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拍”條件下,“懷疑被偷拍”如何化解
老鷹
網傳(chuan) “母親(qin) 懷疑兒(er) 子被偷拍將女孩頭部打破”一事引發關(guan) 注。據報道,近日甘某(女,21歲)在重慶軌道交通6號線西南大學開往北碚區間列車上拍攝車廂號發給朋友,同車廂乘客熊某(女,49歲)認為(wei) 甘某在拍攝其同行23歲兒(er) 子。雙方發生爭(zheng) 執,熊某持隨身攜帶水杯敲打甘某,致甘頭部流血。目前警方已立案,正進一步調查處理中。
這種懷疑被偷拍的現象並非首次出現。此前,在“大叔被疑偷拍自證清白後仍被曝光”“一男子被兩(liang) 女子指稱鞋麵裝攝像頭偷拍”等事件中,當事人均認為(wei) 自己被偷拍,但真相並非如此。在上述重慶事件中,熊某不但懷疑甘某偷拍自己的兒(er) 子,而且還以暴力手段打傷(shang) 甘某,顯然性質更嚴(yan) 重。
如今,幾乎人人擁有智能手機,在公共場合使用智能手機很普遍,由於(yu) 偷拍事件頻發,某些人就患上了被偷拍“多疑症”,將他人正常使用手機或者將他人拍攝公共設施,懷疑是自己或自己的親(qin) 人被偷拍,繼而與(yu) 對方發生口角引發矛盾。假如不能有效預防這種情況,相關(guan) 衝(chong) 突事件將上演不休。
在一些網絡引導性文章中,就合理化解被偷拍矛盾給出答案:在公共場合無法確認自己被偷拍時,可向對方表達疑慮並積極溝通,雙方協商後可查看對方手機是否偷拍。邊界是,當事人有權製止偷拍,但不能強行要求對方展示手機相冊(ce) ,也不能奪過對方的手機刪除照片。這一指導有現實意義(yi) 。
但某些現實衝(chong) 突,並未按照指導的“劇本”在上演,比如上述事件中,並沒有看到任何積極友好的溝通,而是讓矛盾不斷升級。這提醒我們(men) 還需探索更多方式避免懷疑被偷拍,以及發生爭(zheng) 執後如何避免衝(chong) 突升級。這既需要公共場所進行相關(guan) 探索以規範秩序,也需要有關(guan) 部門拿出指導意見。
首先,身處公共場所的個(ge) 人,無論是使用手機的人還是懷疑自己被偷拍的人,都應該回歸理性。特別是後者,一旦懷疑被偷拍,不是怒氣上湧去指責對方,而是首先要重新回顧細節或再觀察,掌握一定證據後再與(yu) 對方溝通,而且溝通態度一定要友善,否則對方會(hui) 拒絕配合查證。
作為(wei) 手機使用者,被人懷疑搞偷拍,不免感到委屈甚至憤怒,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憤怒解決(jue) 不了問題,而是應該力證自己沒有偷拍對方,包括說明自己拍攝對象是什麽(me) ,或者什麽(me) 都沒有拍;如果對方不相信,可打開手機相冊(ce) 以證清白,即手機使用者也要換位思考,因為(wei) 誰都不想被偷拍。
其次,地鐵等公共場所既要做好禁止偷拍他人隱私的必要提醒,也要對工作人員加強相關(guan) 培訓指導,防止出現有人懷疑被偷拍引發矛盾衝(chong) 突,因為(wei) 這不利於(yu) 維護公共場所秩序。公共場所有必要出台相關(guan) 措施預防、化解懷疑被偷拍等矛盾衝(chong) 突,力爭(zheng) 去創造一種沒有矛盾衝(chong) 突的文明場所。
進而言之,公檢法等部門有必要針對公共場所偷拍行為(wei) 、懷疑被偷拍等問題出台專(zhuan) 門指導文件,既依法指導公眾(zhong) 預防被偷拍、被懷疑偷拍等問題,也指導基層公檢法部門規範執法司法,發揮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作用,將懷疑被偷拍所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來源:北京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