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容貌焦慮”須突破監管難題
治理“容貌焦慮”須突破監管難題【一種說法】
時本
日前,北京市相關(guan) 部門印發《北京市醫療美容服務合同(試行)》示範文本,再提醫美機構“不得製造容貌焦慮”。此前,2021年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提到要打擊製造“容貌焦慮”。《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也明確,重點打擊違背社會(hui) 良好風尚,製造“容貌焦慮”,將容貌不佳與(yu) “低能”“懶惰”“貧窮”等負麵評價(jia) 因素做不當關(guan) 聯,或者將容貌出眾(zhong) 與(yu) “高素質”“勤奮”“成功”等積極評價(jia) 因素做不當關(guan) 聯等情形。
人隻要一焦慮,行事就會(hui) 衝(chong) 動,選擇就可能出錯。對自身容貌感到焦慮的人,更容易掉進一些醫美機構精心設計的營銷陷阱當中,做不必要的醫美手術,冒不必要的風險。不少人因此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出現“整容不能反毀容”等不良現象。可以說,“容貌焦慮”是導致醫美亂(luan) 象的罪魁禍首,治理這一亂(luan) 象先向製造“容貌焦慮”的行為(wei) 開刀,可謂切中要害。
但要想將“不得製造容貌焦慮”變成現實,也存在很大的難度,首當其衝(chong) 的一點是,製造“容貌焦慮”的手段多樣,有時還十分掩蔽,監管難以抓到把柄。比如,製造“容貌焦慮”的相關(guan) 語言若寫(xie) 在合同文本當中,可以通過規範文本的方式來規避,倘若僅(jin) 存在於(yu) 醫美人員口頭的營銷話術當中,就會(hui) 因“口說無憑”導致取證困難。
互聯網具有一定的掩蔽性。一方麵,互聯網打破了線上線下的界限,使得帶有“容貌焦慮”的信息能夠突破時間、空間的阻隔,可以廣泛傳(chuan) 播;另一方麵,這也增加了執法監督的難度。倘若以線上“種草”等方式來製造“容貌焦慮”,或在直播間宣揚容顏的重要性、整容的必要性,如果僅(jin) 僅(jin) 針對線上行為(wei) 進行懲罰,就有可能錯失對真正主導這一切的線下醫美機構的懲罰。線上“種草”行為(wei) 與(yu) 線下醫美服務看似毫不相幹,實際上往往是由同一個(ge) 醫美機構有意進行的線上與(yu) 線下的業(ye) 務“切割”。如此一來,即使線上貼主、“網紅”、主播等受到相應懲罰,也極易得到醫美機構的暗自補償(chang) ,且這樣的處罰對醫美機構而言也如隔靴搔癢。
治理“容貌焦慮”,須突破監管難題。直接製造“容貌焦慮”的行為(wei) 還好打擊,但對線上等間接製造“容貌焦慮”行為(wei) ,也要追根溯源,找出背後“金主”和靠山,對源頭給予打擊。並且,監管與(yu) 打擊還應該向招工等更為(wei) 廣泛的領域延伸,對容貌歧視、身材歧視等現象也要強化治理,隻有當容貌出眾(zhong) 者不再總是成為(wei) 社會(hui) 的“寵兒(er) ”,容貌普通同樣也擁有許多人生出彩的機會(hui) ,才能從(cong) 根源上鏟除“容貌焦慮”產(chan) 生的土壤。
(北京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