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23名年輕人的洪水阻擊戰

發布時間:2023-08-14 15:4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1997年,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水庫水位線曾創下曆史最高值461.19米。今年7月31日,這個(ge) 數字變成了461.56米,超出汛限水位8米多。

  齋堂水庫位於(yu) 門頭溝區齋堂鎮,坐落在北京的“母親(qin) 河”永定河支流清水河上。受台風“杜蘇芮”影響,7月29日8時至8月3日8時,齋堂水庫入庫最大流量為(wei) 935立方米每秒,7月31日8時至8月2日8時這3天的洪量達到7400萬(wan) 立方米。

  在清水河峽穀深處,有23名平均年齡30.5歲的年輕人在斷網、斷電、通信中斷的情況下,與(yu) 雨水正麵較量,推遲大洪量泄洪,分級降低下泄洪水流量,為(wei) 官廳山峽區間受困列車旅客和下遊群眾(zhong) 轉移、洪水錯峰創造條件。

  “前哨”失聯,“前哨兵”頂上

  齋堂水庫管理所清水水文站站長任國飛是一名90後。7月30日下午,“前哨水文站”清水水文站接到巡視人員匯報稱上遊突發洪水,任國飛根據預案與(yu) 同事趕往水文站測流,並確保測量設備安全。

  為(wei) 了確保洪峰到來時測量出準確數據並及時回傳(chuan) ,任國飛和同事每隔10分鍾就觀測一次水位和流量,每隔半小時向齋堂水庫管理所匯報數據。

  7月31日上午,第一次洪峰到達,水流量已至可觀測值的最高點,200立方米每秒。任國飛和同事撤到距離纜道房觀測斷麵約40米的辦公樓上。當天中午,齋堂水庫水位以每小時90厘米的速度上漲,直逼曆史最高水位。北京市永定河管理處齋堂水庫管理所所長劉波解釋,以現有水庫庫容為(wei) 標準,水位上漲1厘米,就意味著有1萬(wan) 立方米的水入庫,每小時90厘米的速度相當於(yu) 有90萬(wan) 立方米的水進入水庫。

  趁著洪水稍微回落的空檔,任國飛和同事跑回纜道房搶救觀測儀(yi) 器和資料。再次撤離到辦公樓後不久,任國飛看到纜道房已被洪水衝(chong) 毀。

  與(yu) 此同時,管理所也麵臨(lin) 著危機。根據上級指揮部的原有調令,為(wei) 了給下遊人員增加轉移時間,水庫要將出庫流量控製在150立方米每秒以內(nei) 。

  就在任國飛等人準備接新的提閘指令時,網絡斷了。管理所調度指揮組組織所有工作人員緊急轉移到大壩上的管理站,利用電台、衛星電話反複呼叫指揮部,在微弱的信號中斷斷續續地匯報水位情況。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劉波說:“怕!但怕的不是個(ge) 人的生命安危,而是一旦水庫出現風險,會(hui) 給下遊造成巨大損失。”

  齋堂水庫屬於(yu) 土石壩,一旦垮壩,風險將難以估量。這一次,劉波接過衛星電話中的口頭調令,扛起了保證水庫運行安全的職責。

  任國飛和同事與(yu) 管理所失聯後,從(cong) 清水水文站撤到辦公樓,又先後撤到清水鎮臨(lin) 時活動中心、清水鎮政府。“我們(men) 幾個(ge) 人看到自己曾經工作過的辦公樓的院子、房屋的地基都被衝(chong) 毀了,都快哭了。”任國飛說。不過,任國飛來不及考慮太多,便又加入了誌願者的隊伍,在鎮政府內(nei) 幫忙搭帳篷、搬物資,做力所能及的事。

  危急時刻,逐級提閘攔洪

  “前哨水文站”失聯後,管理所成了整個(ge) 水庫調度的“神經中樞”,根據水庫水位上漲情況反推入庫流量,保證水庫運行安全的同時,攔蓄洪水、削弱洪峰。

  齋堂水庫管理所機閘組組長孫雪峰介紹,從(cong) 2014年參加工作至今,他一直負責齋堂水庫機閘設施和備用電設備的維護,在日常的防汛演練中,已針對停電情況調動備用發電機和對講機完成提閘演練。

  此次強降雨來臨(lin) 後,機閘組分成兩(liang) 個(ge) 小組,24小時分別駐守在齋堂水庫泄洪洞和溢洪道出口的值班室內(nei) ,隨時接令調閘。

  8月1日淩晨,第二次洪峰襲來。劉波還記得,當時洪峰流量接近1000立方米每秒,水庫準備提閘時卻停電了。管理所通過對講機給機閘組下達指令,啟用備用發電機,同時通過電台呼叫屬地,隨時準備協調部隊支援人工提閘。

  “人工提閘很慢、很費力,兩(liang) 人一組用手搖,搖一會(hui) 兒(er) 就要換人。但凡有一個(ge) 環節出現問題,閘門都提不起來。”劉波說,當天由於(yu) 雨勢過大,通往水庫的道路塌方,部隊無法到達提閘點。

  此時,管理所搶險隊伍的15名隊員已做好了準備。根據用油規定,管理所不能儲(chu) 備過多柴油,備用發電機的油量占油箱的3/4左右,預計支撐發動機運轉6個(ge) 小時。

  孫雪峰帶了一個(ge) 瑜伽墊值守在值班室內(nei) ,換班了就躺在瑜伽墊上休息。管理所指令下達後,孫雪峰和值班室同事就通過對講機將指令傳(chuan) 達到溢洪道和泄洪洞的閘室,“不管白天還是深夜,隻要一呼叫,肯定都能應答”。

  孫雪峰粗略地統計了一下,7月31日8時至8月2日3天的洪水中,在備用發電機的作業(ye) 下一共完成了20多次提閘。8月1日半夜到淩晨4點左右是最頻繁的時候,每10分鍾就要提一次閘,“那一夜都沒合眼”。

  “麵對這種情況,咱能想到的、該做的都做了,每個(ge) 環節都很給力,關(guan) 鍵時刻都沒出問題。”劉波說,備用發動機撐到了補給到達,行洪安全保住了。

  堅守離不開每顆“螺絲(si) 釘”的堅持

  如今再看齋堂水庫,水麵幾乎是平靜的。但轉過身,在大壩的另一側(ce) 有一個(ge) 大坑,那是泄洪時水流衝(chong) 刷的痕跡。

  8月11日,孫雪峰在大壩旁的閘室裏向記者展示了強降雨期間提閘後的水庫視頻:水流從(cong) 泄洪洞湧出,大壩下的植被瞬間被淹沒。如今,水庫水位線已較洪峰時期下降了8米多。

  強降雨期間,齋堂水庫不僅(jin) 經曆了通信中斷和斷電的危機,還麵臨(lin) 著食物不足的困難。用劉波的話說,是“一天兩(liang) 頓飯,自助餐改打飯”。管理所年紀最小的工作人員曾升一對此再清楚不過。2020年,曾升一來到齋堂水庫,成為(wei) 管理所的後勤保障人員,負責協調所裏的用車、食堂備菜等。聽說水庫周圍多處道路坍塌後,曾升一查看了飯堂儲(chu) 存的食材,隻夠全體(ti) 員工兩(liang) 天的用量。和領導報備後,她叫上采購司機到附近的菜店買(mai) 回了方便麵、米、麵包等食材,“連土豆都隻剩下發芽的,有什麽(me) 就買(mai) 什麽(me) ”。

  食材短缺的情況持續到8月6日。前往水庫的道路複通後,永定河管理處主任陶海軍(jun) 和同事開了4個(ge) 多小時的車,送來了補給物資。

  8月9日,北京市防汛救災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hui) 通報,門頭溝山區通過市電和臨(lin) 時供電方式基本恢複供電。通信則通過鋪設臨(lin) 時光纜和基站修複,以及運用應急通信保障車、便攜式背包站等措施,已滿足受災群眾(zhong) 基本通信需求。

  不過,水務人的工作還遠未結束。接下來,這群水務青年還將接過修複損毀設備、核實水流數據等任務,用這192小時的經驗向未來的水務“新兵”講述“奮戰與(yu) 堅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