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社科講解,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化”密碼
中新網大理7月27日電 (胡遠航 羅婕)打開“敦煌超感知影像”AR,即可沉浸式體(ti) 驗虛實融合的莫高窟世界;與(yu) 藝術文創融合,賀蘭(lan) 山岩畫精品“太陽神”變身為(wei) 各種產(chan) 品,受到遊客歡迎;通過不斷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引發越來越多人的共鳴……25日-26日,在雲(yun) 南大理舉(ju) 行的第二屆各省區市社科普及基地講解員大賽(下稱“大賽”)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選手們(men) ,通過精彩的講解,揭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活化”密碼。
科技賦能,讓中國文物“活”起來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也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在當今社會(hui) ,我們(men) 該如何實現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大賽聚焦這一主題,展現諸多實踐。
來自敦煌研究院的講解員韓文婷,分享厘米級3D地圖、高精度空間計算、AI 3D識別等創新技術讓敦煌“活”起來的故事。在這些技術的加持下,遊客無需進到洞窟,通過手機就能觀看洞窟壁畫的高清數字圖像及有關(guan) 介紹,並可體(ti) 驗虛實融合的莫高窟世界,實現和九色鹿、飛天等真實形象跨越時空的遇見。
“科技賦能,實現我們(men) 與(yu) 千年敦煌的對話,也為(wei) 如何保護文化遺產(chan) 提供了積極的參考。”韓文婷說。
同樣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曆史與(yu) 現實對話的,還有經典詩詞《沁園春·雪》。來自重慶紅岩革命曆史博物館的講解員趙露表示,如今遊客朗誦這首詞已成為(wei) 紅岩的一道亮麗(li) 風景,“這首詞的廣為(wei) 流傳(chuan) ,離不開現代科技的助力和加持。”
2018年,博物館內(nei) 的“紅岩記憶”數字體(ti) 驗廳采用全息影片再現了詞中的經典場景。“在三曲麵屏‘裸眼3D技術’營造的北國風光中,毛主席在紅岩村辦公桌前揮毫並起身朗誦的曆史畫麵重現,沉浸式的體(ti) 驗讓到場觀眾(zhong) 震撼不已。”
趙露表示,在文化與(yu) 科技的雙向奔赴和交融賦能中,觀眾(zhong) 們(men) 感悟紅岩精神,賡續紅色血脈,傳(chuan) 承紅色基因,再次證明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方法路徑,能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超越時空的恒久價(jia) 值。
跨界融合,讓中華文化“火”起來
一對雙圈環眼,長有長長的睫毛,頭頂還有放射性線條……這是賀蘭(lan) 山岩畫中的精品“太陽神”。通過創意設計,這一岩畫變身為(wei) 中性筆、塗鴉尺、鼠標墊、指尖陀螺等各種文創產(chan) 品,受到遊客歡迎。
寧夏銀川賀蘭(lan) 山文化旅遊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講解員李文婧,講述刻在石頭上的史書(shu) ——賀蘭(lan) 山岩畫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故事。她提到,跨界文創設計,是太陽神岩畫“出圈”的密碼。
和李文婧一樣,眾(zhong) 多選手還分享《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傳(chuan) 統文化“火”起來的密碼。有人提出,借助影視、音樂(le) 、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跨界演繹,“活化”經典;有人建議,跨圈層運作,打造融合文化IP。
在天津博物館,承載著人們(men) 集體(ti) 記憶的楊柳青木版年畫被賦予了新的活力。講解員張維倩介紹,該館館藏楊柳青年畫展,配合歌舞劇演活了年畫中的人,帶觀眾(zhong) 回望了以畫過年的時代。此外,許多年輕人通過將年畫娃娃製作成創意表情包的方式,讓傳(chuan) 統年畫在現代人的手機屏幕上“活”了起來。
保護傳(chuan) 承,讓中國思想“亮”起來
傳(chuan) 統思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來自江西、貴州、雲(yun) 南、安徽等地的選手,講解當地保護傳(chuan) 承陽明心學、“天人合一”生態觀、孝道思想等民族思想的實踐。
“500多年來,貴州一直守護著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貴州省中國陽明文化園講解員李青介紹,中國陽明文化園以“王陽明先生龍場悟道”為(wei) 核心,以“陽明心學誕生地”為(wei) 標識,通過園區展示、舉(ju) 辦朝聖禮、論道會(hui) 等方式,弘揚陽明文化的精髓。
“每年采摘春茶前,寨子裏德高望重的老人都會(hui) 把村規民約和種茶禁忌反複唱誦。我曾經問:要是有人不遵守怎麽(me) 辦?茶農(nong) 很無辜地看著我說:茶祖會(hui) 責怪的,蜜蜂都不去那家的茶林了!”來自雲(yun) 南省博物館的彭野,通過講訴“一片葉子”的故事,呈現景邁山古茶林的文化景觀和雲(yun) 南茶農(nong) 的生態智慧——“有一種規則,它活在人的心裏。”
來自安徽省宿州市博物館的張程,解讀中國最長村莊名稱——“孝哉閔子騫鞭打蘆花車牛返村”背後的孝親(qin) 敬老故事:“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張程分享稱,發生在該村的“鞭打蘆花”的故事,被傳(chuan) 為(wei) 千古佳話,並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孝道思想的傳(chuan) 承,也讓這座普通的村莊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孝道教育基地。
“時至今日,孝親(qin) 敬老的中華傳(chuan) 統美德仍在江淮大地上代代相傳(chuan)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精神之光生生不息。”張程說。
這些古老的智慧,在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中日久彌新,必將照見未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