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暴雨下的十三陵水庫
65歲的北京十三陵水庫,剛經曆了半個(ge) 多世紀歲月裏為(wei) 數不多的幾次一級防洪響應。守護水庫安全的團隊中,85後、90後占了多半,也有剛參加工作1個(ge) 多月的00後。
這座以防洪發電為(wei) 主要功能的水庫扛住了北京有儀(yi) 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的最強降雨。降雨量極值出現在與(yu) 十三陵水庫同在昌平區的王家園水庫,為(wei) 744.8毫米。
盡管與(yu) 王家園水庫不在一個(ge) 流域,但強降雨和上遊來水也使得十三陵水庫庫區水量快速上漲。從(cong) 7月29日起的本輪強降雨過程中,十三陵水庫庫區的最大雨量達到538毫米,上遊長期幹涸的德勝口溝、錐石口溝出現了洪水奔騰下泄的場景。日常蓄水量維持在1900萬(wan) 立方米左右的庫區,幾天內(nei) 水量漲至約4000萬(wan) 立方米,水位也從(cong) 日常的85米漲至90多米。
十三陵水庫管理處工程管理所副所長李紅斌經曆過11年前的北京“7·21”大雨。和這名35歲的年輕人一樣,工程管理所的很多同事都沒見過幾天前那麽(me) 大的雨。
工程管理所所長魏效鳳說,7月29日22時,十三陵水庫水旱災害防禦辦公室啟動了防洪排澇應急一級響應,按照相關(guan) 規定,他們(men) 這個(ge) 10多人的團隊開展了預警應對工作,對雨水工情進行收集整理。
在一級響應下,負責水工建築物安全的李紅斌需要和團隊不斷對大壩、溢洪道和輸水係統“三大件”進行巡查,每兩(liang) 個(ge) 小時巡視一次。
“壩長是627米。”李紅斌清楚地記得這個(ge) 數據,但他說,巡視一次大壩來回要走的遠不止1公裏多,因為(wei) 中間還得檢查進水塔、閘室等建築的安全情況。通常會(hui) 有兩(liang) 撥人同時巡檢,做到拉網式的全覆蓋,確保沒有巡檢死角。
按照一級響應的要求,雨量越大,巡檢的頻次越高。在李紅斌看來,雨中巡檢,尤其夜裏的雨中巡檢最危險,雨大路滑,得萬(wan) 分小心。
對90後陳立誌來說,他守護水庫的任務之一就是追著上遊來水的水頭跑,及時發回眼見的最新水情,供同事測算來水對水庫的影響。
陳立誌說,他所在的水環境管理所主責之一就是偵(zhen) 察水情。十三陵水庫上遊223平方公裏以及5條主要入庫河道,就是陳立誌和10多名同事的陣地。
收到預警後,陳立誌和同事把上遊的德勝口溝、錐石口溝、上下口溝、老君堂溝、德陵溝5條河道捋了好幾遍,主要檢查河道裏有沒有障礙物。在一條河道附近,陳立誌看到停了一輛大巴車,漲水後車有可能被衝(chong) 走,淤積河道,成為(wei) 隱患。上報相關(guan) 部門後,大巴車被挪走。
7月29日起,雨不停地下,水庫上遊的德勝口溝、錐石口溝水位上漲很快,陳立誌和同事加大了巡河的頻次,每條河一天得跑3次,在一些重要的點位得下車冒雨查看。
偵(zhen) 察水情時其實風險不小,雨大、路滑,還有可能碰到山洪、泥石流。對此,陳立誌略顯平淡地說,這就是一份責任。
一級響應的要求下,十三陵水庫管理處工程管理所需要每半個(ge) 小時向上級發送一次水情數據。這是一項簡單枯燥但十分重要的工作,工作人員要把水位、雨量等數據不斷計算、校準、上傳(chuan) ,每一個(ge) 細微的變化都有可能成為(wei) 區委部門重要決(jue) 策的依據。
侯思宇和陳飛是水文班組的兩(liang) 名年輕人,從(cong) 7月28日起就一直盯在這個(ge) 崗位,幾十個(ge) 小時連軸轉,隻能偶爾輪休幾個(ge) 小時。
此次強降雨來襲,侯思宇主動承擔起最累、最難、最危險的夜間水文數據測報工作,常年的水文工作讓他對水庫站點的水文特征值、水準點位置及高程等信息都牢記於(yu) 心,各種儀(yi) 器的使用、保養(yang) 、故障排除更是信手拈來。他說自己對這些工作很熟悉,夜間值守再合適不過。
北京昌平區防汛抗旱指揮部辦8月3日發布風險提示稱,十三陵水庫將於(yu) 近日開閘泄洪。對侯思宇和陳飛來說,他們(men) 發送的數據還得增加新的內(nei) 容,要到一線觀測洪水的下泄量。
00後翟天琪20多天前剛剛到十三陵水庫管理處運行管理科報到,是水利部門的一名新兵。一級響應之後,她住在單位開始了高強度的工作。對她來說,這是一次把書(shu) 本知識快速轉化為(wei) 工作實踐的經曆。
她加入這個(ge) 集體(ti) 前不久,十三陵水庫剛度過了65歲生日。她時常聽到前輩講起十三陵水庫的建庫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幾天來的硬仗似乎讓她更理解這16個(ge) 字。
事實上,十三陵水庫管理處的青年突擊隊隻是昌平區頂在防汛一線年輕人的一個(ge) 縮影。團昌平區委書(shu) 記金峰說,此次極端天氣來襲,有不少青年突擊隊衝(chong) 在最前線,攻堅克難、勇於(yu) 奉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