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中“跑得快、停得住”——醫用微納機器人開發有新突破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麗(li) 雲(yun) )記者日前從(cong) 哈爾濱工業(ye) 大學獲悉,由哈爾濱工業(ye) 大學與(yu) 哈爾濱醫科大學科研人員聯手合作開發的一款仿水熊蟲醫用微納機器人,初步實現了在靜脈血高速流環境中可控運動,並能在靜脈血流中駐停時間達36小時以上。
相關(guan) 研究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yu) 最新一期《科學進展》上。同時,國際著名《自然》雜誌以《仿水熊蟲爪形結構為(wei) 遊動微納機器人提供抓地力》為(wei) 研究亮點,進行了報道和點評。專(zhuan) 家認為(wei) ,此項成果今後如能完成臨(lin) 床轉化,可望顯著提高藥物靶向遞送效率,為(wei) 降伏胰腺癌、胰腺炎及其他各種腫瘤疾病帶來光明前景。
專(zhuan) 家介紹,常規的藥物遞送如打針、吃藥、靜點等,都是藥物分子或載體(ti) 在血液等流體(ti) 中擴散進行的,這些藥物分子或載體(ti) 隨血流等生物流體(ti) 而擴散,遞運效率低下,且毒副反應比較重。有學者對最近30年來的藥物傳(chuan) 送方式做出了統計,發現輸送12小時後,到達目的地的藥物尚不到1%。這意味著絕大部分藥物已在“郵路”上丟(diu) 失了。當前,發展勢頭正猛的微納機器人憑借其體(ti) 積小、質量輕、推重比大、可穿越多道生物屏障阻隔的優(you) 勢和特點,在生物醫學、抗腫瘤靶向用藥遞送、化驗檢測等領域已逐漸嶄露頭角。
但如何確保微納機器人在血流高速衝(chong) 刷下站穩腳跟及自如驅動?怎樣構築牢固的藥物運輸“通道”,實現循環係統內(nei) 靶向釋放?這些問題仍是醫學界麵臨(lin) 的重大挑戰。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諸多項目的支持下,哈爾濱工業(ye) 大學機器人技術與(yu) 係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團隊與(yu)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普外科專(zhuan) 家聯手合作,共同開展了《可在血管中靶向駐停的仿水熊蟲醫用微納機器人》研究,成功設計出了仿水熊蟲醫用微納機器人。
這種機器人有著水熊蟲一樣的“爪子”,可顯著提升微納機器人的驅動效率,讓機器人“跑得更快”。科研人員利用醫學光學相幹斷層成像技術檢測發現,直徑20微米的機器人能在20000微米/秒的靜脈血流環境中高效運動;為(wei) 讓機器人“停得住”,研究團隊還利用多磁場複合調控技術,得以讓微納機器人在生物組織表麵長時間停留並釋放靶向藥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