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航空強國建設注入青春能量
【人物】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火箭燃料加注係統指揮員王耀萱
【故事】今年5月17日,搭載著北鬥三號工程高密度組網後首顆備份衛星的火箭發射成功。在這次任務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火箭燃料加注分隊的90後指揮員王耀萱完成了自己的第九十次火箭燃料加注任務。工作7年來,王耀萱和他所在的團隊圓滿完成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每一次火箭燃料加注任務,守護著一顆顆中國衛星飛向太空。
【點評】
火箭燃料為(wei) 火箭升空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燃料加注是火箭發射前至關(guan) 重要的一道程序。“我們(men) 為(wei) 火箭注血液,我們(men) 為(wei) 火箭插翅膀……”這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燃料加注分隊的隊歌,生動體(ti) 現了燃料加注工作的重要性。
練就紮實本領,才能勇挑重擔。燃料加注工作難度極大,加注時,隊員們(men) 不僅(jin) 要保證燃料的高潔淨度,還要確保燃料輸送的安全性和精準度。“真功夫都是苦練來的,硬功夫都是苦磨來的”。一遍遍看圖紙學原理,做到加注流程圖爛熟於(yu) 心;練習(xi) 拆裝管路,一天擰上百個(ge) 螺栓;烈日下身著幾十斤重的裝備進行演習(xi) ,褲管裏都是汗水……王耀萱和隊員們(men) 日複一日練習(xi) ,反複磨煉本領,把每一個(ge) 動作練成肌肉記憶,確保了一次次任務的安全無誤。
急難險重見擔當。加注火箭燃料,危險性極高,但必須做到分毫不差。火箭燃料易燃易爆,還具有強腐蝕性和毒性,從(cong) 轉注、打回流、軟管連接、全係統氣檢到任務完成後的撤收,任何一個(ge) 環節,有一絲(si) 一毫的大意就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但加注隊員們(men) 沒有退縮。王耀萱說:“再危險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幹。”2020年,一顆衛星在臨(lin) 發射前的測試過程中發現技術問題,需要將400多噸燃料泄出後,才能重啟發射任務。麵對這一從(cong) 未遇過的考驗,王耀萱和隊員連續3天反複研究,8次模擬演練,把泄出方案細化到分鍾級,精確到每一個(ge) 動作、每一句口令。經過20多個(ge) 小時的奮戰,他們(men) 成功將燃料泄回貯罐,保證了衛星的成功發射。
常年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身體(ti) 和精神都麵臨(lin) 著難以想象的壓力,加注隊員們(men) 卻沒有一句怨言。“能在這麽(me) 重要的崗位為(wei) 航天事業(ye) 作貢獻,是一種巨大的榮耀。”這是王耀萱的選擇,也是加注隊員們(men) 的心聲。這群平均年齡不到27歲的青年航天人,頂“風雲(yun) ”、舉(ju) “北鬥”、托“嫦娥”,以過硬的實力創造了一次又一次成功,成為(wei) 托舉(ju) 火箭騰飛的金牌團隊,充分展現了青年人的擔當。無論在什麽(me) 樣的崗位、處於(yu) 什麽(me) 樣的位置,隻要不懈奮鬥、向著夢想奔跑,青春就能發光發熱,青年就能成長成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青年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中國青年才會(hui) 有力量,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才能充滿希望。”在航天強國建設中,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舞台上,在抗災搶險的第一線,越來越多青年人挺膺擔當,成為(wei) 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相信在一代代青年的接續奮鬥中,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一定能早日成為(wei) 現實。(袁千裏)
《人民日報》(2023年07月13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