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環境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衛星遙感、數據監測——
我國海洋環境監管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科技日報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李禾)28日,生態環境部召開了以“加快建設美麗(li) 海灣,堅決(jue) 守護好碧海銀灘”為(wei) 主題的新聞發布會(hui)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胡鬆琴表示,隨著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我國海洋環境監管手段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海洋有自身的特點,對海洋生態環境監管要求比較高。過去,海洋生態環境監管主要依靠船舶巡航、調查監測等手段,監管頻次和效能十分有限,而且容易受到海況、天氣、船舶硬件等影響。”胡鬆琴介紹,如今,海洋生態環境監管創新應用了船舶自動識別係統(AIS)航跡數據、海洋傾(qing) 倒區監測數據等,開發了海洋傾(qing) 廢監管係統,在辦公室和電腦前就能及時發現疑似違規傾(qing) 倒廢棄物的船舶線索,並向中國海警局推送線索,實現了海洋傾(qing) 廢活動的非現場監管。
中國海警局新聞發言人劉德軍(jun) 也表示,中國海警局注重科技賦能,構建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工作的“陸海空”立體(ti) 監管模式,比如深化“互聯網+”傾(qing) 廢執法監管,構建“生態雲(yun) ”平台等,及時發現並處置違法違規的傾(qing) 廢活動;綜合運用小目標雷達、視頻監控、船舶動態監控等係統,及時掌握海上情況變化,協調相關(guan) 部門定期開展重點海域衛星遙感監測,強化重點部位和目標監控等。
“我們(men) 還利用無人機對海灣內(nei) 的重要典型海洋生態係統、岸灘垃圾分布情況等開展監測,及時獲取有關(guan) 信息。”胡鬆琴說,各地也在創新海洋監管手段,比如福建省定期調度無人機和岸基攝像,對重點區域的海漂垃圾、陸源入海汙染物進行監測;浙江省建設實施“數字鳥島”智慧監測體(ti) 係,遠程實時監測中華鳳頭燕鷗等鳥類,實現了鳥類保護的數字化和智慧化。
作為(wei) 一項重大的國情調查,第三次海洋汙染基線調查於(yu) 2023年全麵展開。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表示,本次調查更加注重采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等高新技術。“我們(men) 還將統籌國內(nei) 優(you) 勢技術力量,集中專(zhuan) 業(ye) 技術力量強的國家和地方監測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協同工作機製,高質量推進本次調查各項任務的實施。”
8月9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F星。胡鬆琴表示,生態環境部將會(hui) 同相關(guan) 科研院所和沿海地區,用好環境減災二號F星等監管信息數據源和其他監管新技術,為(wei) 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汙染事故和重點風險源調查等提供技術支撐,提升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