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電視“套娃”收費 讓觀眾免於被收割
■ 觀察家
電視“一魚多吃”的把戲該結束了。
治理電視“套娃”收費,官方終於(yu) 出手了。
據新華社消息,8月21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聯合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有關(guan) 單位,在京召開治理電視“套娃”收費和操作複雜工作動員部署會(hui) 。要求今年年底前,開展試點工作和專(zhuan) 項整治,聚焦解決(jue) “收費包多、收費主體(ti) 多、收費不透明”問題,電視“套娃”收費現象得到明顯改觀;大力改善用戶開機看電視的體(ti) 驗,基本實現有線電視和IPTV開機即看直播電視頻道。
從(cong) 這條會(hui) 議新聞,收獲大量網友點讚來看,天下苦電視“套娃”收費久矣。很多消費者都深有感觸,現在花大價(jia) 錢買(mai) 來的電視,打開就要先看廣告,想看電視節目,還得充個(ge) 會(hui) 員。這還沒完,不同等級會(hui) 員、體(ti) 育會(hui) 員、兒(er) 童專(zhuan) 區會(hui) 員、影片單獨付費……一層套一層,壓根兒(er) 看不到盡頭,這讓不少人直呼,“看不起電視”。
互聯網時代的電視,功能越來越多,觀看的內(nei) 容也呈指數級增長,但消費者的觀看體(ti) 驗,非但沒有提升,甚至想讓電視機回歸最原始的觀看功能,都變成奢望。
操作複雜、“套娃”收費,已然成為(wei) 當今電視行業(ye) 通病。此次多部門專(zhuan) 項整治,可謂是針對消費者的痛點下狠手,對有線電視、IPTV和互聯網電視三大體(ti) 係,提出不同的整改要求,並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要求今年年底前,看到初步成效。
伴隨互聯網技術進步,電視行業(ye) 雖通過多媒體(ti) 融合形成新的商業(ye) 模式,但這些看似高大上的“進化”,卻沒有真正讓消費者感到受惠。電視廠商聯手內(nei) 容平台層層收費,在短期利益上有所獲,但長期看來,卻導致自身陷入了“年輕人不願看、老年人不會(hui) 用”的窘境。
說這些,並非是反對內(nei) 容付費、排斥新技術。對於(yu) 內(nei) 容平台來說,付費用戶的規模化意味著更穩定的收入來源,相較於(yu) 廣告模式來說,這是更加穩定的營收結構,有利於(yu) 幫助平台在內(nei) 容采購、內(nei) 容製作和用戶體(ti) 驗上進行提升。但以層層會(hui) 員服務套路消費者,玩起“一魚多吃”的把戲,無異於(yu) 玩火自焚。
消費者為(wei) 內(nei) 容付費,絕不等同於(yu) 被“野蠻收割”。看電視的盡頭,不該隻是會(hui) 員收費。在電視銷量持續走下坡路的今天,若消費者的觀看體(ti) 驗還跟不上其智能速度,恐怕家裏的電視隻能落得個(ge) “吃灰”的結局。因此,治理電視“套娃”收費,督促商家改善用戶體(ti) 驗,也是在保障電視行業(ye) 的健康發展。
當然,電視背後是一條複雜的產(chan) 業(ye) 鏈,涉及不同的利益分配,相關(guan) 整治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就像動員部署會(hui) 要求中提到的,電視大屏還具有公共服務屬性,基於(yu) 此,治理“套娃”收費就得“下大氣力”,清除積弊。
□翛然(媒體(ti) 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