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加大監管力度 讓職業騙薪者無漏洞可鑽

發布時間:2023-09-06 11:08:00來源: 法治日報

  讓職業(ye) 騙薪者無漏洞可鑽

  □ 胡印斌

  據媒體(ti) 報道,近日,上海警方公布了一起特大詐騙案件,一群騙薪者利用偽(wei) 造的身份證、學曆、工作經曆等信息,同時在多家公司應聘銷售等崗位並獲錄用。但他們(men) 從(cong) 不上班,隻在公司領取工資和提成。警方披露,有108名騙薪者被抓獲,涉案金額高達8000多萬(wan) 元。

  就在今年3月,上海浦東(dong) 警方偵(zhen) 破上海首例“職業(ye) 騙薪”詐騙案件,抓獲了58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額5000多萬(wan) 元。從(cong) 這兩(liang) 起案件中我們(men) 可以看出,“職業(ye) 騙薪”已經從(cong) 枝枝蔓蔓變得頗有些氣候了。或許這仍不是最終的“斬獲”,但若不加大懲治力度,這種惡劣風氣恐怕還會(hui) 蔓延。

  這條新聞也刷新了很多人的認知,“五行八作”本來不乏新麵孔,可居然還有這樣的偏門“職業(ye) ”。特別是,收益也讓人頗為(wei) 慨歎。從(cong) 媒體(ti) 報道來看,有騙薪者夫婦二人短短3年就用騙來的錢在上海寶山買(mai) 了別墅,而一般騙薪者也動輒月薪兩(liang) 三萬(wan) 元……

  很難想象,騙薪真能當飯吃了,而且還吃得有滋有味。每天打扮得光鮮亮麗(li) ,一看就是“成功人士”,這讓一眾(zhong) 奔波在求職路上的青年人情何以堪。對普通求職者來說,找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並非易事,而一些職業(ye) 騙薪者卻通過違法行為(wei) 在就業(ye) 市場上“如魚得水”,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一者,崗位具有階段穩定性,既然一個(ge) 職業(ye) 騙薪者長袖善舞,可以自如遊走於(yu) 數個(ge) 甚至十餘(yu) 個(ge) 崗位(公司)之間,那麽(me) 必然會(hui) 擠占本該屬於(yu) 普通求職者的機會(hui) ,導致就業(ye) 不公平、機會(hui) 不平等。這還隻是基於(yu) 靜態的分析,事實上,騙薪者越是混得風生水起,越是映射出正常求職者境遇的尷尬。

  根據警方以及媒體(ti) 描述,這些騙薪者自身包裝十分到位,非常善於(yu) 利用各種機會(hui) 展示或推銷自己。這至少說明,他們(men) 奉行的這一套是很受企業(ye) 歡迎的,是與(yu) 當下一部分企業(ye) 的“文化”相契合的。這需要一些企業(ye) 進行反思,絕不能隻看表麵功夫,而不看實際本領。

  此外,個(ge) 別企業(ye) 不光被個(ge) 別騙子騙,還會(hui) 被一些騙薪者們(men) 組團騙。據媒體(ti) 報道,有私募公司在兩(liang) 個(ge) 月時間內(nei) ,招聘了60多名疑似詐騙團夥(huo) 人員,每月花費成本多達幾十萬(wan) 元。這也提醒相關(guan) 企業(ye) ,在招聘尤其是引進人才時,不妨在背景調查上下點功夫,而不是被一些表麵光鮮的人迷惑,更不要輕信有人會(hui) 有大把現成的資源可以幫助公司快速成功。很多時候,對於(yu) 求職者的背景資料,隻要稍稍做些努力,並不難查清,關(guan) 鍵在於(yu) 企業(ye) 能否破除“走捷徑”的執念。

  二者,就業(ye) 從(cong) 來都不是小事,企業(ye) 要謀求發展,民眾(zhong) 要安排生計,社會(hui) 也需要穩定,這些都與(yu) 就業(ye) 息息相關(guan) 。可以說,一個(ge) 公平有序的招聘市場,本身就是營商環境的一部分。因此,一個(ge) 地方要優(you) 化營商環境,必須依法常態化打擊治理職業(ye) 騙薪者。對此,相關(guan) 部門也應負起責任來,切實維護好就業(ye) 市場的正常秩序。

  相對於(yu) 單個(ge) 企業(ye) 而言,執法部門掌握的信息維度更多,如果多做一些基礎性的綜合分析,想必不難看出一些趨勢性問題。以勞動仲裁而言,既然很多騙薪者習(xi) 慣於(yu) 在騙不下去的時候,訴諸勞動仲裁、勞動監察部門維護自身“權益”,那麽(me) 這些部門在辦好個(ge) 案的同時,也應多做一些並案分析,或許就能發現一些共通性問題,從(cong) 而能夠更加科學客觀地辦理案件,並提醒有關(guan) 企業(ye) 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當然,這些騙薪者之所以能夠屢屢得手,也表明其行為(wei) 確實有隱蔽性,且能“行他人之所未能行”,這才鑽了企業(ye) 和監管機構的空子。但此事一旦被發現,有關(guan) 方麵就該亡羊補牢,紮緊籬笆,盡可能杜絕隱患,不犯同樣的錯誤。

  職業(ye) 騙薪者的故事不是勵誌傳(chuan) 奇,更不是茶餘(yu) 飯後的閑談。職業(ye) 騙薪者所盯住的,不過是治理的罅隙以及人性的弱點。對此,除了企業(ye) 要提高警惕之外,監管部門也要嚴(yan) 厲打擊、精準治理。同時,還要建檔立案,打通信息壁壘,防範職業(ye) 騙薪者到處遊走,一路行騙。

  法治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