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產業紮根戈壁灘
核心閱讀
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一年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持續發力,積極探索清潔能源發展新模式。按照可持續發展要求,當地進一步促進生態農(nong) 牧業(ye) 強鏈、補鏈、延鏈,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持續優(you) 化,發展動能不斷增強。
鱗次櫛比的發電板一直延伸到遠方,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灘光伏發電園區,昔日戈壁荒灘成為(wei) 光伏“藍海”。2022年,園區累計生產(chan) “綠電”212.6億(yi) 千瓦時,以光伏為(wei) 主的新能源裝機總量目前已達1478萬(wan) 千瓦。
依托清潔能源,增添綠色動能,這是海南州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一個(ge) 側(ce) 麵。2022年,海南州獲批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一年來,示範區發展狀況如何,獲得了哪些有益的經驗?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初步形成“水、風、光、儲(chu) 、熱”清潔能源發展新模式
海南州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光照資源豐(feng) 富。然而,光伏本身是不穩定電源,間歇性、波動性明顯,輸電質量難以保障。幸好,有另外的“源頭活水”,與(yu) 塔拉灘園區這片占地麵積逾600平方公裏的光伏“藍海”互相配合。
黃河奔騰東(dong) 去,流經海南州時,一頭紮進深山峽穀,於(yu) 是有了著名的龍羊峽水電站。“通過‘水光互補’技術,光伏發電一旦減少,水電機組能在極短時間內(nei) 提高發電功率,握好‘接力棒’,將光伏電調整為(wei) 均衡、優(you) 質、安全的穩定電源送入電網。”國家電投黃河公司龍羊峽發電分公司總經理黃青剛介紹。
與(yu) “水光互補”不同,園區內(nei) 的光熱電站靠的是“以熱補光”。3萬(wan) 麵“定日鏡”簇擁著210米高的集熱塔,把塔頂照耀得璀璨奪目。“塔內(nei) 有熔鹽,能升溫至幾百攝氏度,夜晚光伏‘打盹’時,它再出來‘上夜班’發電。”海南州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園區管委會(hui) 經濟發展部部長劉廣告訴記者,“這座電站工作一晝夜,就能滿足10萬(wan) 戶居民24小時的用電需求。”
行走於(yu) 園區,這樣的案例還有不少:發電側(ce) 調相機群建成投運,能有效調整新能源設施輸出功率,年均可增發電量70.2萬(wan) 千瓦時;百兆瓦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投入使用,148種光伏主流技術及產(chan) 品在此同台競技……截至目前,海南州清潔能源並網裝機容量2094萬(wan) 千瓦,占全省的51.39%,已初步形成“水、風、光、儲(chu) 、熱”全麵推進的清潔能源發展新模式。
“綠電”產(chan) 得好,更要用得好。100%清潔能源大數據產(chan) 業(ye) 園投入運營,成為(wei) 全省“東(dong) 數西算”國家布局兩(liang) 大核心集群之一;生產(chan) 多晶矽、單晶矽、電池組件等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材料、設備的企業(ye) 相繼落戶,紛紛用上綠色能源……
不僅(jin) 如此,當地的“綠電”還輸到了省外。2020年,全國首條100%清潔能源特高壓輸電線路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正式投運。“依托遠距離、大容量特高壓輸電技術,青海的‘綠電’能迅速到達1500多公裏之外的河南。”直流工程青南換流站站長李斌善說,“工程投運以來,已累計輸送電量超300億(yi) 千瓦時。”
促進生態農(nong) 牧業(ye) 強鏈、補鏈、延鏈
午後陽光正好,工人們(men) 手持水管,給光伏板洗塵。水珠滴滴答答落下,滋潤著光伏板下的土地。塔拉灘園區建成後,得益於(yu) 光伏板的遮擋,風速降低了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了30%。昔日“一年一場風,從(cong) 春刮到冬”的戈壁荒灘,竟慢慢變成了繁茂草原。近5年,園區植被蓋度已達到80%。
“藍綠”交織,令人欣喜,但擔憂隨之而來。“草越長越高,影響光伏板采光,到了秋冬季,如果不及時清除,萬(wan) 一引發火災,造成的損失就大了。但如果安排人割草,又增加了運營成本。”國家電投黃河公司海南分公司安全總監邱晨說。
後來,有人想出了點子:讓羊來吃草。放牧不僅(jin) 能減少飼料成本,羊育肥出欄後還能添一份收入。對園區來說,過多的草被除了,還無需額外支付人工費用,一舉(ju) 多得。
2021年,600隻羊便“上崗”了。為(wei) 了讓羊吃草更方便,工作人員將光伏組件的離地間隙由原來的0.5米抬升到1.2米,還拓寬了板與(yu) 板的間距。“羊糞能肥地,草越長越多,羊越吃越肥,我們(men) 叫它‘光伏羊’。”牧民葉多喜滋滋地說,“生態越來越好,野雞、野兔、狐狸都來了,我還見過好幾次!”
如今,海南州已在園區內(nei) 建成10個(ge) 光伏生態牧場,可養(yang) 殖近8萬(wan) 隻羊,年均增收6000餘(yu) 萬(wan) 元,形成了“光伏產(chan) 業(ye) +生態保護+生態農(nong) 牧業(ye) ”的融合發展新模式,有效提升了畜牧業(ye) 效益,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每隻“光伏羊”的耳朵上,都懸掛著2厘米見方的黃色耳標。“那是羊的‘身份證’,每隻都有獨一無二的編號。”葉多告訴記者,“消費者一掃碼,就能查到月齡、養(yang) 殖戶、疫苗注冊(ce) 等信息,買(mai) 得更放心。”
和葉多一樣,在貴南縣的老紮西有機農(nong) 牧科技有限公司養(yang) 殖基地,負責人王世斌望著眼前的1800頭犛牛,也是一臉喜氣。王世斌介紹,通過流轉草場,10位牧民變股民,預計年分紅總計達75萬(wan) 元。“大力發展規模化經營,推行種草舍飼模式,不僅(jin) 能提高養(yang) 殖效率,還能緩解草原生態壓力。”王世斌說。
近年來,海南州聚焦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輸出地建設,搭建智慧生態畜牧業(ye) 大數據管理平台,支持開展特色農(nong) 畜產(chan) 品溯源、有機認證、綠色加工等技術集成示範,促進生態農(nong) 牧業(ye) 強鏈、補鏈、延鏈。截至目前,全州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轉化率達63%,農(nong) 林牧漁業(ye) 總產(chan) 值已超70億(yi) 元,綠色有機農(nong) 畜產(chan) 品價(jia) 值轉化模式初步形成。
依托自然和人文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業(ye)
共和縣龍羊峽鎮黃河邊,中國·青海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龍羊峽站比賽近日舉(ju) 行。在比賽現場,200餘(yu) 位運動員一躍入水,激起陣陣浪花,岸邊的遊客和本地村民使勁加油助威。龍羊新村村民楊孟飛身穿紅馬甲,站在人群中維持秩序,這已經是他作為(wei) 誌願者參加的第三次挑戰賽了。
幾年前,楊孟飛還是一個(ge) 靠捕魚為(wei) 生的漁民。2018年,隨著龍羊新村被評為(wei) 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他拿出積蓄,重新設計裝修了自家的二層小樓,辦起了民宿。走進房間,隻見窗外的黃河水清如玉,霧氣氤氳。“我家的民宿全是‘河景房’,一有比賽,房間就供不應求,再加上咱做飯的手藝好,算是小有名氣啦。”楊孟飛說。
如今,高原大地處處生機無限。在貴南縣,高原沙漠機車越野挑戰賽如火如荼進行,伴著機車轟鳴,車輪揚起黃沙,引得遊客歡呼不斷;在貴德縣,青碧如玉的黃河邊,拍照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在同德縣宗日遺址,遊客步履輕緩,屏氣凝思,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
海南州依托自然和人文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業(ye) ,吸引大批農(nong) 牧民從(cong) 事旅遊服務業(ye) ,在減輕對草原土地依賴的同時,促進了增收致富。2022年,全州接待遊客599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22億(yi) 元。
在楊孟飛的民宿,記者注意到懸掛在房頂的電暖器。“這裏海拔高,即使是夏天,遇上陰雨天氣,外地遊客也難免覺得冷,就可以打開它暖暖房間。”楊孟飛邊說邊領著記者來到院子裏,指向房頂的光伏板。“發電自用,餘(yu) 電上網,太陽出來就賺錢,一年有3000多元收益。”他感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今我們(men) 吃上了生態飯,更要好好守護環境!”
“未來,海南州將繼續堅持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wei) 主線,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加快構建體(ti) 現海南州特色、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化經濟體(ti) 係,走出適合海南州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青海省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海南州委書(shu) 記呂剛說。
本報記者 何 勇 劉雨瑞(來源:人民日報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