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提升科學育人水平

發布時間:2023-07-14 14:44:00來源: 人民日報

  科學教育新課標發布一年多來,多地積極探索——

  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提升科學育人水平(深閱讀)

  核心閱讀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ye) 的青少年群體(ti) 。

  “天宮課堂”“科技館裏的科學課”,在孩子們(men) 心中播撒科學的種子;一批批中小學骨幹教師走進科研院所參加研修班,提升科學教育教學水平……現如今,科學教育納入基礎教育各階段,成為(wei) 助力學生全麵健康發展的“基礎性課程”。

  如何厚植創新人才早期培養(yang) 的沃土、縮小城鄉(xiang) 科學教育差距?科學教育新課標發布一年多來,有哪些積極探索?本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注重思維培養(yang) ——

  科學安排進階課程

  貫通科學教育體(ti) 係

  “教室裏種的鳳仙花為(wei) 什麽(me) 病懨懨的?”在北京科技大學附屬小學四年級二班課堂上,麵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科學教師馮(feng) 鑫鑫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

  “是不是陽光沒曬夠?”“是不是應該再多澆點水?”“是不是因為(wei) 土裏沒有蚯蚓?”……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men) 熱烈地討論著。隨後,同學們(men) 將鳳仙花挪到了戶外,準備持續觀察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探索植物生長所需的環境條件,培育科學探究興(xing) 趣和思維能力。

  “一堂有趣的科學課,隻停留在課堂內(nei) 還不夠,要根據學生的興(xing) 趣進行拓展。”馮(feng) 鑫鑫說,“激發孩子們(men) 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是關(guan) 鍵,要多引導孩子們(men) 動手實踐,在實踐中體(ti) 會(hui) 科研的過程方法,注重思維培養(yang) ,提升科學素養(yang) 。”

  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而是教育觀念的轉變升級。2022年3月,《義(yi) 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發布,明確了科學課程的目標是培養(yang) 學生核心素養(yang) ,主要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4個(ge) 方麵。同時,新課標精簡了課程內(nei) 容,與(yu) 2017版課程標準相比,核心概念從(cong) 18個(ge) 減為(wei) 13個(ge) ,學習(xi) 內(nei) 容從(cong) 75個(ge) 減到54個(ge) ,學習(xi) 目標由207個(ge) 減到161個(ge) 。

  北京科技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劉建玲介紹,學校立足於(yu) 學段區別、學生特點和培養(yang) 目標,構建了基礎型、發展型、拓展型、創新型科學課,“4類課程各有側(ce) 重,內(nei) 容從(cong) 知識理解到實踐應用,形成有序遞進、螺旋上升的課程結構,幫助學生培養(yang) 基本的科學能力,養(yang) 成良好的科學態度。”

  在北京科技大學自然科學基礎實驗中心實驗樓101數學實驗室裏,科大附小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體(ti) 驗智能語音控製小風扇等實驗項目——在課後服務時間,科大附小與(yu) 北京科技大學共同開設的一堂“AI智能課”,受到學生和家長歡迎。

  據介紹,北京科技大學附屬小學與(yu) 北京科技大學密切協作,探索大中小科學教育一體(ti) 化培養(yang) 模式。北科大教師可在附小開設科學類課程,附小學生的科學課堂也開進了大學校園,兩(liang) 所學校的教師團隊還會(hui) 共同開發科學教學資源、製作科學教具。“大手牽小手”,共享優(you) 質教育資源。

  學科交叉融合——

  校內(nei) 外協同育人

  跨學科融通教學

  隨著中國空間站夢天實驗艙在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托舉(ju) 下順利升空,一堂航天主題的科學課在廣西科技館內(nei) 同步開講。

  “空間站的電力是從(cong) 哪裏來的?”“宇航員在太空中如何交流?”“空間站如何實現水淨化?”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天桃校區)的同學們(men) 認真觀看直播視頻,專(zhuan) 心聽科學知識講解,並在工程師的帶領下做起科學實驗。

  科技館裏的科學課,是天桃實驗學校探索“科技+”教學實踐的一個(ge) 縮影。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hui) 支持下,我們(men) 與(yu) 各家科技館密切協作,形成了科學課堂無邊界、科學教師無邊界、學習(xi) 方式無邊界的教育模式。”天桃實驗學校教育集團校長鄒南勇說,學校在館校合作中拓展了優(you) 質科學教育資源,形成了協同育人能力,緩解了科學教師數量和質量缺口。

  新課標在課程內(nei) 容方麵,提出了物質與(yu) 能量、結構與(yu) 功能、係統與(yu) 模型、穩定與(yu) 變化4個(ge) 跨學科概念。義(yi) 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胡衛平認為(wei) ,科學課程屬於(yu) 綜合課程,新課標重大突破之一就是調整了課程結構,要求通過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xi) ,實現對跨學科核心概念的理解。

  “我們(men) 鼓勵老師們(men) 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天桃實驗學校教育集團銀杉校區教務處副主任李薇說,“語文課上,老師會(hui) 結合課文《詹天佑》來講解鐵路設計原理;美術課上,老師會(hui) 引導學生去拍攝家鄉(xiang) 的橋;科學課上,老師會(hui) 通過‘搭建一座橋’來講解力學知識。”

  目前,天桃實驗學校已建立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教育集團科學技術協會(hui) ,下一步,將在集團學校分級舉(ju) 辦科學節或科技節,逐步推動成立興(xing) 趣小組和社團、舉(ju) 辦科技比賽等,探索更多科學教育經驗。

  強優(you) 勢補短板——

  鼓勵農(nong) 村學生實踐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要是能發明一個(ge) 智能座椅來矯正坐姿,就能更好地保護同學們(men) 的眼睛了。”在重慶市墊江縣新民小學校,五年級的學生鄭懿軒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科學教師陳利文。

  了解到學生的想法,科學老師隨即鼓勵鄭懿軒動手嚐試,“小思考”一步步變成“發明作品”。最終,“學生智能座椅”在第三十八屆重慶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機器人創意項目小學組二等獎。

  “作為(wei) 一所農(nong) 村學校,師生開展的科技項目能獲得多項科技競賽獎項,著實不易。”新民小學校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陳俊權介紹,學校開展科學教育已有10多年,不少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得到了激發。

  上好科學課,好環境重要,好老師更重要。據介紹,為(wei) 提高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新民小學校多措並舉(ju) ,鼓勵骨幹教師“傳(chuan) 幫帶”,並在職稱評定、評先評優(you) 方麵向優(you) 秀科學教師傾(qing) 斜。

  資源有限,就設法引入新資源。新民小學校在農(nong) 村,周邊的葡萄、西瓜、火龍果種植園等就都成了特色科學課堂。“學校積極引導家庭、社區、科研單位力量加入,充分利用鄉(xiang) 土資源,精心設計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課後服務活動。”陳俊權介紹,現在學校有了科學考察隊和科技興(xing) 趣小組,學生們(men) 的科學教育實踐越來越豐(feng) 富。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 吳丹

  (曾譯萱參與(yu) 采寫(xie) )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