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神劇何以如此讓人懷念
崔文佳
暑期已過大半,《西遊記》《新白娘子傳(chuan) 奇》《武林外傳(chuan) 》等昔日必備經典劇卻似乎從(cong) 電視熒屏消失了。懷念之聲不絕於(yu) 耳,很多人打開視頻網站,在追憶中回味久違的輕鬆與(yu) 溫暖。
雖然沒有嚴(yan) 格概念,但人們(men) 對“暑假神劇”的定義(yi) 基本一致,大抵是指陪伴“80後”“90後”的一批經典劇作。盡管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連劇中人物的下一句台詞都能脫口而出,可就是忍不住一看再看,還聯動著彈幕、表情包、短視頻等新形式,進行“二次創作”。老劇頻生新玩法,也構成了某種獨特的文化景觀。
老劇何以“封神”?首先是情懷使然。“80後”“90後”伴著互聯網成長,是文化消費新主流人群,很大程度上掌握著網絡輿論場的話語權。漸漸嚐到現實生活百般滋味的他們(men) ,本能地懷念起無憂無慮的少年歲月。而陪伴了他們(men) 一個(ge) 個(ge) 暑假的經典劇,無疑是特殊的集體(ti) 記憶承載物。不管彼此的身份、年齡、個(ge) 性如何迥異,隻要聊起追劇時光,腦中閃現的都是聒噪不休的蟬鳴、吱吱作響的風扇、冰爽甜蜜的西瓜,以及那些打打鬧鬧的夥(huo) 伴。這種“我懂你”的集體(ti) 默契,讓老劇自帶高光。
當然,情懷濾鏡之外,也有“同行襯托”。若以今天的工業(ye) 製作水平看,這些老劇可謂個(ge) 個(ge) “五毛特效”,但其之所以能“封神”,正是因為(wei) 在技術之外,流露著一種真誠。《西遊記》中,六小齡童眼睛一轉,大聖的機敏活靈活現;《紅樓夢》沒用一位“流量明星”,但兩(liang) 年的選角和培訓,讓十二釵宛如書(shu) 中走來;《三國演義(yi) 》故事的精彩自不必說,連片尾曲的一字一句都極其考究,聽罷餘(yu) 味無窮……經典的魅力,很大程度就源於(yu) 這份創作者對於(yu) 藝術的匠心。
相比之下,今天的文藝創作更加繁榮,卻也更加定製化、快餐化。很多出品方在創作之初就鎖定了目標受眾(zhong) ,進而將一段時間的熱門話題、流行架構一網打盡,再請幾個(ge) 目標受眾(zhong) 喜愛的流量明星,一部電視劇就可以快馬加鞭地推進了。於(yu) 是,我們(men) 看到了越來越多臉譜化的人物、懸浮感的情節。就拿近兩(liang) 年流行的女性題材電視劇來說,女主角往往是“美強慘”,有個(ge) 偏心眼的媽媽、不爭(zheng) 氣的哥哥,卻總能遇到個(ge) 帶她成長的老板,職場上再難解的局麵,都能通過女主角的善良而破冰。播出期間網絡熱搜一個(ge) 接著一個(ge) ,看似熱熱鬧鬧,實則隻是粉絲(si) 的自嗨。新興(xing) 供給如此乏味,可不逼人懷念老劇的香嗎?
某種程度上,“暑假神劇”或許正在成為(wei) 一個(ge) 曆史名詞。今天的孩子們(men) 更忙了,即便放暑假也多穿梭在各類興(xing) 趣班、研學營之間;擁有的娛樂(le) 方式也更多了,僅(jin) 僅(jin) 打開網絡就有無窮無盡的內(nei) 容。多元化帶來分層化、小眾(zhong) 化,“我們(men) ”看似存在於(yu) 同一個(ge) 網絡空間,但事實上相隔何止十萬(wan) 八千裏?所謂的國民劇再難誕生,但“前輩”留下的經驗值得借鑒。請相信觀眾(zhong) 擁有一雙慧眼,那些書(shu) 寫(xie) 時代的佳作永遠都會(hui) 讓人懷念。(北京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