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都煥發新生機
北京的老建築“變”了。在修複保護的基礎上,這些老建築被賦予了新的意義(yi) ,重新展現在眾(zhong) 人眼前。
比如,吉祥戲院重張啟幕時,帶著文創產(chan) 品、主題咖啡和觀眾(zhong) 見麵;百年戲樓正乙祠重新開唱時,將聲、光、電、氣味融入戲曲表演中;西城區新市區泰安裏變身“泰安裏文化藝術中心”,成為(wei) 集社交、創意、閱讀、美食、文化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文化藝術空間……
隨著北京深入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這座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正煥發新的生機,不斷被注入新的文化內(nei) 涵。
聚焦老城更新 老建築煥新
鼓樓“火”了。今年,在社交媒體(ti) 上,與(yu) 北京鼓樓相關(guan) 的多個(ge) 話題閱讀量過億(yi) ,頻頻衝(chong) 上熱搜榜。上半年鍾鼓樓參觀人次超20萬(wan) ,比2019年同期增長51%。在東(dong) 城區委書(shu) 記孫新軍(jun) 看來,鼓樓的“爆紅”不是偶然,而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厚積薄發,這不僅(jin) 體(ti) 現了廣大市民群眾(zhong)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場景的懷念,更體(ti) 現了對老北京生活記憶、核心區煙火氣的向往。
近年來,圍繞著老城保護,北京市陸續出台《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等文件,以“城”為(wei) 本不斷推動老城整體(ti) 保護與(yu) 複興(xing) 。
以鼓樓為(wei) 例,北京東(dong) 城區、西城區陸續開展鍾鼓樓緊鄰地區、萬(wan) 寧橋周邊等地區的環境整治工作,完成鍾鼓樓周邊申請式退租及恢複性修建,同時開展鍾鼓樓周邊第五立麵環境品質提升項目,恢複青磚灰瓦鴿哨聲。
孫新軍(jun) 介紹,在提升修繕的同時,東(dong) 城區也加強古建的“軟裝飾”,陸續推出茅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原創話劇《鍾鼓樓》、綜藝節目《登場了!北京中軸線》等精品佳作,舉(ju) 辦“時間的故事”數字沉浸展,在豐(feng) 富鼓樓內(nei) 涵的同時形成文化匯聚的“流量場”。
不僅(jin) 是鼓樓,修繕後的三裏河地區再現了“水穿街巷”的美景,位於(yu) 青雲(yun) 胡同的顏料會(hui) 館在2021年再次開放後人流如織,前去聽戲、喝下午茶一度成為(wei) 年輕人休閑放鬆的首選。
修繕後的顏料會(hui) 館保留了古戲台,每到周末,相聲、雜技、民樂(le) 、折子戲、評劇、歌舞等輪番上演。會(hui) 館的後院被改造成裝修精致的餐廳,遊客可以用餐、喝下午茶。這樣既保有傳(chuan) 統文化又有時尚感的文化空間吸引著眾(zhong) 多年輕人消費打卡。
在北京,越來越多的老建築伴隨著新技術、新業(ye) 態的發展,被賦予新的生機。“聚焦老城保護,我們(men) 將通過融合多種元素、采用多元科技手段實現文化消費場景的創新,帶動更多文物開放展示、文化設施共享。”孫新軍(jun) 說。
聚焦京味文化 戲曲有了創新表達
喜愛京劇的00後韓玉潔發現,這幾年在北京可以聽京劇的地方多了起來,每周都有各類京劇演出的信息,她和票友結伴到各戲院打卡。
位於(yu) 北京市西城區前門西河沿220號的正乙祠戲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整體(ti) 木結構的室內(nei) 劇場,被譽為(wei) “中國戲樓活化石”。2022年3月,正乙祠戲樓重新開放,成為(wei) 北方昆曲劇院的固定表演場所。目前,正乙祠戲樓已上演了昆曲、京劇、舞劇、民樂(le) 、古典樂(le) 等多種門類的表演。
韓玉潔說,走進這座古戲樓,她仿佛穿越到古代和京劇演員對話,“在戲樓裏聽戲和在劇院大不相同,在這裏聽戲更有沉浸感,更能理解演員的情緒表達”。
2021年北京市提出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兩(liang) 年中,各類戲曲連番上演,越來越多的戲院、會(hui) 館加強與(yu) 青年的聯係,擁抱年輕粉絲(si) 。擁有百年曆史的吉祥戲院於(yu) 2021年重張啟幕。“藏身”於(yu) 銀泰in88大廈7層、8層的空中戲院總建築麵積達4000平方米,地處“故宮-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中心地帶。吉祥戲院董事長富博洋介紹,吉祥戲院以京劇演出為(wei) 核心,涵蓋昆曲、河北梆子、越劇、舞劇等多門類、多劇種的演出。
新建的戲院有傳(chuan) 統文化的“裏”,也多了潮流文化的“麵”。戲院外,一家名為(wei) “點絳唇”的咖啡廳推出“定軍(jun) 山”“貴妃醉酒”等富有戲曲元素的咖啡。富博洋說,這是戲曲文化的創新延伸,“重建後,為(wei) 了吸引年輕觀眾(zhong) ,我們(men) 增加了很多業(ye) 務,像這樣戲劇主題的咖啡不僅(jin) 能給青年消費者帶來新鮮感,也能讓他們(men) 從(cong) 口感中感悟不同曲目的含義(yi) ,加深對戲曲的了解”。
為(wei) 進一步推廣京劇文化,西城區還推出“京劇發祥地之旅”,發布南北兩(liang) 條線路講述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的發展曆程。“豐(feng) 富的活動不僅(jin) 滿足了我們(men) 這些戲迷的需求,更讓不了解京劇的人了解國粹,讓傳(chuan) 統文化真正走進大家的生活。”韓玉潔說。
老城與(yu) 青年相向而行
西城區虎坊橋至天橋一帶曾是民國初年香廠新市區的所在地。1915年至1918年間建成的泰安裏呈現仿上海的裏弄式格局,曾紅極一時。後來,伴隨著香廠新市區逐步衰落,泰安裏也逐漸變為(wei) 居民住宅。
2009年,西城區政府啟動泰安裏騰退工作,2018年完成騰退,2019年修繕竣工。如何活化利用這片建築?西城區政府向社會(hui) 大眾(zhong) 征集意見,以“揭榜掛帥”的招投標方式廣聚社會(hui) 英才,專(zhuan) 家學者、專(zhuan) 業(ye) 機構、社會(hui) 公眾(zhong) 廣泛參與(yu) 。
北京建築大學的學生就是這樣被吸引到泰安裏活化利用項目中的。他們(men) 打造了“石庫門歲月”,將咖啡、文化、藝術相結合,使老建築有了新內(nei) 涵。“石庫門歲月”主理人、北京建築大學科技園建築文化事業(ye) 部負責人劉冰介紹,“石庫門歲月”不僅(jin) 是咖啡館,也是一個(ge) 文化空間,一層是北京建築大學與(yu) 企業(ye) 產(chan) 學研合作共建的沉浸式體(ti) 驗空間,二層是與(yu) 泰安裏文化藝術中心運營方合作的北京建築大學泰安裏建築文化藝術中心,平時會(hui) 組織各類研學活動,加深青年對老建築的研究和探索。
為(wei) 提高老建築的活化利用,北京積極吸取新思想、新方法,為(wei) 年輕人提供更多平台。在東(dong) 城區內(nei) 務部街,老院子27號院經過青年團隊的改造運營,成為(wei) 社區文化生活館,“記憶對畫”“老好使SHOP”“騎時停好”“共享騎行沙龍”等新潮活動為(wei) 這個(ge) 老院子賦予了新的生命。
此外,2022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9屆大學生電影節首次落地東(dong) 城;今年4月,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0屆大學生電影節再次在東(dong) 城舉(ju) 辦。青春力量在老城集結,在光影交匯中結下了文化的累累碩果。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院長、北京東(dong) 城區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肖向榮說:“中軸線上的亭台樓榭、胡同小巷裏的京腔京韻、京劇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構成了東(dong) 城古樸而厚重、多元又開放、時尚且新潮的文化底蘊。未來東(dong) 城形象提升、視覺表達、文化創意展示有更多的延展空間和可能性。”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尹希寧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