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提升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
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④)
本報記者 喻思南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的主體(ti) 地位,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進程。”
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是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guan) 鍵舉(ju) 措。如何提升企業(ye) 創新能力,怎樣進一步激發企業(ye) 創新活力?記者進行了相關(guan) 采訪。
推動形成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產(chan) 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ti) 係
“做好這個(ge) 項目,我們(men) 有能力、有底氣。”對牽頭研發“十四五”國家重點專(zhuan) 項,聯影醫療董事長兼聯席首席執行官張強信心滿滿。
信心來自聯影醫療多年科技攻關(guan) 的成功經驗:不斷推動形成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產(chan) 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ti) 係。
高場磁共振是多種疾病影像診斷的利器,但這一高端醫療裝備研發涉及的學科門類繁多、技術體(ti) 係精密複雜,單靠一家企業(ye) 難以完成。
為(wei) 此,聯影醫療牽頭,與(yu)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聯合攻關(guan) ,突破了影像數據、快速掃描等一係列技術難題;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和解放軍(jun) 總醫院率先應用,與(yu) 聯影醫療一起打磨、優(you) 化性能,讓設備更加貼合臨(lin) 床需求。經過多年協同攻關(guan) ,首台3.0T高場磁共振設備於(yu) 2021年研製成功,我國也成為(wei) 全球第三個(ge) 掌握高場磁共振全部核心部件技術和整機製造能力的國家。
企業(ye) 離市場最近,對於(yu) 市場需求反應靈敏,創新動力足,針對性也強。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也有利於(yu) 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
為(wei) 減少不易降解的石化塑料造成的白色汙染,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可降解材料,生物製造是路徑之一。在諸多生物材料中,PHA(聚羥基脂肪酸酯)被認為(wei) 是實現生物製造的絕佳材料。但由於(yu) PHA材料反應過程消耗大量水和能量,加上生產(chan) 工藝複雜、設備投資大等原因,PHA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難以實現大規模應用。
曆經多年潛心研究,清華大學陳國強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和代謝工程學方法,改造出適應能力更強、生長速度更快的嗜鹽菌株,從(cong) 理論上解決(jue) 了PHA製造成本高的難題。從(cong) 實驗室走向工業(ye) 化,需要更大規模的工藝驗證。2021年2月,依托清華大學產(chan) 學研資源、專(zhuan) 注成果轉化的創新型企業(ye) “微構工場”成立。今年3月,由微構工場牽頭,8個(ge) 高校院所與(yu) 16家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發起成立創新聯盟,協力打通產(chan) 業(ye) 化“最後一公裏”。不久前,微構工場與(yu) 安琪酵母合作,年產(chan) 3萬(wan) 噸的綠色智能製造產(chan) 線在湖北省宜昌市啟動,PHA規模化落地正逐漸變成現實。
專(zhuan) 家表示,更好發揮企業(ye) 在產(chan) 學研合作中的主體(ti) 作用,還要遵循市場規律和科技創新規律,引導建立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和風險控製機製,調動各方的積極性。
進一步優(you) 化環境,促進各類創新人才向企業(ye) 集聚
去年底,華工科技產(chan)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技術總監何東(dong) 旭評上了高級職稱。近20年來,他在一線做研發、搞技術管理,是公司研發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等“明星產(chan) 品”的項目負責人。
由於(yu) 長期專(zhuan) 注市場,一心撲在產(chan) 品研發上,何東(dong) 旭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寫(xie) 論文。如果按照以往的職稱評定標準,他的機會(hui) 很渺茫。
何東(dong) 旭獲評高級職稱,得益於(yu) 2021年9月湖北省出台的《關(guan) 於(yu) 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ye) 承接職稱評審權的通知》,華工科技是首批獲得授權的企業(ye) 之一。今年6月,湖北省在職稱評審改革上再邁一步:首次授予企業(ye) 承接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正高級職稱評審權,華工科技、長飛光纖、高德紅外等3家企業(ye) 獲得授權。
專(zhuan) 家表示,強化企業(ye) 在職稱評審中的作用,“讓用人的評人、評人的用人”,使用人單位都能“穿上合腳的鞋”,不僅(jin) 有助於(yu) 解決(jue) “想用的人評不上、評上的人用不了”的難題,還有利於(yu) 企業(ye) 更好求才、擇才。
專(zhuan) 家表示,為(wei) 促進各類創新人才更好向企業(ye) 集聚,要破除人才流動中的體(ti) 製壁壘和機製障礙,讓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e) 之間合理流動。
與(yu) 高校院所聯合建立實驗室,是促進科技人才向企業(ye) 合理流動的有效方式。2021年以來,方太集團先後與(yu) 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江南大學建立聯合實驗室,共同研發油煙淨化與(yu) 治理、蒸烤等關(guan) 鍵技術,並進行成果轉化。方太集團中央研究院院長李斌介紹,這一方式增加了公司對人才的吸引力。當前,公司建立了近千人的創新團隊,研發能力不斷提升。
去年8月,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企業(ye) 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加大科技人才向企業(ye) 集聚的力度。針對企業(ye) 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ye) 缺少高層次專(zhuan) 家資源的痛點,中國科協推出“科創中國”平台,通過聯合技術攻關(guan) 、科技服務團走進工廠車間等方式,推動優(you) 質科技資源向產(chan) 業(ye) 一線下沉。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企業(ye) 參與(yu) 基礎研究
今年3月,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藥試劑”)與(yu) 華東(dong) 理工大學趙黎明教授團隊簽訂了300萬(wan) 元的合作攻關(guan) 合同。與(yu) 以往委托做工藝或技術不同,這次合作指向基礎研究問題。
化學試劑是生物醫藥研發的關(guan) 鍵原輔料。近些年,雖然在生物醫藥用高端試劑研究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國藥試劑相關(guan) 負責人在攻關(guan) 中深切感受到,隻有在分子機理層麵取得突破,才能提升高端試劑的研發能力。為(wei) 此,該公司找到趙黎明團隊,合作開展化學試劑應用方麵的基礎研究。
去年9月,為(wei) 鼓勵企業(ye) 與(yu) 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基礎研究,財政部和稅務總局發布了《關(guan) 於(yu) 企業(ye) 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you) 惠政策的公告》。根據公告,對企業(ye) 出資給非營利性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學基金用於(yu) 基礎研究的支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按實際發生額在稅前扣除,並可按100%在稅前加計扣除。
國藥試劑與(yu) 華東(dong) 理工的合作,便可享受這一政策紅利。今年三季度,國藥試劑將向稅務部門申請稅收減免。
企業(ye) 作為(wei) 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ti) ,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等環節,可大有作為(wei) 。基礎研究周期長、風險高,出台稅收優(you) 惠等政策,是鼓勵和支持企業(ye) 從(cong) 事基礎研究的紮實舉(ju) 措。
支持企業(ye) 前瞻布局基礎研究,也是《行動方案》的內(nei) 容之一。專(zhuan) 家指出,當前科學研究與(yu) 產(chan) 業(ye) 融合加速,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周期有望縮短。推動企業(ye) 參與(yu) 基礎研究,還需進一步探索鼓勵社會(hui) 資本支持基礎研究的機製,以多元化投資供給形成共促基礎研究的合力。
今年6月,重慶市科技局與(yu)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星網網絡應用有限公司正式簽約,共同設立市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這是重慶設立市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發展聯合基金以來,首次由企業(ye) 出資成立聯合基金支持基礎研究。
據介紹,重慶市科技局與(yu) 2家企業(ye) 均按照1∶4的比例共同出資、合作期為(wei) 3年。例如,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平均每年出資1000萬(wan) 元,市科技局平均每年出資250萬(wan) 元,主要圍繞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汽車、汽車軟件與(yu) 人工智能等領域發展需求,集聚優(you) 勢科研力量參與(yu) 相關(guan) 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解決(jue) 相關(guan) 重大科學問題和關(guan) 鍵技術難題。
專(zhuan) 家表示,隨著各項支持措施落實落細,企業(ye) 創新能力必將進一步提升,在技術決(jue) 策、研發投入、成果轉化等方麵展現更大作為(wei) ,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更大作用。(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