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包子的袋子要收1.8元打包費
你點外賣的時候,有沒有在意過外賣“包裝費”?最近有不少消費者表示遭遇到外賣包裝這一“隱形刺客”。江蘇省消保委於(yu) 8月17日發聲,認為(wei) 平台、商家、消費者應互相“成就”而非“算計”,商家要合理收取外賣包裝費,平台應完善相關(guan) 機製。
通訊員 安吉拉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馬燕
打包費的公示不透明 給消費者帶來困擾
有消費者反映,一些商家在外賣平台上的商品頁麵未明示打包費,隻在結算頁麵才顯示。因此,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往往會(hui) 忽視這筆費用。此外,打包費的公示不透明,線上線下和不同平台之間存在差異,也給消費者帶來困擾。
據報道,今年7月,在北京讀書(shu) 的王同學下單了一份麻辣香鍋外賣,使用優(you) 惠券後總價(jia) 降至19.88元。但王同學在小票裏意外發現,這份外賣中不僅(jin) 收取了口味費,還同時收取了她口味費中隱藏的打包費。“一份麻辣香鍋底料收了我4.99元,沒想到選個(ge) 口味還得再給2.99元的包裝費。”王同學表示,自己在意的不是那2.99元額外支出,而是消費背後的不透明。但平台方以“無權幹涉商家收取外賣包裝費”為(wei) 由拒絕了王同學的協商退款訴求。
對於(yu) 包裝費的收取,還有商家反映:由於(yu) 平台傭(yong) 金、強製參加活動以及平台配送成本過高等因素,導致其不得不收取包裝費。
南京也有消費者被外賣包裝“隱形刺客”刺到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南京一些消費者也被外賣包裝費這一“隱形刺客”刺到。消費者徐女士表示,如果當時她買(mai) 的東(dong) 西很便宜,而包裝費卻要4-5元,就會(hui) 感覺好心疼,忍不住想再買(mai) 點,不然感覺有點虧(kui) 。
“商家收包裝費也可以理解,畢竟他們(men) 也有成本。但能否明碼標價(jia) 提供多個(ge) 選項?”徐女士舉(ju) 例建議,有的高級餐館的保溫袋,確實質量不錯,但要好幾塊錢,用一次就扔了有些浪費。“其實如果外賣距離較近,隻要簡單便宜的包裝就可以了,不必過度包裝,造成浪費。”
南京消費者李女士給記者展示了她最近的外賣訂單——每單的“打包費”“包裝費”為(wei) 1元、1.5元、1.8元、2元、4元不等。“小店的包子,拿到手的包裝就是簡單的塑料袋,居然也要1.8元的打包費。”此外,咖啡等飲品在線上點單時,也要收取1-2元的打包費。“跟線下一樣的紙杯和包裝袋,在門店帶走就不收費,為(wei) 啥線上點單要收包裝費?”
商家要合理收取外賣包裝費 平台應完善相關(guan) 機製
江蘇省消保委認為(wei) ,商家考慮盈利和成本無可厚非,但不能為(wei) 了降低經營成本而向消費者隨意收取額外費用。消費者支付了虛高的包裝費,傷(shang) 害的是消費者的信任和熱情。
省消保委建議:外賣商家要依法誠信經營,合理收取外賣包裝費。首先,對打包費的定價(jia) 和收取要遵從(cong) 實際,合理定價(jia) 、按需收取。其次,商家可以通過平台主動呈現包裝的材質、單價(jia) 等,進一步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此外,預包裝的商品不應再次收費。
外賣平台則應針對外賣打包費完善相關(guan) 機製。平台、商家、消費者應是緊密聯係的三方存在,應互相“成就”,而非互相“算計”,平台應科學設定“分成”機製,減輕商家經營壓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