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賦能文化遺產保護
2023年,法國凡爾賽宮迎來400周年慶典,隨之舉(ju) 行了一係列豐(feng) 富多彩的紀念活動,並計劃於(yu) 9月重新開放曆史畫廊。畫廊展廳將運用3D、虛擬現實(VR)等技術再現凡爾賽宮業(ye) 已消失的遺跡,並展出大量數字影像和當代藝術活動的影像記錄。
數字化讓文物在虛擬世界裏實現永恒。近年來,全球眾(zhong) 多博物館積極探索並實踐數字化,尋求古老文明和當代生活的交匯點,推動文化遺產(chan) 事業(ye) 可持續發展。數字化助力實現古今對吟,在與(yu) 藝術無限接近的同時,也給文化遺產(chan) 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
延長文化遺產(chan) 的“生命周期”
曆史遺跡常因自然或人為(wei) 因素損壞或損毀,數字化對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幫助很大,能夠延長其“生命周期”。借助3D數據,研究人員可以毫發無損地研究、分析文化遺址和文物,繼而製定幹預保護措施;依托虛擬模型,我們(men) 可以重現已經消失的曆史遺址,令更多受眾(zhong) “看”到昔日的文化遺產(chan) 。
近年來,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修複積極借助更多領域的數字化研究力量。例如,中國在考古領域廣泛應用紅外線熱成像和激光掃描等技術,以非破壞性的方式獲取考古遺址和文物信息。在秦始皇兵馬俑考古遺址的研究中,紅外線熱成像技術被應用於(yu) 探測土墓壁、人物像和陶俑的內(nei) 部結構。通過測量紅外線輻射的分布情況和溫度差異,可以識別出隱藏在土墓壁內(nei) 部的結構和空洞,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其構造和保存狀態。
在巴黎聖母院的修複工程中,法國各地的研究人員聚集在一起,成立了8個(ge) 專(zhuan) 題工作組,分別是木材、金屬、石頭、玻璃、結構和土木工程、聲學、數字生態係統和遺產(chan) 情感人類學,數字化技術在其中得到廣泛應用。例如,通過掃描和建模技術,研究人員更準確地了解到巴黎聖母院的內(nei) 部結構和建築細節,為(wei) 修複受損的屋頂和尖頂、加固建築結構提供了有力支持。
預防性考古也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修複的核心內(nei) 容。2020年,修複工作人員運用三維成像地質雷達技術對巴黎聖母院的地下部分做了一次掃描,探測大教堂中可能預先存在的砌體(ti) (即非建築主體(ti) 的石塊砂漿牆體(ti) ),以及可能與(yu) 墓穴相連的中空部位,並對19世紀和20世紀的供暖係統進行了測繪。這樣的預防性診斷使研究人員提前確定了隱藏墓穴的具體(ti) 位置,令2022年的正式挖掘工作更加精確,對14世紀人形鉛棺的出土起到重要作用。
與(yu) 此同時,數字化技術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進行搶救性保護。比如少數民族的瀕危語言、手工藝術和戲曲表演等,均可使用數字信息技術采集處理,建立文字音頻影像數據庫。又如,運用動作捕捉技術可以采集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動作細節,並對運動數據進行分析編輯,對非遺項目的傳(chuan) 承大有裨益。海南島黎族原始製陶技藝“以土為(wei) 釜,瓠匏為(wei) 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之一,堪稱中國原始製陶技術的“活化石”。傳(chuan) 承人羊拜亮年事已高,媒體(ti) 用影像記錄下她製陶的全過程,並將所有文字記錄轉為(wei) 普通話和多國語言,更好地保存和傳(chuan) 承這門絕活。再如,法國阿基坦地區對奧克語進行多維度信息采集,不僅(jin) 充實了數據檔案,還反哺了當代藝術,舞蹈家、音樂(le) 家從(cong) 奧克語民謠和舞蹈的影音資料中汲取靈感,創作出多種類型的現代音樂(le) 。
數字化技術還有助於(yu) 解決(jue) 遺跡保護和開辦展覽難以兩(liang) 全的問題。以著名的史前藝術——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為(wei) 例:拉斯科洞穴於(yu) 1948年對遊客開放,此後10餘(yu) 年間,洞穴內(nei) 部環境便發生改變,產(chan) 生了真菌和黴斑,壁畫受到嚴(yan) 重侵蝕。為(wei) 了保護這一文化遺產(chan) ,法國政府於(yu) 1963年關(guan) 閉原始洞穴,並陸續建造了3個(ge) 可供觀眾(zhong) 參觀的洞穴複製品。在最新建立的拉斯科4號(國際洞穴藝術中心)中,技術人員運用3D激光掃描技術,對岩石紋理的複現精確到毫米。複製品內(nei) 部經過聲學、溫度及濕度的精心設計,與(yu) 真正的洞穴一致,壁畫所使用的顏料也盡可能還原2萬(wan) 年前的礦物顏料。展廳裏的交互數字屏幕和沉浸影院分別播放著關(guan) 於(yu) 史前洞穴藝術和世界洞穴壁畫的紀錄片,兼具教育和傳(chuan) 播作用。
文化遺產(chan) 與(yu) 時代同頻
近年來,各國博物館積極探索與(yu) 觀眾(zhong) 溝通的新方式,力圖打造更具互動性和沉浸感的參觀體(ti) 驗,令不能親(qin) 至的觀眾(zhong) 遠程實現雲(yun) 上瀏覽。
1979年,凡爾賽宮及其園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這座法國古典主義(yi) 風格的建築莊重宏偉(wei) ,造型對稱,其設計靈感來自古希臘藝術,以平衡、適度和真實為(wei) 標誌,追求理性美。從(cong) 閱兵廣場前的大理石庭院進入,上至二樓便是宮殿的核心區域,從(cong) 起居、娛樂(le) 到會(hui) 見、議政,再到典禮、宴會(hui) ,各類大廳一應俱全。雕塑、油畫、掛毯等珍貴藝術品隨處可見,造型精美、工藝精湛的器具亦令人目不暇接。為(wei) 了讓更多觀眾(zhong) “走進”凡爾賽宮,專(zhuan) 業(ye) 人員在凡爾賽宮的24個(ge) 大廳拍攝了13.2萬(wan) 餘(yu) 張照片,將曆史記憶濃縮於(yu) “虛擬凡爾賽宮之旅”特展。從(cong) 17世紀路易十三的狩獵小屋到如今的法國藝術瑰寶,三維重建圖讓遊客在幾分鍾內(nei) 就能了解宮殿概貌。
繼2018年在新加坡、2021年在上海巡展後,“虛擬凡爾賽宮之旅”特展今年4月在香港開展,7月前往澳門。展覽精心打造多層次的感官體(ti) 驗:遊客在路易十四“聲音”的引領下穿過城堡的虛擬大門;展廳裏彌漫著橙花香氣,那是調香師根據路易十四最喜歡的花製作而成的香水。360度全景數字投影技術,可使參觀者“漫步”於(yu) 鏡廳、皇家歌劇院、戰爭(zheng) 廳、墨丘利廳和維納斯廳,還可使用聯網自行車“遊覽”凡爾賽宮花園,或通過VR技術欣賞數百件高清藝術品,其中便包括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li) ·安托瓦內(nei) 特的首飾盒及其中的精致珠寶。
展覽將藝術與(yu) 數字技術相結合,用獨特的手段展示出這座宮殿的魅力。對於(yu) 未曾去過凡爾賽宮的人來說,虛擬的沉浸感滋養(yang) 了人們(men) 的藝術渴望,離走入這座著名殿堂又近了一步。
近年來,數字化已成為(wei) 全球博物館發展的新潮流。在蘇州博物館,參觀者能夠看到LED屏中虛實相生的動態二十四節氣,感悟其中的生活美學;在蘇州灣數字藝術館,參觀者沉浸式走入《千裏江山圖》中的自在山水境。今年6月,三星堆博物館與(yu) 騰訊集團合作,運用數字技術打造智慧博物館,搭建國內(nei) 首個(ge) 文博數據中台,實現科技與(yu) 文博的深層次交融,推動三星堆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與(yu) 煥活。放眼全球,數字技術的應用比比皆是。在英國倫(lun) 敦,增強現實技術(AR)將繪畫藝術帶到街頭:英國國家美術館聯合英國國家肖像館與(yu) 皇家藝術學院創建了AR畫廊,通過手機應用程序沿途掃描二維碼,即可欣賞各類繪畫作品,如比利時畫家安東(dong) 尼·凡·戴克的《查理一世騎馬肖像》與(yu) 荷蘭(lan) 畫家梵高的《向日葵》等。
知史以明鑒,查古以知今。數字技術使世界文化遺產(chan) 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製,生動呈現於(yu) 世人眼前。借助數字檔案,一些已經消失的文化遺產(chan) 以新的形態重現,我們(men) 在作為(wei) 文化遺產(chan) 繼承者的同時,也成為(wei) 親(qin) 曆者和創造者。正如同路易十三鋪設了凡爾賽宮的第一塊石頭,400年後,它依然嚐試著以新的方式,融入新的時代。
(作者為(wei) 法國索邦大學藝術史與(yu) 考古學院研究員)
楊宇婷
楊宇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