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之後 年輕人的文旅需求變了嗎
編者按
今天,你Citywalk(城市漫步)了嗎?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上半年,某社交平台相關(guan) 搜索量同比增長超30倍,用戶總計Walk出了32萬(wan) 公裏,相當於(yu) 繞地球赤道8圈。Citywalk多次榮登“熱搜”的背後,是火熱的新型文化消費。年輕一代通過參與(yu) 新文化消費,在滿足審美表達、個(ge) 性彰顯、擴大社交等多樣化需求的同時,讓傳(chuan) 統文化煥發時代風采。
——————————
當我注意到Citywalk(城市漫步)這個(ge) 詞時,已經有人連續在朋友圈發了10多天自己的Citywalk。最初,我以為(wei) 這隻是一場常規的旅行,畢竟林立的高樓,浮誇的展覽,誘人的美食通常是遊玩的標配。直到20多天以後,他還在分享行人稀疏的江岸,陷入半廢棄的建築,我才意識到這一定是種新玩法。
最近,大家對Citywalk一定都不陌生了。漫無目的地在城市裏遊走,喝杯咖啡、逗逗貓狗,發現一處遺址參觀一處故居,或者在街巷深處嘬一口豆汁兒(er) ,主打悠閑的快樂(le) 。瀏覽社交平台,時不時看到幾條城市漫遊的路線推薦,或許還會(hui) 讓人大吃一驚——這竟然是我生活了多年的城市。
Citywalk不是一個(ge) 新概念,它起源於(yu) 半個(ge) 多世紀以前的London Walks,指的是在講述員的帶領下,按照規劃好的路線行進,對城市的曆史、人文、景觀等進行深度體(ti) 驗,有著很強的文化與(yu) 社交屬性。訴諸當下的社交媒體(ti) ,年輕人在城市漫遊的基礎上加上不少社交元素,更自由鬆弛,重塑為(wei) “更適合中國寶寶的Citywalk”。
不過,讓人有些驚訝的是,前幾個(ge) 月還是“特種兵旅遊”風靡網絡,怎麽(me) 現在就變成Citywalk獨霸榜首了?這二者,一個(ge) 主打“來過”,用快節奏充實旅途,一個(ge) 講究“沉浸”,在城市生活裏慢下來,看起來大相徑庭。年輕人的文旅社交生活,難道真的差這麽(me) 大?
在我看來,這些看起來與(yu) 傳(chuan) 統旅遊不同的出行方式,都是當代年輕人真實情緒與(yu) 心境的反饋。進入“後疫情時代”,年輕人難免想彌補過去的時光,所以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們(men) 看到報複性文旅消費,24小時打卡一座城市一度成為(wei) 短視頻“標配”。“五一”假期中,我也曾用5天走了4座城市,仿佛是在彌補此前因為(wei) 疫情造成的屢屢爽約。但說到底,無論是前幾個(ge) 月選擇特種兵式旅遊,還是如今進入Citywalk模式,都是在用腳步丈量城市街景,用目光搜索遠方與(yu) 近鄰。
這些個(ge) 體(ti) 行為(wei) 的背後,還隱藏著一種群體(ti) 性的身份認同邏輯。以Citywalk為(wei) 例,從(cong) 網絡空間的虛擬城市,到車水馬龍的街頭巷尾,人們(men) 大多時刻都是依托於(yu) 內(nei) 心的渴望,將自己置於(yu) 一個(ge) 或文化認同,或社交認同的圈子。所以,當下年輕人的文旅活動,不單是玩耍與(yu) 放鬆的過程,同樣是自我發現與(yu) 價(jia) 值認同的表達。
從(cong) 這個(ge) 層麵來看,“特種兵旅遊”或Citywalk的概念,其實都已經不再重要。無論是浪漫的、倉(cang) 促的,還是所謂的中產(chan) 陷阱,都不過是一種年輕人生活的折射。迎合或批判,嘲諷或加入,可能也會(hui) 成為(wei) 這些生活實驗的一部分。
當然,隨著這些旅遊新概念的頻繁出圈和今年旅遊市場的火爆,“文旅服務是不是該轉型了”也成為(wei) 逃不過的命題。互聯網上確實出現了一部分Citywalk付費產(chan) 品,由一名導遊帶隊組織城市漫遊,負責向參與(yu) 者講解當地曆史文化。以上海為(wei) 例,此類活動的價(jia) 格為(wei) 幾十元到兩(liang) 三百元不等。但是,這項服務卻頻頻被吐槽——散步包裝一下就能收費?遛彎還要留下買(mai) 路錢?
年輕人不買(mai) 賬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近來很多湧現的“Citywalk服務”都隻是看到了這個(ge) 好似新奇的概念,便一擁而上,卻忽略了概念背後的本質訴求與(yu) 邏輯。
概念是抽象的,生活不是。年輕人更樂(le) 意接受的,是概念之外的增值。Citywalk的精髓或許並不在Walk,而是在於(yu) Walk過程中的體(ti) 驗感與(yu) 獲得感。比如,對於(yu) Citywalker(城市漫步者)來說,重要的不是“想你的風還是吹到了雍和宮”,而是“雍和宮的風中,包裹著嫋嫋升起的檀香”。因此,當年輕人的社交、精神需求與(yu) 鬆弛感占據了上風,這些“新奇的旅遊概念股”的變現之路也就道阻且長。
也得看到,在這個(ge) 過程中,地方政府其實有著很大的建設空間。畢竟,是走馬觀花地過,千篇一律地拍,還是能夠在限定的時間裏成為(wei) 街巷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時候便取決(jue) 於(yu) 當地的建設。如何挖掘區域的獨特性,在不破壞原本風格的基礎上做好其他設置建設,是一個(ge) 值得認真考量的細致活兒(er) 。
概念從(cong) 來都是人給予的定義(yi) ,不該反過來作用於(yu) 人。Citywalk之後,或許還會(hui) 有Coffeetalk(喝咖啡聊天)、Citygame(數實融合沉浸式文化體(ti) 驗)等等。新奇事物總是層出不窮,但如果隻是販賣概念,那就沒意思了。
胡不歸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