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數字技術創新典籍打開方式(聚焦文化數字化)

發布時間:2023-08-04 10:54:00來源: 人民日報

  典籍數字化、智慧化應用的持續推進,不僅(jin) 讓典籍麵貌煥然一新,而且解決(jue) 了“藏”與(yu) “用”的問題,不斷激發典籍生命力。

  前不久在國家典籍博物館,一項名為(wei) “故紙修複師·碎丹青”的互動解謎遊戲受到年輕人歡迎。觀眾(zhong) 受邀以“古籍修複工作者”的身份進入互動體(ti) 驗,根據互動終端給出的邏輯和劇情,在遍布《楚辭》《黃河輿圖》《永類鈐方》等古籍的展陳空間進行探秘、推理。整個(ge) 解謎過程環環相扣、充滿趣味,將豐(feng) 富的典籍知識和厚重的曆史文化以全新角度呈現,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了一次獨特的“古籍奇妙遊”。

  卷帙浩繁、汗牛充棟的中華典籍,是前人思想的寶藏、先賢智慧的結晶,蘊藏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由於(yu) 所述所記的年代久遠,典籍在今天很多人的印象中往往晦澀難懂、深藏高閣。但是,數字技術與(yu) 新媒體(ti) 平台正在改變這一印象。典籍數字化、智慧化應用的持續推進,不僅(jin) 讓典籍麵貌煥然一新,而且解決(jue) 了“藏”與(yu) “用”的問題,不斷激發典籍生命力。

  典籍數字化突出的成果就是一批數字化平台的湧現,讓不可再生的典籍獲得數字生命,在“雲(yun) 端”安家永駐。不久前,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等6家單位進行了第七次古籍數字資源聯合發布,新增發布古籍資源6786部(件),為(wei) 古籍數字化保護與(yu) 利用再添新成果,至此全國已累計發布古籍及特藏文獻影像資源13萬(wan) 部(件)。數字化讓典籍從(cong) 深藏高閣飛進千家萬(wan) 戶,成為(wei) 大眾(zhong) 共享的文化資源。學者借助檢索工具,可以將數據庫中典籍內(nei) 容“一網打盡”、盡收眼底;對普通讀者來說,技術應用也有助於(yu) 實現古老典籍內(nei) 容的當代轉換,降低閱讀門檻。去年10月,數字古籍平台“識典古籍”上線,依托文字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等智能技術,實現字典釋義(yi) 、文白對照、繁簡轉化等,助力中華典籍數字化整理,並向全社會(hui) 免費開放。目前,識典古籍平台已上線1200餘(yu) 部古籍。

  典籍數字化不僅(jin) 僅(jin) 是將“書(shu) ”放到網上方便查閱,更是要發掘典籍中的內(nei) 容,創新典籍的更多打開方式。典籍中蘊藏著龐大的知識體(ti) 係和大量的曆史故事,還蘊含著豐(feng) 厚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jia) 值理念和道德規範。隻有把這些文化資源開掘出來,與(yu) 當下生活實踐相結合,與(yu) 當下受眾(zhong) 審美趣味相契合,才能實現從(cong) 知識共享到知識服務,實現典籍內(nei) 容的“活”起來,從(cong) 而讓更多人走近典籍、了解典籍。

  近年來,《典籍裏的中國》《“字”從(cong) 遇見你》《畫裏有話》《此畫怎講》《穿越時空的古籍》等文化節目和紀錄片匯成一股清流,深受觀眾(zhong) 喜愛。借助新型視聽技術,這些作品或讓今人跨越千年與(yu) 古代先賢對話,或讓古畫從(cong) 二維到三維、人物故事跟著動起來,或將典籍中的衣食住行複刻眼前,視覺化再現古代社會(hui) ……所有這些,都推開了通往典籍世界的一扇扇趣味之門,讓典籍從(cong) 文字文本變成生動豐(feng) 盈的視聽世界。

  結合新的數字展陳技術,與(yu) 典籍相遇更是變成了一次次可觀、可感、可參與(yu) 、可互動的沉浸式體(ti) 驗。字節跳動公益聯合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典籍博物館),圍繞上世紀初中國古文獻領域的“四大發現”——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shu) 、明清檔案,打造了一款虛擬現實互動體(ti) 驗項目《古籍尋遊記》。觀眾(zhong) 戴上虛擬現實設備,進入依托交互技術、三維重建、空間音頻及視頻掃描等搭建的曆史場景,可以拜訪甲骨收藏家劉體(ti) 智,深入了解甲骨文,可以跟隨古代曆法學家探究天文曆法,甚至能夠化身漢代戍邊士卒,體(ti) 驗邊塞生活的艱險與(yu) 豪情……在新技術加持下,古老的典籍與(yu) 新潮的視聽形式結合,古籍閱讀體(ti) 驗愈加時尚化、青春化。這些創新吸引讀者主動到古籍中汲取養(yang) 分,增進對典籍的了解,不斷加深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業(ye) 界專(zhuan) 家學者看來,古籍保護、數字化及其活化利用需要高校、圖書(shu) 館、研究機構等諸多部門的共同參與(yu) 和努力,同時也需要科技公司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優(you) 勢,激活古籍在新時代的傳(chuan) 播力和生命力。可以預見,隨著數字化技術進一步賦能典籍保護修複與(yu) 綜合利用,隨著對典籍內(nei) 容的深層次發掘與(yu) 多媒體(ti) 呈現,中華典籍在未來會(hui) 繼續大放異彩。

  何瑞娟

  何瑞娟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