和油脂自動分層,浮在上層的就是比較純淨的芝麻油。

  為(wei) 了盡量提高出油率,宋朝人還會(hui) 把壓過的餅坯取出來,搗散,碾磨,重新製坯,再次蒸透,再次入榨,再榨出剩餘(yu) 的油脂。包括黃豆、菜籽、烏(wu) 桕籽、苧麻籽……差不多也是采用前麵介紹的那幾步工序,也就是擇淨、翻炒、碾磨、製坯、上籠、入榨、提純。

  宋朝有沒有比較簡易的植物油提煉工藝呢?有,但隻能用在出油率較高的芝麻、油菜、烏(wu) 桕之類的作物身上,並且隻是在急需用油的時候小規模使用。仍以芝麻為(wei) 例,直接翻炒,完了用擀麵杖擀碎,再放回鍋裏,添上清水,煮到沸騰,停火攪拌,靜置一會(hui) 兒(er) ,上麵會(hui) 有一層芝麻油,用勺子撇出來,就能炒菜和拌菜。這種工藝很簡單,不用專(zhuan) 業(ye) 榨油的工匠幫忙,自己在家就能做,然而也特別浪費,出油率會(hui) 特別低。

  元朝農(nong) 學家王禎寫(xie) 過一部《農(nong) 書(shu) 》,書(shu) 中記載的榨油工藝就來自宋朝,並且附有一首題為(wei) 《油榨》的五言詩,前四句是這麽(me) 寫(xie) 的:“巨材成榨床,細溜刻槃口。麻爛入重圈,機械應心手。”翻成白話文就是說,用粗大的木料加工油榨,留出一道細細的出油口,將芝麻炒熟磨碎,用雙層的模具製成餅坯(宋朝人將模具稱為(wei) “圈”,將雙層模具稱為(wei) “重圈”),放進油榨,榨取出油。

  繼元朝王禎《農(nong) 書(shu) 》以後,明朝徐光啟著有《農(nong) 政全書(shu) 》,宋應星著有《天工開物》,後麵這兩(liang) 部文獻也都對油榨做專(zhuan) 門描述,其榨油工序幾乎也跟宋朝一模一樣。換句話說,宋朝人已經把榨油技術發展到非常成熟的地步,沒有給元朝人和明朝人留下改進空間。

  宋朝的植物油很便宜 所以才有可能流行炒菜

  如果您見過如今農(nong) 村地區仍在營業(ye) 的榨油作坊,並加以仔細觀察,那麽(me) 您會(hui) 驚訝地發現,那些作坊采用的還是宋朝時期就已定型的基本工序,隻不過為(wei) 了省力和提高效率,給大鐵鍋加裝電動鏟,將手搖鼓風機換成電動鼓風機,把油錘和木杠換成了液壓機而已。

  幾年前,我去老家鎮上一個(ge) 菜籽油作坊榨過油。那裏隻有兩(liang) 個(ge) 人操作,液壓機是簡陋的手動式,就像過去農(nong) 村流行的壓井一樣,抓住長長的操作手柄一下一下往下壓,螺旋狀的液壓輪越收越緊,將放在中間圓柱形鋼筒的餅坯壓成幹燥得一掰就碎的薄片,紅褐色的菜籽油汩汩流出來,一會(hui) 兒(er) 就能接滿一桶。假如把這個(ge) 作坊裏的液壓機換成傳(chuan) 統的木榨,那麽(me) 就等於(yu) 回到了宋朝,回到了一幫身強力壯的工匠喊著號子砸油錘的時代。

  說到這裏我要強調一下,傳(chuan) 統的並不等於(yu) 最好的,手工的並等於(yu) 安全的。我們(men) 扛著一麻袋芝麻、菜籽或者花生,去榨油作坊體(ti) 驗一把“古法小榨”,絕對會(hui) 有所收獲,榨得的香油、菜籽油和花生油大概率不會(hui) 摻假,然而從(cong) 食品安全角度看,未必比得上現代大廠裏用現代科技生產(chan) 的植物油,因為(wei) 小作坊並不具備篩選和精煉技術,所謂“傳(chuan) 承千年古法木榨工藝”的“原生態油”,往往會(hui) 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黃曲黴素和其他有害成分。事實上,隻要不是用香精勾兌(dui) 的假香油,大廠和小作坊出產(chan) 的同樣好吃,而大廠相對會(hui) 更安全。

  宋朝生活手冊(ce) 《物類相感誌》裏記載一個(ge) 辨別真假香油的小訣竅:“以少許擦手心,聞手背香者真。”可見宋朝也是有假香油的。《東(dong) 京夢華錄》裏提到北宋開封的“油作”,《東(dong) 齋記事》裏提到北宋開封的“油鋪”,前者就是榨油作坊,後者就是賣油的店鋪,這兩(liang) 種機構大多屬於(yu) 民營。有沒有官營的呢?宋朝初年就有,叫做“油庫”,是專(zhuan) 門為(wei) 宮廷生產(chan) 植物油的大作坊。宋真宗在位時,宮廷油庫與(yu) 醋庫合並為(wei) “油醋庫”。宋仁宗在位時,又設立了“脂麻庫”,隸屬於(yu) 中央財政機構“三司”,平均每年收購芝麻120萬(wan) 斤,這些芝麻全部送到“油醋庫”加工香油。

  官辦的榨油作坊大,民營的榨油作坊多,榨油工藝又空前成熟,因此宋朝的植物油很便宜,所以宋朝才有可能流行炒菜。

  文/李開周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