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工業遺產如珠鏈 串起廣州威水史

發布時間:2023-07-26 16:26:00來源: 廣州日報

  讓城市留住記憶 讓人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

  廣州,是一座有著兩(liang) 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遠的故事,一磚一瓦都有雋永的記憶。《粵韻周刊》,與(yu) 您一起領略這座城市厚重的記憶,領略兩(liang) 千多年包容開放的精神傳(chuan) 統,領略綿延不絕的文脈書(shu) 香;與(yu) 您一起在曆史的光照下,讀懂今天,讀懂廣州,由此堅定文化自信。

  出品/江永忠、許芳 策劃/關(guan) 雅文、馮(feng) 鏡明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陳憂子、實習(xi) 生歐暢(除署名外)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ti) 記者劉幸

  珠江兩(liang) 岸一顆顆工業(ye) “遺珠”,串起廣州“因商而工、因工而興(xing) ”的悠久曆史:秦漢以降,廣州已有發達的手工業(ye) ,造船、鑄冶、醫藥等各領風騷;工業(ye) 革命以後,一代代廣州人奮發圖強,珠江畔建設華南最早的商辦電廠,推出五羊牌啤酒、汽水、電池等,廣州成為(wei) 民族工業(ye) 發源地之一,城市向西、向南擴展;1949年後,廣州輕重工業(ye) 攜手發展,珠江水、廣東(dong) 糧、嶺南衣、粵家電等廣貨譽滿全國。城市空間格局隨著工業(ye) 發展不斷沿江向東(dong) 、往南延伸。廣州如今堅持“產(chan) 業(ye) 第一、製造業(ye) 立市”,采取“四化”賦能企業(ye) 轉型升級,汽車產(chan) 量連續四年居全國之首,工業(ye) 遺產(chan) 蝶變為(wei) 宜居宜業(ye) 宜遊的嶄新空間,見證著廣州高質量發展。

  源頭·古代手工業(ye)

  代表性工業(ye) 遺產(chan) :蓮花山采石場、陳李濟中藥文化園

  秦漢先民在蓮花山“開山劈石”

  修築巍峨王宮與(yu) 王陵

  去年12月,廣州市第一批工業(ye) 遺產(chan) 名錄出爐,包括蓮花山古采石場在內(nei) 的16處工業(ye) 遺產(chan) 喚醒了很多街坊的共同回憶,紛紛前往打卡。今年5月18日~7月14日,第二批廣州市工業(ye) 遺產(chan) 認定申報工作正式開始征集線索,同樣引人期待。

  近日,記者來到第一批工業(ye) 遺產(chan) 名錄中的蓮花山古采石場,但見遊人如織,珠江沿岸石林與(yu) 岩洞逶迤數裏,丹霞地貌讓人驚豔。15座大型礦坑形成“人工無意奪天工”的石景奇觀,令人嘖嘖稱奇。其中,尤以蓮花石、燕子岩、燕崖洞天、劍門、八仙岩、白象岩等為(wei) 勝:石柱直指雲(yun) 天,石筍出類拔萃,石屏風巋然而出,山勢險峻,層次跌宕,上有累累釺痕,不禁令人追憶起悠悠的古代歲月。

  據《廣州市誌》記載,廣州古代手工業(ye) 早在先秦時就已嶄露頭角。古往今來,船舶修造業(ye) 、鑄冶和五金製品業(ye) 、陶瓷製造業(ye) 、紡織業(ye) 、食品加工業(ye) 、中成藥業(ye) 、工藝美術業(ye) 等成行成市,市井間留下眾(zhong) 多能工巧匠的故事,代代流傳(chuan) 。

  秦漢時期,廣州已有較為(wei) 發達的造船業(ye) 。據《山海經》載:番禺(廣州古稱)始為(wei) 舟。1983年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銅提筒上,刻畫出四艘戰船的紋樣,每艘船上有6個(ge) 艙室……還有專(zhuan) 職把櫓的人,但沒有槳手,可見是以船尾擺櫓作為(wei) 動力的。這為(wei) 運石進城提供了便利。

  原來,秦末漢初,趙佗建立南越國後,就開始派人尋找建築材料。古人在蓮花山發現了連綿上千米的紅色砂岩,質地堅硬,色澤鮮豔,是建造宮殿的最佳石材。古人在蓮花山上“開山劈石”的勞作就此拉開序幕。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官方再次勒碑禁挖,這裏的采石聲才沉寂了下來。

  據悉,修建南越王墓時,古人將露天開采法與(yu) 地下礦房式開采法相結合,開挖蓮花山石,這在當時是較為(wei) 先進的技藝。他們(men) 鐵錘、鐵釺、鐵鑿並用,還用上了繩索木架,在南北長1500米、寬50~200米的範圍內(nei) 采石,挖掘深度達13米,平均高度約25米,最高處達40米,取石料約300萬(wan) 立方米。接著,他們(men) 將石材搬上船,從(cong) 水路運進城,營造宮殿及王陵。

  西漢南越王墓被發現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照宇開展碳14同位素檢測,考證得出結論:南越王墓建築石料主要來自蓮花山古采石場,證明了廣州船舶修造業(ye) 、鑄冶和五金製品業(ye) 的悠久曆史。

  宋代廣州瓷器行銷海外

  清代廣州出現首家“跨國企業(ye) ”

  唐代,廣州成為(wei) 東(dong) 方第一大港,以其為(wei) 起點的萬(wan) 裏“通海夷道”得以開辟,絲(si) 綢、瓷器、茶葉、銅鐵器成為(wei) 對外貿易的四大商品。隨著對外貿易日趨發達,瓷窯也在廣州應運而生。2018年,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專(zhuan) 家在番禺區新造鎮發掘出曾邊窯。這是廣州迄今發現的最早瓷窯遺址,也是目前考古學家發現的唯一一座唐代窯址。

  宋代,廣州造船業(ye) 進一步發展,瓷器遠銷海外。考古學家發現,宋代沉船“南海一號”裝載有八萬(wan) 餘(yu) 件瓷器、生活用具等,保存完好。2022年7月2日,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明確得出結論,其中部分陶瓷器產(chan) 自當時廣州南海縣內(nei) 的奇石窯和文頭嶺窯。

  明清時期,廣州對外貿易更為(wei) 繁榮,紡織業(ye) 、製糖業(ye) 、工藝美術業(ye) 迎來大發展,香雲(yun) 紗、廣糖、廣州牙雕、廣州木雕、廣州玉雕、廣彩、廣繡等脫穎而出,成為(wei) 嶺南瑰寶。

  廣州還是最早出現資本主義(yi) 萌芽的城市之一。公元1600年(明代),我國中藥行業(ye) 曆史最悠久的老字號、 “全球最長壽藥廠”——陳李濟在廣州誕生,創辦人“李升佐與(yu) 陳體(ti) 全的仁義(yi) 故事”成為(wei) 佳話。令人驚訝的是,陳李濟創業(ye) 之初就有了現代企業(ye) 股份製管理的雛形。兩(liang) 人的合夥(huo) 文書(shu) 規定,陳李兩(liang) 族采取資本合作、按股分利的模式經營。為(wei) 避免“一家獨大”,陳李濟規定兩(liang) 姓子女不得通婚,兩(liang) 族輪流選擇族中德才兼備之人擔任司理(相當於(yu) 現代企業(ye) 的廠長)一職。

  康熙年間,陳李濟首創蠟殼藥丸包裝工藝,大大延長了大蜜丸的保質期。道光六年(1826年),陳李濟開始在廣州十三行開設批發所,輸出產(chan) 品,同時采購洋藥原料。後來,陳李濟又在國內(nei) 滬港澳以及海外新加坡等地設店,形成跨省乃至跨國的經營網,成為(wei) 廣州最早的“跨國企業(ye) ”。

  發展·晚清工業(ye)

  代表性工業(ye) 遺產(chan) :柯拜船塢舊址、亞(ya) 細亞(ya) 龍嘜倉(cang) 舊址、五仙門發電廠舊址

  船塢貨倉(cang) 發電廠“登陸”羊城

  清末廣州工人數量占全國七分之一

  工業(ye) 革命後,珠江兩(liang) 岸先後開辦船舶修造廠、廣州機器局、廣東(dong) 錢局、繼昌隆繅絲(si) 廠、泰安大藥房、關(guan) 東(dong) 雅印刷局、華興(xing) 織造總公司等,誕生了大量產(chan) 業(ye) 工人,廣州成為(wei) 中國近現代製造業(ye) 一個(ge) 重要發源地,拉開了城市“因商而工、因工而興(xing) ”的序幕。據《廣州百年大事記》記述,1894年,廣州就有1.03萬(wan) 產(chan) 業(ye) 工人,約占全國工人總量的14%,廣州工業(ye) 在全國的地位可見一斑。

  珠江上曆來百舸爭(zheng) 流,中外貿易風生水起。1845年,第一艘來穗的大型鐵殼蒸汽機船——“瑪麗(li) ·伍德夫人”號扺達黃埔港。隨船抵達的英國人約翰·柯拜在這裏發現了商機。當時廣州沒有船塢有能耐修理鐵殼蒸汽機船,柯拜在長洲島租了幾個(ge) 泥船塢,改造成石船塢,人稱“柯拜船塢”。這是內(nei) 地近代第一座石船塢,標誌著近代船舶修造業(ye) 的發端。

  柯拜船塢的修船和造船業(ye) 務蒸蒸日上。柯拜之子“子承父業(ye) ”,成立了“柯拜船塢公司”,於(yu) 1861年將柯拜船塢擴建成內(nei) 地最大的石船塢,可供5000噸級的輪船入內(nei) 修理。後來,小柯拜又與(yu) 人在附近合資興(xing) 建錄順船塢。如今,柯拜船塢安於(yu) 黃埔造船廠內(nei) 一隅,訴說著廣州修造船業(ye) 的百年故事。

  百餘(yu) 年前,珠江上貨如輪轉,商人們(men) 很快意識到配套倉(cang) 儲(chu) 的重要。芳村一帶本是花鄉(xiang) ,近代工業(ye) 在廣州興(xing) 起後,這一帶日漸喧嘩。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英國亞(ya) 細亞(ya) 火油公司在白鶴洞建設亞(ya) 細亞(ya) 龍嘜倉(cang) ,占地逾1萬(wan) 平方米。這是廣州最早建成的儲(chu) 存工業(ye) 油料的倉(cang) 庫。如今,亞(ya) 細亞(ya) 火油公司的歐式辦公樓與(yu) 碼頭舊址就“隱身”於(yu) 尋常巷陌間。

  除了亞(ya) 細亞(ya) 龍嘜倉(cang) 舊址,記者在珠江兩(liang) 岸還見到日清倉(cang) 、美孚倉(cang) 、德士古油庫、渣甸倉(cang) 、亞(ya) 細亞(ya) 花地倉(cang) 的舊址,以及江對岸的太古倉(cang) 舊址。它們(men) 是在同一時期建造的,見證了廣州成為(wei) 華南地區最大物流中心的曆史。

  蒸汽機來了,緊接著,電燈也來了。1888年,兩(liang) 廣總督張之洞托人在國外購買(mai) 了一台發電機。當年7月18日,他在總督衙門(今越華路118號廣東(dong) 省民政廳址)旁建起一座小型電燈廠。幾天後,總督衙門裏第一次亮起了電燈。廣州成了繼北京之後國內(nei) 第二個(ge) 用上電燈的城市。

  但電燈在廣州命運多舛。1890年,旅美華僑(qiao) 黃秉常創辦廣州電燈公司,後來經營出了問題,1899年就關(guan) 閉了。1901年,英商旗昌洋行在長堤五仙門一帶開辦了粵垣電燈公司,發電容量546千瓦時,民間俗稱“五仙門電廠”,廣東(dong) 第一條13.2千伏送電線路以此為(wei) 起點。1909年,廣東(dong) 官方與(yu) 以華僑(qiao) 為(wei) 主的商人合股組建廣州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贖回粵垣電燈公司自辦,華南地區最早的商辦電廠由此定型。

  電力給城市帶來了巨大改變。1907年,廣州首個(ge) 自來水廠開業(ye) ,電動水泵把水源源不斷地泵入西關(guan) 水塔,圍觀者眾(zhong) 。1914年,華僑(qiao) 馬應彪在長堤開辦先施公司,率先用上升降機,天台則設有影畫院(電影院)、大戲院等,還有雜技、曲藝表演,一時又成奇觀。當時市民花幾個(ge) 零錢就可在此盡情玩樂(le) 。夏天的夜晚,天台燈光燦爛,涼風從(cong) 江上吹來,真是消暑勝地。

  1929年8月,廣州有電力用戶4.97萬(wan) 戶,超過10千瓦時的用戶有2萬(wan) 多戶。20世紀30年代,電力自動開合的海珠橋完工,愛群大廈落成。影畫院、大戲院、遊樂(le) 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入夜後,廣州萬(wan) 家燈火,長堤、下九路、永漢路、惠愛路上,霓虹燈閃爍,十分繁華。1933年,五仙門電廠電力增加至2.4萬(wan) 千瓦時,相當於(yu) 當今3500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量。

  20世紀30年代,五仙門電廠每小時需煤炭30噸。煤船每天停靠在廠碼頭,數十名“咕哩”(舊時對搬運工的俗稱)穿著牛頭褲(唐裝褲),赤膊,肩搭一塊方布,抬著大孖籮(舊時用竹子編的籮,能站著兩(liang) 名小孩的均稱大孖籮)跑出廠門,盛滿煤炭,踏上近10米長的橋板,橫過馬路進入廠區。“咕哩”們(men) 操著八字腳,整齊劃一,邊走邊唱:“嘻囉嗬!嘻囉嗬!向前睇呀(向前看)!企穩腳啊……頂硬上啦。”

  如今,從(cong) 珠江南岸仍可望見五仙門電廠舊址,南麵沿江是騎樓,西麵山牆上保存著廣東(dong) 省會(hui) 電力機廠成立時具有紀念意義(yi) 的“1920”年代標誌,將路人的思緒帶回那燈火闌珊的歲月。

  求變·民國實業(ye)

  代表性工業(ye) 遺產(chan) :廣州電池廠舊址、協同和機器廠舊址、廣州柴油機廠、廣州電力展示館、廣東(dong) 飲料廠舊址

  先驅“實業(ye) 救國”熱情高漲

  西村“河南”崛起兩(liang) 大工業(ye) 區

  辛亥革命後,國人實業(ye) 救國的熱情高漲。1929年,陳濟棠主政廣東(dong) 時,正值西方爆發經濟危機,各國爭(zheng) 相降價(jia) 出售機器。他令人規劃建設西村工業(ye) 區、河南工業(ye) 區等,趁機購買(mai) 建廠設備,帶動城市往西、往南發展。

  如此規劃是基於(yu) 這樣的考量:20世紀初,西關(guan) 一帶已是繁華商業(ye) 區和住宅區。西村地理上離西關(guan) 不遠,緊靠北江支流、粵漢鐵路;又處在廣州城的下風口,適合發展工業(ye) 。海珠橋落成後,“河南”與(yu) 彼時的CBD沿江路僅(jin) 一橋之隔,且被珠江前後航道包圍,加上區內(nei) 公路縱橫,交通便利。

  很快,工業(ye) 區裏出現了西村士敏土廠、西村化學工業(ye) 廠、廣東(dong) 省營紙質廠、省營廣東(dong) 紡織廠、西村發電廠等一大批企業(ye) 。廣州出產(chan) 的鐵釘、電池、膠鞋、罐頭、電機織布等遠銷華南、華北、西南,出口菲律賓、泰國等,影響力越來越大。

  1911年,本地年輕人陳沛霖、陳拔廷等在芳村合股開辦協同和機器廠,廠名取“協力同心,和衷共濟”之意。1913年,兩(liang) 人發現,亞(ya) 細亞(ya) 火油公司的油輪用上了更為(wei) 先進輕便的柴油機,遂動了製造先進柴油機的念頭,並拉上了中國船員鄧心泉。一連三個(ge) 晚上,陳拔廷帶上三個(ge) 工人上船,拆開機器,量度尺寸,描繪圖樣,眼看心記,回廠反複試製。花了一年多時間,幾經摸索修改,1915年,他們(men) 成功製造出第一台國產(chan) 柴油機,安裝在一艘名叫“海馬”的客輪上,航行在廣州、梧州、南寧之間。此後,協同和在華南航運業(ye) 內(nei) 大展拳腳,成了華南地區最早、最大的柴油機機器廠,扛起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e) 的大旗。

  1966年,協同和機器廠改名為(wei) 廣州柴油機廠,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進入21世紀,廣柴自主製造出G32係列船用柴油機產(chan) 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中國機械工業(ye) 科學技術獎和廣州市科學技術獎。

  1928年1月,華僑(qiao) 潘壯修、潘永剛創建了廣州電池廠的前身——興(xing) 華電池廠,廠址設在今廣州市德星路小圃園發福巷5號的一間平房內(nei) 。他們(men) 雇了十來個(ge) 工人,以手工操作為(wei) 主,生產(chan) 大號電池,日產(chan) 量數十打,在本地銷售。當時我國民族工業(ye) 落後,產(chan) 品質量不穩定。興(xing) 華電池廠規模小,但眾(zhong) 人的誌氣可不小。他們(men) 不斷提高質量,生產(chan) 的五羊牌電池容量與(yu) 進口的相差不大,但價(jia) 格便宜,供不應求。短短幾年內(nei) ,興(xing) 華電池廠生產(chan) 的電池占據了廣東(dong) 、廣西大部分市場。

  1953年,興(xing) 華電池廠搬遷到今工業(ye) 大道北132號。後來,在興(xing) 華電池廠的基礎上,廣州電池廠正式成立,並迎來新發展:它是全國電池行業(ye) 第一家擁有自營進出口業(ye) 務的企業(ye) 、全國電池行業(ye) 第一家境外中資工業(ye) 實業(ye) 性企業(ye) ,555電池、虎頭牌電池等產(chan) 品享譽國內(nei) 外……

  20世紀30年代,廣州經濟較為(wei) 繁榮,冰鎮的西式冷飲在市麵上頗受歡迎。經過市場調研,政府出資建設飲料廠。1934年,廣東(dong) 飲料廠在西村工業(ye) 區建成開業(ye) ,生產(chan) 設備從(cong) 捷克進口——在當時可謂全國最先進,生產(chan) 的啤酒和汽水同樣是“五羊牌”。

  1949年之後,廣東(dong) 飲料廠增加了白酒、果酒(荔枝酒、菠蘿酒、廣柑酒等)的生產(chan) ,汽水品種也大為(wei) 豐(feng) 富,有橙汁汽水、沙示、白檸、鹽汽水等。另外,飲料廠生產(chan) 紅星啤、鬆濤啤、百樂(le) 啤等暢銷一時。20世紀90年代,廣州啤酒廠與(yu) 香港合資組建廣州生力啤酒有限公司,生產(chan) 的生力啤、雙喜啤、廣氏菠蘿啤和廣氏鮮啤成了明星產(chan) 品,給一代代廣州人留下了“冰爽”的記憶。

  輝煌·新中國成立後

  代表性工業(ye) 遺產(chan) :廣州紡織機械廠舊址、廣州鋼鐵廠舊址、廣州市第二棉紡廠舊址、廣東(dong) 省國營紫坭糖廠舊址、增城糖紙廠舊址、珠江啤酒廠舊址

  紫坭糖廠留下甜蜜記憶

  廣鋼前輩住竹棚 一心一意建鋼廠

  “一五”時期,根據全國的總任務,廣州提出了從(cong) 消費城市轉變為(wei) 生產(chan) 城市、從(cong) 商業(ye) 城市轉變為(wei) 工業(ye) 城市的目標。從(cong) 20世紀50年代開始,廣州在今工業(ye) 大道、員村-赤崗工業(ye) 區、白鶴洞-南石頭工業(ye) 區、黃埔工業(ye) 區等地布局工業(ye) 。廣州成了華南工業(ye) 基地,誕生了廣州紡織機械廠、廣州電池廠、廣州鋼鐵廠、廣州市第二棉紡廠、珠江啤酒廠等,城市格局亦不斷沿珠江往南、往東(dong) 拓展。

  1953年,紫坭糖廠在今番禺區建成,這是內(nei) 地第一家自主設計研發的、也是廣東(dong) 規模最大的蔗糖廠,鼎盛時員工多達4000人。當時廣東(dong) 每四根甘蔗,就有一根在這裏榨汁製糖。

  位於(yu) 白鶴洞的廣州鋼鐵廠則是廣州發展重工業(ye) 的代表。“廣州好,鋼廠爍紅霞……”從(cong) 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初,鋼鐵廠時時可見鋼花飛濺、鐵水奔流的場景。白鶴洞是廣州的“鋼鐵之城”:國內(nei) 冶金行業(ye) 第一家中外合資公司、國內(nei) 地方鋼鐵骨幹企業(ye) 第一家上市公司、國內(nei) 第一座40噸超高功率電爐、國內(nei) 第一條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chan) 線……一個(ge) 個(ge) “第一”誕生於(yu) 此,亦是廣州艱苦奮鬥、敢為(wei) 人先的曆史見證。

  廣鋼於(yu) 1957年開始籌建,是“第一個(ge) 五年計劃”中廣州市重點建設重工業(ye) 的需要。廣州鋼鐵廠籌建處首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星回憶,建廠之初,來自北京、遼寧、湖北等地的創業(ye) 先鋒雲(yun) 集白鶴洞,條件異常艱苦,連辦公室都是用竹子、蘆席簡易搭建的。

  “當時白鶴洞和市區因珠江分隔,沒有直通公交車,剛開始時也沒有職工宿舍,我住在黃花崗,每天先從(cong) 黃花崗坐公交車到沿江路南方大廈,再坐船過江,從(cong) 白鶴洞碼頭下船後還要走20分鍾路,才能到廠裏。” 陳星說,當時領導和工人一起住竹棚,一起在飯堂吃飯,沒有人開小灶,一心一意就是要建好鋼廠。

  1958年7月1日,廣鋼第一座高爐點火,隨後成功出鐵,結束了廣東(dong) “手無寸鐵”的日子。

  1975年11月,廣鋼動土興(xing) 建石灰車間。“老廣鋼人”梁卓球在一線幹了35年,他回憶說,石灰車間剛投產(chan) 時隻能進行簡易生產(chan) ,還沒機械化,靠人工用手推車推石料。一到夏天,工友的汗水滴在石頭上吱吱響,瞬間就變成一股煙揮發掉了。梁卓球還說,當時的白鶴洞被人們(men) 戲稱為(wei) “廣州的西伯利亞(ya) ”,條件的確艱苦,但大家幹勁十足。

  棉紡廠紡織廠撐起“嶺南衣”

  “珠江啤酒”與(yu) 珠江水相映生輝

  位於(yu) 今海珠區客村一帶的廣州紡織機械廠和位於(yu) 今天河區員村一帶的廣州市第二棉紡廠則是廣州發展輕工業(ye) 的縮影。

  1956年,廣州紡織機械廠由廣州範圍內(nei) 經營生產(chan) 紡織、針織機械的私營機械廠合並而成。同年,廣州市第二棉紡廠動工興(xing) 建,並於(yu) 1960年建成投產(chan) 。這是國內(nei) 第一家專(zhuan) 紡高支紗的棉紡廠。

  從(cong) 20世紀80年代起,以“珠江水、廣東(dong) 糧、嶺南衣、粵家電”為(wei) 代表的廣貨譽滿全國。廣州市第二棉紡廠、廣州紡織機械廠成為(wei) 撐起“嶺南衣”的重要力量。當時,“嶺南衣”就是時尚的代名詞,許多外國商人在內(nei) 地隻認識兩(liang) 條街,其中一條就是廣州的高第街。當時,大量服裝批發商從(cong) 各地湧來高第街;在昌興(xing) 童裝店門口,甚至有人淩晨四五點就過來排隊。

  撐起“珠江水”的重要一員是珠江啤酒廠。1985年,珠江啤酒廠在琶洲建成投產(chan) ,並率先引入國際先進設備與(yu) 技術,在中國啤酒行業(ye) 享有“南有珠江”的美譽。

  改革開放後,廣州周邊及轄縣興(xing) 辦了多個(ge) 工業(ye) 開發區,工業(ye) 向城市周邊近郊區及轄縣擴散轉移。進入21世紀,廣州匯聚自主創新力量,推動“廣州製造”向“廣州智造”“廣州創造”發展。“十五”時期,廣州形成包括汽車、電子、石化、電力熱力、電器機械五大產(chan) 值超千億(yi) 元的產(chan) 業(ye) 集群。此後,廣州開辟出3大國家級經開區——東(dong) 邊的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南邊的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今天,廣州堅持“產(chan) 業(ye) 第一、製造業(ye) 立市”,已擁有41個(ge) 工業(ye) 大類中的35個(ge) ,形成完備的現代製造業(ye) 體(ti) 係。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IAB產(chan) 業(ye) 和新能源、新材料等NEM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全市工業(ye) 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ATM中國芯”2005年在廣州誕生;廣州核島主設備自主研製和批量製造能力全國領先;2022年廣州汽車產(chan) 量達313萬(wan) 輛,連續四年居全國之首,並已開啟“萬(wan) 億(yi) 智車之城”新裏程;全市21條重點產(chan) 業(ye) 鏈,涉及行業(ye) 小類超千個(ge) ,市場主體(ti) 超120萬(wan) 個(ge) 。

  伴隨珠江潮起潮湧,廣州從(cong)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人口不足250萬(wan) 人的城市發展成有1870多萬(wan) 常住人口的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經濟總量從(cong) 不足3億(yi) 元提高到近3萬(wan) 億(yi) 元……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蝶變·今日之廣州

  工業(ye) 遺產(chan) 承載城市文化

  為(wei) 當今“製造業(ye) 立市” 提供曆史基礎與(yu) 借鑒

  21世紀初,隨著城市化、工業(ye) 化的車輪飛馳,廣州也開始麵臨(lin) 不少問題,河湧變黑發臭,空氣汙染等引起各方關(guan) 注。從(cong) 2006年開始,廣州因時因勢而變,提出“南拓、北優(you) 、東(dong) 進、西聯、中調”戰略,實施“退二進三”,一批工廠外遷,珠江沿岸留下諸多工業(ye) 遺產(chan) ,揭開了蝶變的新篇章。

  去年,《廣州市工業(ye) 遺產(chan) 管理辦法》出台,這是全省首個(ge) 地市級工業(ye) 遺產(chan) 規範性文件,提出用建設工業(ye) 博物館、主題公園、產(chan) 業(ye) 園、特色街區(小鎮)、創新創業(ye) 基地等方法喚醒“沉睡”的工業(ye) 遺產(chan) 。

  部分工業(ye) 遺產(chan) 早已率先蝶變。1998年,陳李濟從(cong) 原址搬遷至海珠區廣州大道南1688號,建設了嶺南地區首家中藥博物館,收藏了“比黃金還要珍貴”的百年陳皮和大量典籍,呈現廣州獨具特色的中醫藥文化。

  部分工業(ye) 遺產(chan) 成為(wei) 嶄新的發展空間。2009年,廣州紡織機械廠活化為(wei) T.I.T創意園區,引入微信總部等知名高新企業(ye) 。2020年園區年產(chan) 值超210億(yi) 元,創造稅收18億(yi) 元、就業(ye) 崗位4000個(ge) ,是曆史文化保護利用和創新發展的優(you) 秀案例。“T.I.T模式”被推廣至廣州市第二棉紡廠舊址(T.I.T智慧園)、廣州電池廠舊址(T.I.T文創園),成為(wei) 一種老舊廠區更新和空間再生的範本。

  2009年,廣州柴油機廠搬遷到番禺,其舊廠區以租賃的形式進行再開發,“宏信922”創意園隨後而生。

  2013年,廣鋼關(guan) 停,轟隆隆的機器聲遠去,騰出的土地上高樓拔地而起,新社區滿足逾20萬(wan) 人居住。部分車間機器被完整保留了下來,建設廣鋼中央公園,首期已於(yu) 最近對外開放。

  紫坭糖廠1997年停產(chan) 後改造成紫泥堂文化創意園。老舊的廠房如今仍在。踏入園區一抬頭,便能看到高聳的煙囪,像是一名守衛者,默默守護著當年“糖業(ye) 帝國”的輝煌背影。

  增城糖紙廠2001年停產(chan) 後,改造成以電影產(chan) 業(ye) 為(wei) 核心的特色小鎮,包括電影、音樂(le) 、廣告、設計等文創產(chan) 業(ye) 進駐,獲得諸多國際大獎。

  2018年,五仙門發電廠舊址改造為(wei) 廣州華僑(qiao) 博物館,在這裏,你可以看到1887年中華會(hui) 館的布告、孫中山致華僑(qiao) 的親(qin) 筆信、飛虎隊係列展品等珍貴文物。不遠處,華安樓變身廣州電力展示館,充滿嶺南韻味的滿洲窗、酷炫的特效影院、仿真電纜隧道……街坊可以在這裏近距離感受廣州的電力曆史,感受城市的巨變。

  百年滄桑,彈指一揮間。亞(ya) 細亞(ya) 龍嘜倉(cang) 換了個(ge) 身份,成為(wei) 培訓中心、廣東(dong) 石油曆史文化展館。

  珠江啤酒廠在珠江畔留下了規模巨大、形象獨特的工業(ye) 建築,如今變身為(wei) 珠江-英博國際啤酒博物館,貨運碼頭改造成遊艇、觀光碼頭,成為(wei) 餐飲休閑娛樂(le) 地帶,吸引著眾(zhong) 多年輕人前去打卡。

  遺產(chan) 蝶變,創意園、博物館等融入城市,煥發新的活力。漫步於(yu) 珠江畔,一座座工業(ye) 遺產(chan) 如同一條條時光隧道,引領著人們(men) 回望廣州工業(ye) 的光榮與(yu) 夢想,尋找工業(ye) 化時代的記憶與(yu) 文化,憧憬廣州“製造業(ye) 立市”的藍圖,激勵人們(men) 不斷傳(chuan) 承與(yu) 創新。

  廣州市第一批工業(ye) 遺產(chan) 名錄

  2022年12月,廣州市第一批16處工業(ye) 遺產(chan) 名單出爐,喚醒了很多街坊的共同回憶,亦勾勒出廣州工業(ye) 的發展脈絡。

  近期,廣州第二批工業(ye) 遺產(chan) 完成征集申報,同樣引人關(guan) 注。

  蓮花山古采石場

  石場開采時間自秦末漢初一直延續至清代中期,西漢南越王墓石料即采自蓮花山。

  陳李濟中藥文化園

  陳李濟創建於(yu) 明朝萬(wan) 曆年間(公元1600年),是我國最古老的中成藥製造企業(ye) 之一,也是首批“中華老字號”企業(ye) 。

  五仙門發電廠舊址

  1901年,英商旗昌洋行在五仙門開辦粵垣電燈公司,俗稱“五仙門發電廠”。1909年,粵垣電燈公司被贖回自辦,組成廣州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廣州電力展示館

  華安樓是廣州電力工業(ye) 早期的生產(chan) 、營業(ye) 和辦公場所,於(yu) 2019年被活化改造成為(wei) 廣州電力展示館。

  廣州紡織機械廠舊址

  廣州紡織機械廠成立於(yu) 1952年,2007年停產(chan) 。2011年2月,由原來廠區改造而成的T.I.T創意園開門迎客。

  廣州電池廠舊址

  廣州電池廠的前身興(xing) 華電池廠始創於(yu) 1928年。1968年,興(xing) 華、遠光、新西南、永耀等企業(ye) 合並成廣州電池廠。2019年,廣州電池廠舊址改造建成T.I.T文創園。

  協同和機器廠舊址

  1911年,陳沛霖、陳拔廷等在芳村合股開辦協同和機器廠,廠名取“協力同心,和衷共濟”之意,1966年改名為(wei) 廣州柴油機廠。

  廣州柴油機廠

  廣州柴油機廠是華南地區最大的柴油機專(zhuan) 業(ye) 製造廠,留有裝配車間、鑄造工裝車間、鑄造車間、舊鑄工車間、新鑄工車間等工業(ye) 遺產(chan) 核心物項。

  廣東(dong) 飲料廠舊址

  廣東(dong) 飲料廠建成於(yu) 1934年,是華南地區第一家啤酒廠,生產(chan) 的生力啤、雙喜啤、廣氏菠蘿啤和廣氏鮮啤等給一代代廣州人留下了“冰爽”記憶。

  亞(ya) 細亞(ya) 龍嘜倉(cang) 舊址

  亞(ya) 細亞(ya) 龍嘜倉(cang) 是廣州最早由外資開辦的儲(chu) 存工業(ye) 油料的倉(cang) 庫,見證了廣州成為(wei) 華南最大物流中心的曆史。

  廣州鋼鐵廠舊址

  廣鋼是“第一個(ge) 五年計劃”中廣州市重點建設重工業(ye) 的項目,結束了廣東(dong) “手無寸鐵”的日子。

  廣州市第二棉紡廠舊址

  廣州市第二棉紡廠於(yu) 1960年建成投產(chan) ,是全國第一家專(zhuan) 紡高支紗的棉紡廠。

  柯拜船塢舊址及錄順船塢

  柯拜船塢建成於(yu) 1845年,標誌著近代船舶修造業(ye) 的發端。

  廣東(dong) 省國營紫坭糖廠舊址

  紫坭糖廠建成於(yu) 1953年,鼎盛時廣東(dong) 每四根甘蔗就有一根在這裏榨汁製糖。

  增城糖紙廠舊址

  增城糖紙廠2001年停產(chan) 後,舊址成為(wei) 以電影產(chan) 業(ye) 為(wei) 核心的特色小鎮。

  珠江啤酒廠舊址

  1985年,珠江啤酒廠正式建成投產(chan) 。如今,啤酒廠舊址變身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成為(wei) 城市地標。(廣州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