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零散巴掌田變成整片高產田 實探安徽耕地托管經營改革

發布時間:2023-07-07 15:26:00來源: 法治日報

  零散“巴掌田”變成整片“高產(chan) 田”

  記者實地探訪安徽耕地托管經營改革

  □ 本報記者 李光明

  6月,夏收時節,麥浪滾滾,大地一片金黃,處處呈現醉人的豐(feng) 收景象。

  在安徽省淮南市鳳台縣楊村鎮前圩村,千畝(mu) 連片攻關(guan) 示範田裏,幾十台大型聯合收割機在麥田裏穿梭,所到之處隻剩下一排排整齊的麥茬,一顆顆飽滿的麥粒傾(qing) 瀉而出,匯入一輛輛運糧車,豐(feng) 收的喜悅蕩漾在人們(men) 的臉上。

  很快,千畝(mu) 小麥顆粒歸倉(cang) ,同時“歸倉(cang) ”的還有農(nong) 民對豐(feng) 收的期盼。

  “還能這樣種地?我們(men) 把田交給村裏,心裏踏實了!”沒有了昔日搶收搶種時披星戴月的辛勞,種了一輩子地的村民劉老漢近日麵對前來采訪的《法治日報》記者時感慨道:自己沒有割下一鐮刀,莊稼就這麽(me) 收好了,而且還不知道自己的莊稼在偌大的田地裏哪個(ge) 角落,收成就得到了保證。

  2019年,淮南市在鳳台縣楊村鎮店集村等3個(ge) 村8000畝(mu) 耕地試點托管經營,在全國首創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托管”模式。這一改革的設計模型就是“兩(liang) 委托兩(liang) 跟進一托底”,引導農(nong) 民將土地經營權委托給村集體(ti) ,村集體(ti) 將集中起來的土地委托給專(zhuan) 業(y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服務主體(ti) 生產(chan) 經營,同時協調生產(chan) 要素、社會(hui) 化服務跟進,並引入社會(hui) 保險托底。

  像劉老漢一樣,當地農(nong) 民積極響應這種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托管”模式,把自己的經營承包土地委托給專(zhuan) 業(y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主體(ti) 經營管理,自己則當起了“甩手掌櫃”,土地收益還能得到保障。

  改革當年即取得顯著成果,試點地區實現糧食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集體(ti) 增益。隨後,淮南市在全市推廣,如今,這一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改革模式已在安徽呈燎原態勢。

  據介紹,“全國托管看安徽,安徽托管看淮南。”這是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在正式文件中推廣淮南做法時給予“大托管”改革的評價(jia) 。

  探索“大托管”模式

  “農(nong) 管家”平台助力

  鳳台縣楊村鎮店集村村民蘇光在試點之初加入“大托管”行列,70多歲的他,在地裏耕作了一輩子,是個(ge) 種田好手。對於(yu) 響應托管的原因,他解釋說,自家的承包地分散,犁田耙地、播種收割、灌溉施肥,忙起來勞神費力,收成也不高,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地托管了出去。

  “我們(men) 當時把原本屬於(yu) 自己的土地經營權委托給村裏,村裏再將這些集中起來的土地委托給合作社或承包大戶。村裏擔保,不管出現什麽(me) 情況,都會(hui) 保障我們(men) 村民的利益。”蘇光認為(wei) ,“大托管”模式極大地降低了過去農(nong) 民直接流轉土地產(chan) 生的風險,因而受到了村民的歡迎。

  其實,打一開始,蘇光心裏還是有些猶豫,擔心托管的公司和承包大戶無利可圖,自己的增收也不會(hui) 有著落。土地托管出去後,融進了茫茫的大田裏,“找也找不到、認也認不出”,但他還是經常到田岸邊轉悠,想看看這些專(zhuan) 業(y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企業(ye) 和種糧大戶是怎麽(me) 種地的,又是如何實現增收的。

  看完之後,蘇光服了:規模化經營減少了成本,機械化作業(ye) 提高了效率,科學耕種提高了產(chan) 值……那一年,店集村小麥畝(mu) 產(chan) 突破600公斤,創曆史新高。加之,小麥市場價(jia) 格上漲,村民與(yu) 托管生產(chan) 主體(ti) 或承包大戶分享到了價(jia) 格上漲的紅利。

  嚐到了甜頭,“大托管”模式很快吸引了更多農(nong) 民關(guan) 注,試點改革迅速向縱深推進。截至目前,淮南市已有635個(ge) 村、183萬(wan) 畝(mu) 耕地實現了全程托管,農(nong) 戶每畝(mu) 保底收益為(wei) 500元至1000元,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服務主體(ti) 畝(mu) 均淨利潤400元至600元,村集體(ti) 也能按年每畝(mu) 收取服務費30元至50元,實現了糧食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集體(ti) 增益、多方共贏。

  為(wei) 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益,淮南市成立了安徽農(nong) 管家農(nong) 業(ye) 服務有限公司,“農(nong) 管家”平台接入了銀行、保險、皖事通、農(nong) 資農(nong) 技等服務平台,實現貸款申請、保險理賠、土地確權和托管信息查詢、農(nong) 技農(nong) 資服務在線谘詢等一個(ge) App全搞定,推動各類支農(nong) 資金、農(nong) 業(ye) 貸款、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指標等生產(chan) 要素和社會(hui) 化服務協同跟進,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鏈條“保姆式”服務。

  安徽農(nong) 管家農(nong) 業(ye) 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向傑說,“農(nong) 管家”還通過疊加農(nong) 資、農(nong) 機“集采”,大幅度降低生產(chan) 成本,助力經營主體(ti) 實現節本增效,成為(wei) 推動“科技強農(nong) 、機械強農(nong) ,促進農(nong) 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淮南市的糧食生產(chan) 實現連年增長,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托管”模式可以說是功不可沒,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托管”改革也被認為(wei) 是闖出了一條新路,實現了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為(wei) 推動農(nong) 業(ye) 現代化注入了強大動力。

  據介紹,目前,安徽已在多地推廣“大托管”模式,有力促進了糧食生產(chan) 穩產(chan) 增產(chan) ,確保了作為(wei) 糧食主產(chan) 區的江淮大地連年大豐(feng) 收。

  土地不再“零碎化”

  承包經營權沒有變

  “隨著時代變遷、科技進步和農(nong) 業(ye) 機械的廣泛運用,今天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麵臨(lin) 一係列新形勢、新問題,突出表現為(wei) 規模經營難、服務提升難、農(nong) 民增收難‘三難’上,嚴(yan) 重製約了‘三農(nong) ’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淮南市委書(shu) 記任澤鋒道出了該市試水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托管”改革的動因。

  實行包產(chan) 到戶後,土地分散在農(nong) 民手中,形成以家庭承包為(wei) 主體(ti) 的經營模式。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水平大幅提高,在不少地方,這種經營模式已經嚴(yan) 重製約了先進生產(chan) 力的發展,導致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管理、服務水平不高,農(nong) 民增收困難,特別是農(nong) 村勞動力加速向城市轉移,年輕人不願種地、老年人勞動能力喪(sang) 失,農(nong) 村“空心”現象愈發嚴(yan) 重,抓好糧食生產(chan) 、確保糧食安全麵臨(lin) 一係列新的考驗。

  麵對這一廣大農(nong) 村普遍存在的問題,淮南市主動設置“地由誰來種”“地怎麽(me) 種”“怎樣種好地”等議題進行破解。他們(men) 發現不論怎麽(me) 建模,“地”都是核心要素,農(nong) 村土地“零碎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低效化”、農(nong) 村“空心化”和土地拋荒帶來耕地效益低、生產(chan) 成本高等問題,已無法滿足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需要。

  “把小田變成大田,規模效應就出來了。”這一設想引發了廣泛共鳴。

  我國對家庭承包經營實行長期不變的政策,如何找到一個(ge) 既不觸及這條政策紅線又能把分散的土地集約起來經營的辦法?淮南市摸索出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托管”模式。

  “大托管”模式的基石是“小田變大田”。怎麽(me) 變?如何變?淮南市的做法是:在堅持土地承包關(guan) 係不變、群眾(zhong) 自願的原則下,以村為(wei) 單位將分散在農(nong) 民手中的小田並成大田,農(nong) 戶之間的地不再有物理上的界限,他們(men) 的承包經營土地隻體(ti) 現在委托給村集體(ti) 的委托協議裏,將“麵積”“四至”等明確標注,並給出確權圖,保證他們(men) 實際承包土地不變。

  小田變大田——小塊並大塊、分散變集中、零碎變連片,不僅(jin) 僅(jin) 有利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生產(chan) ,而且通過小田變大田,整合了大量閑田,開發了大量新地,節約了大量非農(nong) 用地,為(wei) “三農(nong) ”工作高質量發展變出了新天地。

  “這一變革至少帶來了‘農(nong) 田四變’:小田變大田、閑田變忙田、差田變良田、非農(nong) 田變耕地。”壽縣小甸鎮楊圩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張宇感慨地說,農(nong) 戶田塊之間的地壟地溝不見了,田間的生產(chan) 路沒有了,荒地閑地整治成了良田,複墾新增的耕地就很驚人,零散“巴掌田”變成了整片“高產(chan) 田”。

  簽訂合同收益保底

  “大托管”模式推開

  淮南市開創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托管”模式,正在被推廣到其他地方——

  在安徽省宿州市泗縣墩集鎮界牌張村,推行的是“一戶一田”,即在堅持農(nong) 村土地集體(ti) 所有性質不變、家庭承包經營製度不變情況下,以村民小組為(wei) 單位,按照範圍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權不變、耕地用途不變要求互換並地,降低生產(chan) 經營成本;

  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護河鎮幸福村,在保證農(nong) 戶實際承包畝(mu) 數不變的情況下,實行“一戶一塊田”,再“確權確畝(mu) 不確界”,通過流轉、入股等方式托管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的同時,讓農(nong) 民獲得土地流轉、務工報酬、股份分紅等多種收益;

  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五溝鎮廟前村,實行“一村一塊田”,全村6524塊平均麵積不足兩(liang) 畝(mu) 的“巴掌田”整合成1萬(wan)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家央企托管經營,依托專(zhuan) 業(ye) 公司成熟的市場資源、先進的種植技術等優(you) 勢,實施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種植,使這個(ge) 遠近聞名的集體(ti) 經濟薄弱村變成了富裕村;

  ……

  與(yu) 此同時,一些地方在托管模式上推出不同形式,以適應當地需求。

  淮南市推行的“大托管”模式有三種形式:

  “管家式”全程托管模式,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依據土地情況,確定保底收益標準,與(yu) 農(nong) 民簽訂“保底收益+分紅”合同,集中連片托管農(nong) 戶承包地,統一組織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

  “保底式”按季托管模式,針對一些村秋季棄耕拋荒麵積較大問題,由村委會(hui) 與(yu) 農(nong) 戶簽訂單季保底合同,集中托管給村股份製經濟合作社生產(chan) 經營,次年午收後交還農(nong) 戶耕種,在避免土地拋荒的同時,農(nong) 戶獲取保底收入,村集體(ti) 和合作社獲得經營收益;

  “保姆式”代耕代種模式,針對不願托管土地的農(nong) 戶,農(nong) 戶可以選擇與(yu) 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簽訂“代耕代種”協議,一季一簽,村合作社按照農(nong) 戶需求,統一提供小麥或者油菜等作物一站式全程機械化服務,農(nong) 戶自主經營、自擔風險。

  據介紹,不論什麽(me) 托管形式,這項改革都堅持土地承包關(guan) 係不變、群眾(zhong) 自願的原則,隻是引導農(nong) 戶將分散承包的土地委托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經營。這是安徽各地在開展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大托管”為(wei) 路徑的農(nong) 村改革時設置的底線。

  從(cong) 鳳陽“大包幹”到淮南“大托管”,一場新的農(nong) 村改革正在悄然興(xing) 起,相距不到100公裏的淮河兩(liang) 岸共同書(shu) 寫(xie) 著農(nong) 業(ye) 改革的安徽樣板。(法治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