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情商焦慮”引關注,“心眼子”應該如何修煉?
北青報記者統計發現,自5月1日以來,豆瓣“不知道如何回複”小組共發帖665條,總回應過萬(wan) ;平均每天發布11.4條求助帖,平均每條有16個(ge) 回應。 從(cong) 內(nei) 容來看,不知如何回複“朋友”“親(qin) 戚長輩”“同學”的求助帖最多,占比超過35%。求助情感類問題,請教如何回複“曖昧對象”“情侶(lv) ”“相親(qin) 對象”的占比20%。
最近,社交媒體(ti) 上掀起了一股“練心眼子”的風潮,不少網友試圖通過“做題”,學會(hui) 用高情商處理日常生活或職場中遇到的尷尬局麵,從(cong) 而達到既不讓別人的話“掉地上”,也不讓自己吃“啞巴虧(kui) ”的境界。 對此,心理谘詢師楊譯傑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心眼子練習(xi) ”通過一種詼諧幽默的方式去討論嚴(yan) 肅的議題,讓大家得以用戲謔化的方式去正視困惑、化解難題。
“心眼子練習(xi) 題”引圍觀 回答類型自成派係
“心眼子”同“心眼兒(er)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其的解釋包括“思維能力”,如:他有心眼兒(er) ,什麽(me) 事都想得很周到;還包括一個(ge) 含義(yi) 是“對人不必要的顧慮和考慮”:他人不錯,就是心眼兒(er) 太多。
生活中,人們(men) 也往往喜歡用“缺心眼”來形容一個(ge) 人情商低、做事沒眼力見、不夠圓滑。
從(cong) 對“心眼子”的解釋來看,這個(ge) 詞帶著極其微妙的分寸,有時甚至還會(hui) 有一些貶義(yi) 色彩。因此,如何拿捏好“心眼子”也是一門學問。
就在最近,某生活類平台上出現了一大批主打“高情商/口才訓練”的博主,他們(men) 持續更新“心眼子練習(xi) 題”,等待網友在評論區作答討論。
北青報記者發現,這些“心眼子練習(xi) 題”通常會(hui) 先設計出一個(ge) 簡短的情景對話,網友需要思考的是,如果置身語境,如何高情商“破局”。
從(cong) “剛下班,領導突然給你打來電話,問你現在忙不忙,你怎麽(me) 回複?”到“和別人吵架,對方一直說‘對對對’,你該怎麽(me) 回複?”“當你拿起一件衣服,營業(ye) 員說這件衣服很貴,你確定要試?你會(hui) 怎麽(me) 說?”對話場景幾乎囊括了職場和學校生活、戀人情感交流以及陌生人之間的社交等方方麵麵。
其中,瀏覽量較高的一道心眼子練習(xi) 題是:試想你正坐在自己的工位上塗口紅,同事突然過來說:“你這口紅和我前幾天丟(diu) 的那個(ge) 好像啊。”在這種情況下,你該如何高情商回複?
評論區中,網友們(men) 各出奇招,不同的回答類型竟自成派係……
“直給組”簡單明了:“那你可別偷我的”再配上驚恐表情,直接打同事一個(ge) 措手不及。
“陰陽怪氣組”表示:“哦,是嗎?可別過幾天你的找到了,我的又丟(diu) 了。”隔著屏幕,都能聽出語調中的抑揚頓挫。
“真誠組”則是在誇讚對方的同時還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是嗎?你眼光不錯啊,咱倆(lia) 審美一致。”
還有“誠實坦白組”會(hui) 直接說出自己的心理:“最近我在練習(xi) 心眼子,你說話注意點兒(er) 。”
而“窩囊組”則主打一個(ge) 卑微:“求求你不要偷我的口紅。”“求求你不要再說了。”
但最令人哭笑不得的當屬“菜葉組”,不管上文是什麽(me) ,一句“你的牙上有菜葉”,直接粉碎尷尬局麵。
職場避“坑”“多個(ge) 心眼,別逞能”
在五花八門的“心眼子習(xi) 題庫”中,職場哲學備受關(guan) 注。無論是領導“壓榨”,還是同事刁難,“回懟”的要義(yi) 都在於(yu) 既不能直接冒犯對方,也不能過於(yu) 卑微,而是要以一種圓滑的方式化解。
甚至有博主專(zhuan) 門總結出了“職場小白必備話術”和“心眼子套路”。比如要把“不好意思”常掛嘴邊,“不與(yu) 傻瓜論長短”,話裏話外“常年賣慘”,“時刻體(ti) 現自己又窮又忙”。
在互聯網大廠工作的石榴(化名)對此深有體(ti) 會(hui) ,“近一年來,我感覺周圍有很多坑。”石榴說,她“親(qin) 身涉險”後總結出了一個(ge) 避坑基本法則:“多個(ge) 心眼,別逞能。”
剛進公司時,石榴還隻是個(ge) 普通的編輯,不管是做策劃還是內(nei) 容,都得到了一致好評,領導也認可了她的能力。後來,石榴如願升職。但自那之後,她發現,想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卻變得很難。
“因為(wei) 當你職級升高以後,很多事情就不是你自己能左右的了。”石榴說,和最初獨立完成內(nei) 容策劃不同,升職以後,再策劃一個(ge) 內(nei) 容,就變成了團隊的事情:下麵要有人執行,上麵要匯報,而且還要與(yu) 其他部門對接,這時,對接的部門往往會(hui) 成為(wei) 特別大的阻礙,有人“挖坑”就變得常見。
曾有一次,領導讓她統計月度數據,這項工作本來需要一兩(liang) 個(ge) 小時完成,但石榴平時就有整理數據的習(xi) 慣,因此提早交了上去。沒想到領導又給她布置了新的任務。“所以領導交代了工作後,你別逞能,也別冒進。”石榴總結說,如果領導在工作群裏布置任務,一定要馬上回複“收到”,領導需要從(cong) 這樣的快速反饋中鑒定你的執行力。但任務什麽(me) 時候完成是另一回事。
石榴說,自己的心眼子也是在摸爬滾打中練出來的,都是“吃一塹,長一智”。
低情商焦慮 網友互教“如何回複”
北青報記者發現,在社區網站豆瓣上,也有無數年輕人正在為(wei) “低情商危機”而抱團互助:“不知道如何回複”小組就是其中之一,創立三年來這個(ge) 小組已聚集了27萬(wan) 多名“啊sir”(answer的諧音)。而與(yu) 之同類型的還有“低情商互助會(hui) ”“情商提高小分隊”和“社交能力複健”等小組。
夏洛(化名)是“不知道如何回複”小組的組長,在她看來,“心眼子練習(xi) ”雖是當下的流行詞,但其實這一現象並不新鮮。和“心眼子練習(xi) 題”所預設的場景不同,“不知道如何回複”小組的求助都是真實發生的,並且他們(men) 多數時候不會(hui) 把問題直接拋出來,而是會(hui) 先假設一種回答,然後請網友分析這一回答是否合理。“可以理解為(wei) 發帖人是一個(ge) 沒什麽(me) 心眼兒(er) 的人,我們(men) 一起來幫他把這個(ge) 心眼兒(er) 補上。”夏洛說。
小組的創立緣於(yu) 夏洛的一次求助經曆。當時,夏洛的朋友向她發送了很多自己偶像的照片,然而,夏洛對這位明星並不感興(xing) 趣,卻又不想澆滅朋友的聊天興(xing) 致。“為(wei) 什麽(me) 不能有一個(ge) 小組,專(zhuan) 門教人如何回信息。”夏洛這樣想,小組由此創立。
彼時,組內(nei) 成員並不多,帖子回複寥寥,直到夏洛發布了第二篇求助帖,小組隊伍才突然壯大起來。那時,夏洛的網課即將結課,助教給她發來了一大段話,“不像是複製粘貼的,讀起來也挺真誠,但明顯能領會(hui) 到他就是想讓我續費。”於(yu) 是,夏洛再一次陷入不知如何回絕的焦慮中。
令她沒想到的是,這篇求助帖引來了巨大流量,網友們(men) 紛紛留言給她建議,很多人都表示,如果回絕得比較曖昧,助教仍會(hui) “不依不饒”。最終,夏洛明確地說出不考慮續報課程,同時也對助教的照顧和關(guan) 心表示了感謝。這番說辭果然奏效,她後來再未收到對方的推銷。
夏洛還觀察到,小組裏的大部分求助帖都是在線上聊天時遇到的難題。不同於(yu) 線下交流的即時性,線上回複允許有時間差,甚至能撤回,基於(yu) 這些特點,大家希望琢磨出一個(ge) 委婉而友好的“完美回複”再回應。
有趣的是,隨著時間推移,組內(nei) 成員的困惑每年總是循環往複。
“每年一到求職季,大家關(guan) 注的都是如何回複HR,考研季來臨(lin) 就是如何回複導師。”夏洛說,如今,她也已經摸索出一套回複經驗:對方是上司、長輩、師長等,就先說“謝謝”“辛苦了”等禮貌用語;回絕約會(hui) 、請求的話,有時想“理由”敷衍過去也是一種禮貌,“很多帖子都在問應該如何拒絕別人,其實大部分網友給出的推脫理由都是假的,大家可能對此有心理負擔,但我覺得這種情景下,撒個(ge) 小謊也沒有什麽(me) 。”
關(guan) 於(yu) “低情商焦慮”這件事,夏洛覺得,現在年輕人普遍存在過度擔憂,“心眼子練習(xi) ”雖有存在的意義(yi) ,但若每天都練習(xi) 卻也有些誇張。因為(wei) ,別人的間接經驗無法取代我們(men) 的直接經曆。
“實習(xi) 時我就發現所有人講話都是一個(ge) 樣子,什麽(me) ‘好滴’‘寶寶在嗎?’‘辛苦啦+發光的紅心emoji’……”夏洛認為(wei) ,表達可以反塑一個(ge) 人的思維,過度模板化的回應反而會(hui) 淹沒每個(ge) 人講話的特色。但其實,大家看待同一件事情,即便想法一致,也會(hui) 有不同的表達,而這才正是語言的魅力。
“雖然創立小組的初衷是幫助大家回複問題,但現在,我倒希望組員們(men) 有一天能退出小組,順利‘結業(ye) ’。”夏洛直言,“我們(men) 不能一直依賴網友,不如多嚐試自我表達。說錯話沒那麽(me) 可怕,況且我們(men) 後續還有機會(hui) 彌補。”
對話
以戲謔的方式破解社交難題
心理谘詢師楊譯傑在接受北青報采訪時表示,“練習(xi) 心眼子”雖然聽起來不那麽(me) “高大上”,卻恰恰能夠反映現實生活中個(ge) 體(ti) 麵對的困惑處境。
北青報:如何看待“心眼子練習(xi) ”這一現象?
楊譯傑:社交問題不是一個(ge) 小問題,背後既體(ti) 現了當代年輕人社交經驗不足的現實困難,也包含著東(dong) 方文化強調隱忍,倡導回應要積極向善的傳(chuan) 統理念,而“練習(xi) 心眼子”恰好能把這些宏大命題進行拆解,從(cong) 而讓大家以十分輕鬆的心態去思考和解決(jue) 當下的問題。
北青報:年輕人進行“心眼子練習(xi) ”背後的原因是什麽(me) ?
楊譯傑:首先,參與(yu) “心眼子練習(xi) ”的群體(ti) 以年輕人為(wei) 主,原因就在於(yu) 年輕人剛從(cong) 學校和家庭步入職場和社會(hui) ,在這些陌生、全新的社交場合中,人與(yu) 人之間雖然有連接,但並不緊密,而且也很容易遇到“來者不善”的情況,而年輕人先前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訓練,這便是他們(men) 需要“練習(xi) 心眼子”的一大原因。
其次,當代年輕人缺乏一定的同伴效應。過往,我們(men) 生活在大家族之中,不難從(cong) 身邊人的交往實踐中習(xi) 得經驗。特別是當出現衝(chong) 突時,我們(men) 可以觀察普通人是如何解決(jue) 家庭和鄰裏糾紛,怎樣表達不滿,以及如何爭(zheng) 取自己的權利。
現代化社會(hui) ,家庭趨於(yu) 小型化,加上人們(men) 在校受教育時間特別長,學校中也有教導主任、老師幫助維護秩序,導致在現實生活中我們(men) 難以接觸到同伴榜樣和示範,也就是缺失一種行為(wei) 參考。
此外,“心眼子”更接近生活中的小智慧,而非“大道”,這些小智慧往往很難在教育中“現身”。而且,我們(men) 的文化、社交禮儀(yi) 和規範從(cong) 整體(ti) 上可以稱作聖賢文化,也就是勸我們(men) 向善,以溫良恭儉(jian) 讓、仁義(yi) 禮智信這樣的美德做參考,做出積極正麵的回應。
所以從(cong) 整體(ti) 上看,主體(ti) 教育也缺乏如何教人直接地表達拒絕與(yu) 不認同,表達憤怒和不滿的部分。因此,“心眼子練習(xi) ”是有現實需要的。
北青報:靠“心眼子練習(xi) ”是否真能解決(jue) 問題?
楊譯傑:我認為(wei) ,對於(yu) 當代大部分人來講,情商的練習(xi) 都是必需的,也是多多益善的。因為(wei) 我們(men) 現在麵對的世界遠遠比過去複雜得多。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men) 對於(yu) 回應的頻率、速度等等都比過去那種鴻雁飛書(shu) 要求更高。
現在風行的心眼子練習(xi) 其實是通過一種非常詼諧幽默的方式去討論嚴(yan) 肅的議題,大家以戲謔化的方式去正視困惑,化解難題。並且,這種形式讓需要情商訓練的這些人互相發現彼此,他們(men) 會(hui) 明白,原來世界上有這麽(me) 多人都有社交困難和低情商焦慮,不再感到孤單之後,反而能明顯降低他們(men) 的焦慮程度。僅(jin) 從(cong) 這一點上,心眼子練習(xi) 的作用就已經達到了。
但我也發現,大多數的練習(xi) 帖子從(cong) 嚴(yan) 格意義(yi) 上講,與(yu) 其說是幫助別人練習(xi) 心眼子,不如說是利用這個(ge) 熱點話題去傳(chuan) 播段子或是在“抖機靈”。這些唇刀舌劍、過度揣測之後充滿心機的言說,實際上落到現實生活中的互動裏,可能會(hui) 妖魔化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
北青報:“心眼子”練習(xi) 也已經衍生出了一套與(yu) 之相匹配的慣用話語,關(guan) 於(yu) 這一點,您有怎樣的思考?
楊譯傑:我覺得這個(ge) 部分恰恰是最有價(jia) 值的部分。這些話語的價(jia) 值就在於(yu) 大家回應的都是自己的生活。這些回應包含了他們(men) 在某個(ge) 場景中真實體(ti) 驗過的情感,哪怕經過文字修飾,但話語背後的邏輯是他自己的。這個(ge) 部分也可以看作是非常典型的同伴示範和督導。
另外,示範的人足夠多了,就相當於(yu) 給大家提供了一種坐標係進行參考,我們(men) 大概就會(hui) 明白自己在群體(ti) 之中處於(yu) 哪個(ge) 位置,明確在社交關(guan) 係中的風格和發展方向。
心眼子練習(xi) 的可取之處就在於(yu) 留言區互動的部分。我們(men) 能和足夠多有同樣訴求且處於(yu) 同樣艱難之下的人共同麵對和解決(jue) 問題,這比過去人們(men) 靠學習(xi) 情商類課程或閱讀相關(guan) 書(shu) 籍來解決(jue) 社交問題要進步很多。
文/本報記者 王婧懿 張子淵 實習(xi) 生 王欣婷
統籌/林豔 張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