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統穩“耕”基 融出“豐”景 應城市聚力打造“升級版”高標準農田

發布時間:2023-06-13 15:43:00來源: 湖北日報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是國家糧食安全和百姓“米袋子”的基礎。大力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既是穩步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保障國家糧食長久安全的物質基礎,也是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村的現實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時刻牽掛耕地保護和耕地質量提升,在此前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堅決(jue) 守住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

  作為(wei) 糧食生產(chan) 大市,應城市如何進一步落實責任、扛穩重擔?該市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堅持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和管護,加強良種研發和農(nong) 技推廣,發展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和社會(hui) 化服務,繼續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wei) 豐(feng) 收的沃土。

  千年古邑,應來之城。

  應城素有“魚米之鄉(xiang) ”的美譽,耕地麵積89.78萬(wan) 畝(mu) 。水稻播種麵積70萬(wan) 畝(mu) 以上,其中,秈糯稻種植麵積37萬(wan) 畝(mu) ,占全省種植麵積的27%,是全國商品糧大縣、秈糯稻生產(chan) 大縣,先後榮獲“中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縣市”“全國農(nong) 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整建製推進示範縣市”“全國農(nong) 村創業(ye) 創新典型縣”等稱號。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農(nong) 民增收是“三農(nong) ”工作的中心任務。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種地是農(nong) 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大市的應城,如何“一舉(ju) 兩(liang) 得”?

  應城市深入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2019年以來,該市念好“統、變、融”三字訣,圍繞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個(ge) 方麵,打造“升級版”高標準農(nong) 田,共投入26.26億(yi) 元,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60.25萬(wan) 畝(mu) 。為(wei) 端牢中國人的飯碗作出應城貢獻,為(wei) 促進農(nong) 民增收找到應城方案,獲評全省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先進單位。

  芒種時節,走進應城鄉(xiang) 村,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生態美的田園新貌隨處可見,旱能灌、澇能排、產(chan) 量高、效益好的糧食“豐(feng) ”景變成現實。

  1

  告別“靠天收”

  因地製宜建設高產(chan) 穩產(chan) 田

  走進天鵝鎮八裏畈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基地,一條近一米寬的引水溝,將泵站抽上來的水源源不斷地送往沿線農(nong) 田。旁邊的灌渠裏,工人正在鋪設生態護坡,提升渠道的灌排能力。

  “馬上種水稻,後期還準備發展蝦稻共作。”一身泥濘的陳學剛,望著眼前地平整、連成片、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nong) 田,滿懷憧憬。

  陳學剛是應城義(yi) 友生態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2016年開始,以每畝(mu) 每年300元的價(jia) 格,在八裏畈流轉旱地700多畝(mu) ,通過挖渠道、建泵房、鋪管道,改成水田種優(you) 質稻。

  投入了不少,但仍不能完全擺脫“靠天收”。去年以來,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項目惠及八裏畈及周邊區域,通過修建生態溝渠、配套輸配電設備、優(you) 化灌溉排水管網等,將“糧田”變“噸田”“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瘦田”變“肥田”“旱田”變“水田”,建成4600畝(mu) 的“千畝(mu) 方”良田。陳學剛喜出望外,以每畝(mu) 每年400元的價(jia) 格,流轉了1100多畝(mu) 水田。

  “原來這裏的地,不是缺水,就是被淹,村民種一季小麥、一季黃豆,遇到老天爺幫忙,一年能收700多斤小麥、200多斤黃豆,毛收入1300多元,最多賺400元,遇到天災,就得虧(kui) 本,以致季節性拋荒較普遍。”陳學剛說,如今旱澇保收,種一季水稻、一季小麥,畝(mu) 產(chan) 可達2000多斤,毛收入能有2600多元,至少賺800元。

  天鵝鎮按照“集中連片、規模建設、整體(ti) 推進”思路,對標“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農(nong) 田”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標準,持續推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提標擴麵,打造“千畝(mu) 方”“萬(wan) 畝(mu) 方”農(nong) 田建設示範工程。近年來,共投入5220萬(wan) 元,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3.51萬(wan) 畝(mu) ,其中新建1.51萬(wan) 畝(mu) 、改造提升2萬(wan) 畝(mu) ,覆蓋15個(ge) 村。

  天鵝鎮通過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補齊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短板,推動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是應城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一個(ge) 縮影。針對南澇北旱“靠天收”、碎田小田機難進的難題,應城統領規劃建,明確“田土水路林電技管”八方麵建設任務,在南部湖區,疏挖深溝大渠,疏通排水係統,配套建設橋、涵、閘,硬化主幹渠道,科學建設農(nong) 田防護林網,提高項目區防洪排澇能力;在北部丘陵地區,改擴建塘堰、維修改造泵站,提高項目區蓄水抗旱能力。

  結合投資5.18億(yi) 元的水係連通及水美鄉(xiang) 村建設試點項目,實施大型機泵站建設工程,打通灌溉設施建設滯後堵點,構建起大渠小溝立體(ti) 水網,有效緩解了“北旱南澇”問題。

  人不負耕地,耕地定不負人。得益於(y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全市共培育33家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主要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升至83%,畝(mu) 均種糧收益達1703元,較上年增加112.5元。去年,在盛夏高溫、伏秋冬連旱的氣候條件下,全市仍實現糧食增產(chan) 0.74萬(wan) 噸。

  2

  破解“錢難籌”

  統籌資金打造良田美景

  楊河鎮馬堰村,兩(liang) 條5米多寬的瀝青路橫豎在綠油油的稻田中,一條約8米寬的幹渠穿過田畈,連起無數條引水溝渠,幹渠兩(liang) 旁修建了仿古護欄和親(qin) 水走廊。

  田畈中,一片白牆黛瓦的農(nong) 房十分惹眼。晚飯後,三五成群的村民走出灣落,沿路、沿港來到田畈中的曬穀場,聽著蛙叫蟲鳴,聊著家長裏短。有的村民,還自帶音響,跳起廣場舞,樂(le) 享田園生活。

  兩(liang) 年前,這裏可是另一幅景象:碎片化的田地,雜草叢(cong) 生的溝渠,水泥和石子鋪設的村道,幾處“空心灣”破敗不堪,土地利用低效、耕地季節性拋荒等問題突出。

  “繪製這幅鄉(xiang) 村水墨畫,共投入了4.85億(yi) 元。”楊河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程建紅介紹,2021年該鎮全力推進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區國土麵積4.91萬(wan) 畝(mu) ,其中耕地麵積3.33萬(wan) 畝(mu) 。項目實施後,高標準農(nong) 田麵積達2.78萬(wan) 畝(mu) ,新增耕地1815畝(mu) ,“旱改水”1360畝(mu) ,新建生態涵養(yang) 林120畝(mu) 、生態溝渠12公裏。此外,充分尊重民意,運用“五共”理念,拆除搬遷項目區空心村灣44個(ge) ,在楊河集鎮集中還建安置76戶。

  如此巨大的投資,僅(jin) 靠每畝(mu) 2000元的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資金顯然不夠。錢從(cong) 哪來?

  2021年以來,應城市統籌農(nong) 業(ye) 、資規、水利、交通等部門資金4.85億(yi) 元,打通政策邊界,實現優(you) 勢互補,推動楊河鎮“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板塊做大做強。項目將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與(yu) 和美鄉(xiang) 村、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及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整體(ti) 推進,提高了農(nong) 田的質量、產(chan) 能和資源利用效率,提升了鄉(xiang) 村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水平,改善了鄉(xiang) 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質量,促進了生產(chan) 生活的深度融合。

  按規定,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每畝(mu) 投入不少於(yu) 2000元,中央每畝(mu) 投入1000元,省級和縣級每畝(mu) 分別配套300元、700元。與(yu) 很多縣市一樣,應城存在資金不足的困難。

  該市建立財政資金優(you) 先保障、政策資金統籌融合、社會(hui) 資本積極參與(yu) 的多元投入格局。田店鎮將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水庫移民後期扶持等項目結合,投入資金3500萬(wan) 元,對暢馬、肖黃等5個(ge) 村1.34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基礎設施提質改造;天鵝鎮統籌各類涉農(nong) 資金6720萬(wan) 元,用於(y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

  2019年以來,應城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共爭(zheng) 取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中省項目資金2.76億(yi) 元,統籌政府債(zhai) 券資金1.9億(yi) 元,新增耕地指標收益3.6億(yi) 元,整合農(nong) 業(ye) 、資規、水利等部門項目資金16.5億(yi) 元,吸引社會(hui) 資本1.5億(yi) 元。

  3

  著力鑄品牌

  “應城糯米”香飄全國

  “這裏的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灌排設施齊全,去年種了一季水稻、一季小麥,畝(mu) 產(chan) 濕穀最高達到1600斤,小麥平均在750斤。”6月6日,應城市楊河鎮馬堰村,來自荊門的種田大戶武強國正趕著機插糯稻。

  去年,武強國承包中磐糧油公司農(nong) 田,為(wei) 該公司種植糯稻、優(you) 質稻、小麥和油菜。今年,地力提升,他搶抓農(nong) 時,將4300畝(mu) 農(nong) 田全部種上水稻。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推動了農(nong) 業(ye) 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發展。楊河在孝感率先公開拍賣整治後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成功引入省級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重點龍頭企業(ye) ——湖北中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

  入駐楊河後,中磐糧油組建磐農(nong) 聯盟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聯合體(ti) ,流轉土地5000餘(yu) 畝(mu) ,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形成集種收儲(chu) 加銷於(yu) 一體(ti) 的糯稻產(chan) 業(ye) 鏈。每年為(wei) 村集體(ti) 創收82萬(wan) 元,吸引當地100餘(yu) 名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ye) 。

  大做糯稻文章的還有田店。通過打造高科技試驗示範“樣板田”,該鎮已成為(wei) 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糯稻)標準化生產(chan) 基地之一。

  示範區以應城市水生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為(wei) 主體(ti) ,同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中科院油料所、省農(nong) 科院等科研單位合作,圍繞“種、肥、藥、機”四大要素,開展農(nong) 業(ye) 先進適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具的試驗示範推廣,全力打造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集成試驗示範基地,推動農(nong) 業(ye) 綠色、高產(chan) 、高質、高效發展。

  耕地給力,科技助力,示範區產(chan) 出的應城糯米,質地勻、色澤亮、糯性強、口感好,含有10多種微量元素,支鏈澱粉含量高達98%以上,出酒率達51%以上,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保護、國家地理商標兩(liang) 大國家級品牌。探索推行“公司+基地+農(nong) 戶+電商物流一體(ti) 化經營”模式,吸引紹興(xing) 黃酒、中磐糧油等企業(ye) 與(yu) 農(nong) 戶簽訂土地流轉、訂單種植合同,建立糯稻原糧生產(chan) 基地,並搭建“互聯網+電商雲(yun) 平台”,打通應城糯米從(cong) 田間到餐桌的直供體(ti) 係。同時,帶動周邊企業(ye) 生產(chan) 麻糖、粽子、膠囊、美容係列等糯米深加工產(chan) 品,銷往全國各地。

  為(wei) 進一步擦亮“應城糯米”國家地理標誌金字招牌,近年來,應城每年列支1000萬(wan) 元支持糯稻產(chan) 業(ye) 發展,依托高標準農(nong) 田建成10萬(wan) 畝(mu) 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糯稻)標準化生產(chan) 基地,形成糯稻全產(chan) 業(ye) 鏈,糯稻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獲評省級;構建“區域公共品牌+龍頭企業(ye) 品牌”聯動機製,支持中磐糧油、漢穀農(nong) 業(ye) 等企業(ye) 依托高標準農(nong) 田實施質量提升、標準引領、品牌創建工程;協助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中國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培育糯稻育種材料484個(ge) ,攻關(guan) 新品種高產(chan) 栽培試驗22項;攜手省農(nong) 科院設立農(nong) 業(ye) 科技“五五”工程示範基地,打造糯稻生產(chan) 研發中心;大力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引導市場主體(ti) 與(yu) 5000多戶農(nong) 戶簽訂糯稻種植協議,每畝(mu) 增收300元至500元。

  如今,應城糯稻種植麵積達37萬(wan) 畝(mu) ,占到全省的27%,年產(chan) 量23萬(wan) 噸,年產(chan) 值達10億(yi) 元,鞏固了目前全國秈型糯稻生產(chan) 第一市地位。應城糯米香飄全國,成為(wei) 五糧液、銀鷺食品、孝感米酒、三全食品、思念湯圓等品牌的原料。

  4

  催生新業(ye) 態

  融出“豐(feng) ”景別樣紅

  位於(yu) 楊嶺鎮伍份村的湖北瑞琪糧食股份有限公司,還有兩(liang) 個(ge) 名字:龍池農(nong) 業(ye) 生態園、龍池山莊。不同的名字,代表著不同的業(ye) 態。

  借力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湖北瑞琪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nong) 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網絡周邊農(nong) 民3000多戶,種植優(you) 質糯稻近10萬(wan) 畝(mu) 。

  湖北瑞琪種田,與(yu) 眾(zhong) 不同。

  “這裏是全省農(nong) 業(ye) 試驗示範基地,眼下應城推廣的‘稻鱉’‘稻蝦’綜合種養(yang) 模式,就是在這裏試驗定型的。”公司董事長朱劍自豪地說,因為(wei) 肩負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的使命,科技工作者更樂(le) 意將這裏叫做龍池農(nong) 業(ye) 生態園。

  目前,龍池農(nong) 業(ye) 生態園正與(yu) 省農(nong) 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省水產(chan) 技術推廣總站合作,建設“湖北省第二批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稻田綜合種養(yang) 創新團隊試驗示範基地”,實施“稻鱉綠色高產(chan) 增效配套栽培技術研究與(yu) 示範”項目。

  在龍池農(nong) 業(ye) 生態園等“龍頭”的帶動下,應城稻田綜合種養(yang) 麵積達10萬(wan) 畝(mu) ,其中稻蝦9.5萬(wan) 畝(mu) ,稻鱉0.5萬(wan) 畝(mu) ,年產(chan) 蝦1萬(wan) 噸、生態甲魚250噸、生態稻5.5萬(wan) 噸。

  除了擅長種植養(yang) 殖,朱劍還大做農(nong) 旅融合文章。

  龍池農(nong) 業(ye) 生態園毗鄰應城國家礦山公園,西接湯池溫泉旅遊度假區,北鄰漁子河水庫,旅遊區位優(you) 勢明顯。朱劍因勢利導,打造龍池山莊,利用稻漁綜合種養(yang) 和蔬果種植基地,開展農(nong) 業(ye) 觀光、農(nong) 事體(ti) 驗、采摘、垂釣、餐飲等旅遊活動,獲評湖北省休閑農(nong) 業(ye) 示範點、湖北省五星級農(nong) 家樂(le) 、湖北省鄉(xiang) 村旅遊後備箱工程示範點。

  依托高標準農(nong) 田發展農(nong) 旅融合項目,在應城蔚然成風。地處義(yi) 和鎮湖區的湖北葛蓬崗生態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將蝦稻連作、四季采摘等融為(wei) 一體(ti) ,年接待遊客10萬(wan) 餘(yu) 人次;天鵝鎮將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與(yu) 全域旅遊示範區、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農(nong) 旅融合、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等有機結合、一體(ti) 推進,串聯1個(ge) 功能城鎮、4個(ge) 美麗(li) 鄉(xiang) 村、7個(ge) 自然景觀、18個(ge) 生產(chan) 基地,吸引3.6萬(wan) 遊客觀田園風光、品鄉(xiang) 土風情、體(ti) 農(nong) 事生活、敘鄉(xiang) 情鄉(xiang) 愁、吃農(nong) 家小菜。

  順勢而為(wei) ,創新有為(wei) 。應城以創建“荊楚文旅名縣”為(wei) 抓手,在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中融入農(nong) 事體(ti) 驗、觀光休閑等元素,推動農(nong) 業(ye) “接二連三”融合發展,讓農(nong) 產(chan) 品變成生態產(chan) 品、文旅產(chan) 品。依托旅遊公路八湯線建設,引入和培育省級休閑農(nong) 業(ye) 示範點2家、星級農(nong) 家樂(le) 23家,推動白楊村、伍份村等沿線9個(ge) 村莊創建和美鄉(xiang) 村,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亮麗(li) 風景線,應城獲評“中國最美鄉(xiang) 村旅遊名縣”。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