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預定利率下調,壽險如何換擋

發布時間:2023-07-27 15:48:00來源: 經濟日報

  近段時間,預定利率3.5%的壽險產(chan) 品停售的消息引發關(guan) 注。壽險預定利率為(wei) 何下調?下調對壽險市場有何影響?消費者要不要抓緊“上車”?

  今年3月底以來,“預定利率3.5%的保險產(chan) 品或將根據監管最新要求於(yu) 6月30日全麵停售”的消息在業(ye) 內(nei) 傳(chuan) 得沸沸揚揚,一輪相關(guan) 保險產(chan) 品的銷售熱潮也隨之到來。如今已到7月下旬,相關(guan) 產(chan) 品的退場仍未完全塵埃落定。3.5%預定利率壽險停售了嗎?這種變化對消費者的購買(mai) 、投資又有何影響?記者就相關(guan) 問題展開走訪。

  產(chan) 品切換漸次展開

  6月底,記者來到某壽險公司在北京舉(ju) 辦的客戶答謝會(hui) 。“預定利率3.5%的產(chan) 品即將停售,這幾天投保最合適。”在宴會(hui) 廳內(nei) ,該公司的增額終身壽險被重點推介,保險代理人一對一地向客戶演算該款產(chan) 品的投資和回報情況。現場座無虛席,成交量也是不斷攀升。幾天後,該公司一名保險代理人告訴記者,其所在的分支公司上半年受理標準保費超3億(yi) 元,其中僅(jin) 6月份保費就突破了1億(yi) 元。

  7月中旬,各上市險企相繼披露上半年保費收入公告,同樣印證了這一銷售盛況。人保壽險、平安人壽、中國人壽、新華人壽、太保壽險上半年分別實現保費收入約788億(yi) 元、2862億(yi) 元、4702億(yi) 元、1079億(yi) 元、1551億(yi) 元,同比分別增長9.4%、8.7%、6.9%、5.1%、4.0%。瑞士再保險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安仁禮表示:“利率的影響使大家將更多注意力轉到儲(chu) 蓄類保險產(chan) 品上,我們(men) 預期今年中國壽險和健康險整體(ti) 保費的名義(yi) 增速將達到7.5%左右。”

  麵對同行在朋友圈鋪天蓋地的“炒停售”營銷,北京的保險代理人張淼卻沒有加入。6月28日,將自己稱作“佛係從(cong) 業(ye) 者”的張淼發朋友圈道:“如果看到炒作6月30日停售的信息,截圖,等7月看。行業(ye) 依然有的是好產(chan) 品。”

  情況和張淼預料的差不多,6月30日後,仍有不少預定利率3.5%的壽險產(chan) 品存在於(yu) 市場上,甚至一些產(chan) 品在告別市場時還“一步兩(liang) 回頭”。當記者在7月中旬再次向前述保險代理人詢問時,其向記者透露:“現在是停售階段,但7月底還會(hui) 開放最後幾天可以購買(mai) ,之後就徹底停售,改成預定利率3.0%的產(chan) 品。”

  張淼告訴記者,“目前來看,估計大約有一半3.5%預定利率的產(chan) 品陸續停售了”。記者向各保險公司求證,大家保險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公司7月份已經開始切換相關(guan) 壽險產(chan) 品;也有個(ge) 別公司向記者表示7月底才會(hui) 切換。然而,不論停售節點具體(ti) 在何時,短期內(nei) 壽險產(chan) 品預定利率由3.5%下調至3%已成定局。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相關(guan) 監管機構目前已經明確表示不再接受保險公司報備預定利率3.5%的新產(chan) 品。

  調降預定利率在預期中

  追溯壽險預定利率的曆次調整可以看出,不同於(yu) 頻繁調整的存貸款利率,壽險預定利率較為(wei) 穩定。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調整次數屈指可數。最近一次下調發生在2019年,原中國銀保監會(hui) 印發《關(guan) 於(yu) 完善人身保險業(ye) 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製及調整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有關(guan) 事項的通知》,對2013年8月5日及以後簽發的普通型養(yang) 老年金或10年以上的普通型長期年金,將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上限由年複利4.025%和預定利率的小者,調整為(wei) 年複利3.5%和預定利率的小者。該文件發布後,各家保險公司開發的年金保險預定利率上限均下調至3.5%。

  “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經濟運行麵臨(lin) 新的困難挑戰。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下調常備借貸便利利率(SLF)10個(ge) 基點,五大國有銀行下調存款掛牌利率,這些調整都表明我國正處於(yu) 金融周期的下行期,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貨幣市場都存在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保險資金運用也不可能獨善其身。”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研究院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認為(wei) ,在金融周期下行過程中,保險業(ye) 過去隱藏的投資風險將會(hui) 逐漸暴露,這對保險的資金運用將造成較大挑戰,其直接反應就是“利差損”擴大。在此背景下,保險資金運用已不足以支撐預定利率為(wei) 3.5%的產(chan) 品,下調預定利率在預期之中。

  根據原銀保監會(hui) 披露的保險業(ye) 資金運用情況,2022年保險資金運用餘(yu) 額的綜合收益率至少連續3個(ge) 季度低於(yu) 財務收益率,以2022年第四季度為(wei) 例,保險資金運用餘(yu) 額為(wei) 25.35萬(wan) 億(yi) 元,年化財務收益率為(wei) 3.76%,年化綜合收益率為(wei) 1.83%。直到今年一季度,綜合收益率才實現了反超,保險資金運用餘(yu) 額為(wei) 26.34萬(wan) 億(yi) 元,年化財務收益率和年化綜合收益率分別為(wei) 3.40%和5.24%。

  “綜合收益率是保險資金運用的真實收益,綜合收益率低於(yu) 財務收益率,意味著2022年保險資金運用整體(ti) 存在浮虧(kui) 。”陳輝進一步分析,在長期的低利率環境下,預定利率3.5%的產(chan) 品雖然迎合了消費者需求,但給保險公司帶來“利差損”。再考慮到保險銷售及維護成本,預定利率為(wei) 3.5%的保險產(chan) 品實際資金成本超過了5%。

  “與(yu) 銀行理財產(chan) 品相比,增額終身壽險等保險產(chan) 品存在兩(liang) 個(ge) 本質不同:一是期限長,通常會(hui) 達到10年、20年甚至更長,而常見的理財產(chan) 品期限多為(wei) 6個(ge) 月到3年;二是除投連保險外的儲(chu) 蓄保險都有保證收益,而理財產(chan) 品近幾年打破剛性兌(dui) 付後可能出現虧(kui) 損。保險公司推出長期保證收益產(chan) 品,如果現在不壓降預定利率,未來就可能產(chan) 生很大的經營負擔。”深圳華博精算谘詢有限公司CEO王曉波說。

  除“利差損”風險外,王曉波認為(wei) “費差損”風險也是監管機構決(jue) 定下調預定利率不容忽視的原因之一。“原銀保監會(hui) 在規範兩(liang) 全險、分紅險和商業(ye) 代理行為(wei) 的文件中,都曾提出要防範‘費差損’風險,並將預計費差損金額列為(wei) 重點披露指標。”王曉波介紹,增額壽的保單收益率大致為(wei) 預定利率與(yu) 附加費用率之差。其中,附加費用率對應維持保單運作及銷售的成本,包括保險公司的營業(ye) 費用,業(ye) 務員的傭(yong) 金、提成、簽單手續費等。保單收益率則是刨除成本後剩下的部分,對應消費者獲得的收益。“監管機構曾多次發文,要求保險公司及時調整定價(jia) ,保障附加費用率真實、客觀,甚至對於(yu) 某些險種還設置了附加費用率上限。但目前,保險公司在實操中還很難做到壓縮費用率。”

  這種情況在海外保險市場並不鮮見,多國保險業(ye) 也經曆過低利率環境帶來的挑戰。以日本為(wei) 例,25年前巨額的“利差損”和嚴(yan) 重的投資虧(kui) 損曾導致大批保險公司經營陷入困境,觸發退保潮和破產(chan) 潮。1997年至2002年,日產(chan) 生命、東(dong) 邦生命等7家大型壽險公司被清算或被收購。為(wei) 適應日本低利率趨勢,日本壽險業(ye) 同樣采取了調低預定利率、優(you) 化資產(chan) 配置等措施,通過開源節流減少“利差損”。此外,日本壽險業(ye) 產(chan) 品結構也受到了影響,健康險、防癌險和長期護理險等業(ye) 務占比在這場危機之後大幅攀升。

  根據自身需求理性投資

  展望下一階段,預定利率3.5%的壽險產(chan) 品最終退出後,保費會(hui) 斷崖式下滑嗎?業(ye) 內(nei) 是否存在沒有好產(chan) 品可供銷售的焦慮?多位業(ye) 內(nei) 人士預測,雖然保證收益型產(chan) 品的比例可能降低,但是保障型業(ye) 務占比可能提升,分紅險也獲看好。“短期來看,利率下調的確會(hui) 影響壽險保費,但是這也會(hui) 推動所有壽險公司進行創新,重新思考和設計自己的產(chan) 品。長期來看,經曆轉型期後,保險公司會(hui) 推出更多更適合市場情況的產(chan) 品,以適應長期低利率環境。”安仁禮說。

  分紅險是一種新型人壽保險,保險公司會(hui) 根據分紅險產(chan) 品有關(guan) 盈利,按照一定比例以現金紅利、增值紅利等方式分配給被保險人。也就是說,分紅險具有保單利益不確定的特征,被保險人每年獲得的分紅會(hui) 隨該類產(chan) 品的經營狀況而產(chan) 生波動。因此,在低利率環境下提升分紅險占比,對於(yu) 保險公司來說,有望緩解剛性負債(zhai) 成本壓力;不過,對於(yu) 消費者來說,更好的收益也意味著更大的風險。

  對於(yu) 消費者來說,怎樣合理投資?應當注意,相對銀行理財等短期資產(chan) ,保險是一種著眼長期的資產(chan) 規劃,投資分紅險時也應更注重長期收益情況。原銀保監會(hui) 曾於(yu) 去年發布風險提示稱,消費者不宜將分紅險等人身保險新型產(chan) 品與(yu) 銀行存款、國債(zhai) 、基金等金融產(chan) 品進行片麵比較,也不應輕信隻強調“高收益”而不展示不利信息、承諾保證收益等不實宣傳(chuan) 行為(wei) 。

  張淼的很多客戶在接觸到“炒停售”營銷後找他谘詢,他大多會(hui) 根據客戶自身需求進行產(chan) 品推薦。張淼說,自己很少做這類饑餓營銷,因為(wei) 行業(ye) 內(nei) 不缺乏好產(chan) 品。“消費者應當注意,增額終身壽險屬於(yu) 長期限產(chan) 品,本質是靠時間及複利的積累。一般大概在二三十年,產(chan) 品才會(hui) 真正達到接近3.5%的複利。”張淼還提醒,“銀行銷售會(hui) 習(xi) 慣性將保險產(chan) 品包裝成短期儲(chu) 蓄產(chan) 品來售賣,這類產(chan) 品現階段以增額終身壽險為(wei) 主。但隻要是打著‘儲(chu) 蓄、收益’旗號的保險產(chan) 品,都是以長期為(wei) 主,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作為(wei) 養(yang) 老補充用的。不要指望短期幾年或十幾年就能帶來多高的‘收益’。”

  楊 然

  (經濟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