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高校戲劇:從象牙塔走向大舞台

發布時間:2023-08-16 15:20:00來源: 光明日報

  今年7月,鼓樓西高校戲劇公益展演在京舉(ju) 行,26所高校、36個(ge) 劇團投來50部作品,線上線下反響強烈。據統計,僅(jin) 金刺蝟大學生戲劇節這一項活動,就吸引了來自全國32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1100餘(yu) 所大學院校、1300餘(yu) 個(ge) 劇社參與(yu) ,20餘(yu) 年來輻射人群達數十萬(wan) 。如今,高校戲劇不但服務於(yu) 校園文化,還主動走出象牙塔,不斷走近人民大眾(zhong) 。高校戲劇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以戲化人:漸成校園文化新風尚

  高校戲劇與(yu) 專(zhuan) 業(ye) 的商演戲劇不同,其首要目的是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養(yang) ,服務大學校園文化。北京評協副主席、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陶慶梅長期關(guan) 注校園戲劇的發展,她說:“高校戲劇是大學校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戲劇和校園整體(ti) 生活是融為(wei) 一體(ti) 的,是大學生豐(feng) 富自身文化的重要嚐試,也能充分發揮美育的作用。”

  高校戲劇的每一次排演都能成為(wei) 大學生們(men) 繪聲繪色的課堂,都能實現思想的錘煉升華。剛剛過去的畢業(ye) 季,由浙江工業(ye) 大學夢工場劇社製作改編的紅色題材畢業(ye) 戲《永不消逝的電波》在校內(nei) 上演。大學生們(men) 紛紛感歎,這是一堂特別的思政課,令人感動和震撼。該劇社已推出140多場紅色校園戲劇,累計觀看人數達數十萬(wan) ,其中紅色舞台劇《無悔的抉擇》入選教育部“高校原創文化精品推廣行動計劃”。

  沈陽師範大學精心創作並排演民族音樂(le) 與(yu) 京劇相結合的獨幕現代京劇《格桑花開》,將愛國主義(yi) 精神和家國情懷搬上舞台,通過戲曲藝術傳(chuan) 遞堅守的力量與(yu) 精神,深深打動年輕學子的心。

  今年5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學生自主創作的紅色校園舞台劇《家書(shu) 》首演;6月,首都師範大學話劇《行知先生》專(zhuan) 場演出舉(ju) 行……高校戲劇廣受師生追捧,入場券一票難求,演出場場座無虛席。戲劇融於(yu) 課堂、融於(yu) 藝術,引領青年學生從(cong) 中感悟文化之美。

  高校戲劇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不但能增強青年學生的人文素質,更能發揮春風化雨的精神力量。在上海,各高校精心選取學術大師、育人楷模等名家的人生經曆作為(wei) 創作素材,推出一係列“大師劇”。如同濟大學的《國之英豪》、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尋找〈薑椿芳〉》、東(dong) 華大學的《錢寶鈞》、上海音樂(le) 學院的《賀綠汀》……高校戲劇已成校園文化新風尚,在潤物無聲中感染著每一位青年。

  以戲育人:成為(wei) 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人才的搖籃

  中國戲劇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觀眾(zhong) ,更離不開愛戲劇、懂戲劇的人才。高校戲劇,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戲劇人才的“蓄水池”。中國教育電視台副台長陳宏介紹,當下很多大學發揮多學科優(you) 勢,創作實踐立足本土、融匯中西,將傳(chuan) 統資源、本校資源、紅色資源整合,以原創劇目帶動、建構戲劇人才培養(yang) 的產(chan) (創作)、學(教學)、研(研究)一體(ti) 化。

  音樂(le) 劇《大釗先生》已在北京大學演出7年,以概念音樂(le) 劇的獨特品質、全新的戲劇結構方式,重新詮釋了青春的意義(yi) 。更重要的是,在該劇一場場公演實踐中,培養(yang) 出一批又一批戲劇人才。

  高校戲劇對人才的涵養(yang) 培育,並不局限在藝術院校和戲劇專(zhuan) 業(ye) 院係,很多非戲劇專(zhuan) 業(ye) 的大學生,在大學與(yu) 戲劇邂逅,從(cong) 業(ye) 餘(yu) 走向專(zhuan) 業(ye) 。越來越多的高校戲劇人開始參與(yu) 各專(zhuan) 業(ye) 戲劇節的展演,不論是國內(nei) 的烏(wu) 鎮戲劇節、阿那亞(ya) 戲劇節,還是國外的柏林戲劇節、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等,都可以見到高校戲劇人的身影。

  從(cong) 北大校園走出的戲劇團體(ti) ——“話劇九人”劇團,先後推出了《四張機》《春逝》《雙枰記》等一係列作品,讓民國知識分子係列形成的“九人宇宙”名聲大振,全國巡演票房處處火爆。而在此之前,“話劇九人”隻是一群非戲劇專(zhuan) 業(ye) 學生組成的非專(zhuan) 業(ye) 劇團。在起步階段,舞美隻有桌子和凳子,座位寥寥,一場下來淨虧(kui) 幾千元錢。但因為(wei) 往昔校園中“話劇九人,連演十年”的約定,因為(wei) 他們(men) 對戲劇矢誌不渝的熱愛和精益求精的打磨,劇團如今已成長為(wei) 專(zhuan) 業(ye) 的青年戲劇團隊。

  鼓樓西戲劇創始人李羊朵表示,從(cong) 今年7月起鼓樓西戲劇的所有戲劇版權都向在校大學生免費開放。她說自己深受高校戲劇的感染,很多戲劇人來自非戲劇專(zhuan) 業(ye) 院係,但同樣可以把戲劇做得很專(zhuan) 業(ye) 。參與(yu) 今年7月鼓樓西高校戲劇公益展演的學生有的來自戲劇或表演專(zhuan) 業(ye) 院係,更多的則來自非專(zhuan) 業(ye) 院係。他們(men) 來自北京、蘇州、濟南、西安等不同城市的大學,不難看出全國各地高校學子對戲劇的認真與(yu) 熱愛。

  高校戲劇鍛造出一批青年戲劇人,讓中國戲劇的未來大有可為(wei) 。大學的戲劇舞台不僅(jin) 能讓觀眾(zhong) 感受到當代大學生的情感、思想與(yu) 創意,也為(wei) 喜愛戲劇的大學生提供了發展平台。高校戲劇與(yu) 專(zhuan) 業(ye) 戲劇形成良性互動,共同助推戲劇藝術走向未來。

  學以致用:已形成社會(hui) 影響力

  高校劇團主要服務對象是大學生,麵向高校內(nei) 部的演出一般都是公益免費的,或僅(jin) 收取低價(jia) 的門票。作為(wei) 學生團體(ti) ,高校戲劇社團會(hui) 得到學校的一些資助。但演一場戲,租場地、製道具、服裝、化裝等,都離不開經濟基礎。走向市場,實現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相結合,是更好推動高校戲劇發展的一種選擇。

  陳宏表示,隻有打破象牙塔的限製,在文化市場中反複演出實踐與(yu) 磨煉,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校園戲劇的魅力。同時,市場也能為(wei) 校園戲劇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hui) 和資源,為(wei) 演員、編劇、導演等藝術家們(men) 提供更廣闊的舞台。

  敢於(yu) 創新,從(cong) 服務學生到走出校門服務更廣大的觀眾(zhong) 群體(ti) ,是高校戲劇走向市場的重要嚐試,也豐(feng) 富了高校戲劇的社會(hui) 功能。今年4月,作為(wei) 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團原創戲劇的發端之作,話劇《風雲(yun) 兒(er) 女》圓滿結束首輪演出後,為(wei) 回應市場熱烈的反響,通過進一步修改調整,又在今年6月在中央戲劇學院東(dong) 城校區實驗劇場麵向社會(hui) 售票公演,成功通過了市場與(yu) 觀眾(zhong) 的檢驗。

  高校校園戲劇,除了回歸排演了不少經典劇目,更致力於(yu) 推出許多時代性鮮明的精品力作。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教授周星說:“學生不能隻局限於(yu) 在校內(nei) 演出傳(chuan) 統的老劇,還要敢於(yu) 搬演社會(hui) 化的戲劇,更要自己創作新劇,這樣才能更好地走出校園。”

  現代科技,無疑是助推高校戲劇走出象牙塔的又一利器。借助多媒體(ti) 技術與(yu) 高科技視聽手段,高校戲劇在舞台設計、藝術呈現等方麵都取得了新突破,一批藝術風格新、舞台美學潮的高校戲劇作品開始湧現。采訪中,不論是關(guan) 注研究高校戲劇的專(zhuan) 家,還是參與(yu) 高校戲劇的學生,都關(guan) 注到近年來互聯網容易讓戲劇“傳(chuan) 出去”的特點。高校戲劇的編創、排演全過程都可以經由互聯網傳(chuan) 播到更遠的地方,讓更多人看到。

  雲(yun) 端線上等互聯網模式,也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解決(jue) 了傳(chuan) 統高校戲劇的場地、服化道等經濟成本問題。一場線上直播,能帶來比傳(chuan) 統校園小劇場多上百倍乃至千倍的觀看量,卻並不需要準備很多實體(ti) 的觀眾(zhong) 席位。

  創建於(yu) 1986年的北京師範大學北國劇社,是北京曆史最長的高校戲劇社團之一,這群在網上自稱“戲劇蟲兒(er) ”的北師大學子,充分發揮互聯網平台對高校戲劇的助推作用,通過多個(ge) 線上平台,成功地在傳(chuan) 統劇、實驗劇和先鋒劇等多個(ge) 領域實現了市場化演出,達到了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的統一。

  市場化演出外,高校戲劇還通過下基層巡演等形式送戲下鄉(xiang) ,把戲劇帶到千家萬(wan) 戶。贛南師範大學已連續數年進行“送戲下鄉(xiang) ·文化惠民”活動,走過數十個(ge) 鄉(xiang) 鎮,惠及群眾(zhong) 萬(wan) 餘(yu) 名;湖州師範學院“湖音新青年”師生團隊開展“千村萬(wan) 劇”送戲下鄉(xiang) ,將音樂(le) 劇帶到田間地頭;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與(yu) 漣源湘劇院合作,不但帶來公益演出,還利用互聯網打造宣傳(chuan) “非遺”湘劇;浙江海洋大學學生情係海疆,將青春洋溢的文化盛宴送到海島漁村和邊防部隊……

  當下的高校戲劇,一方麵保持了自身為(wei) 社會(hui) 與(yu) 校園搭建橋梁的作用,發揚了請專(zhuan) 業(ye) 編劇、專(zhuan) 業(ye) 演員進行指導,與(yu) 專(zhuan) 業(ye) 院團加強交流等優(you) 良傳(chuan) 統,成為(wei) 校園文化的亮麗(li) 風景線。另一方麵,高校戲劇主動邁出大學校門,與(yu) 互聯網相結合,巡演展演、送戲下鄉(xiang) ,把作品推向更廣闊的天地,通過了市場檢驗,贏得了觀眾(zhong) 口碑。走出象牙塔的高校戲劇,正不斷散發出蓬勃生命力。(光明日報記者 謝雲(yun) 開)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