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導式解說讓旅遊服務更貼心
僅(jin) 設立一塊文保標識,缺乏多角度的文化解讀……在一些長城景區,很多遊客隻能走馬觀花,旅行體(ti) 驗僅(jin) 限“到此一遊”。今年5月,蟠龍山長城自導式解說標識係統建設完成,景區開放段設置了內(nei) 容豐(feng) 富的長城文化解說標牌,對蟠龍山長城的曆史沿革、設施構造、病害成因、保護理念等加以闡釋,改變了以往登長城單純看景的模式,從(cong) 真正意義(yi) 上促進了文旅融合,帶給遊客不同以往的旅行體(ti) 驗。(見9月11日《北京青年報》)
作為(wei) 未經大規模修繕和開發的景點,蟠龍山長城始終保持著原汁原味的風格。曆史的印記與(yu) 歲月的滄桑,成為(wei) 該景區最大的看點之一。不過,長城景區因保護和分布等原因,往往缺乏多角度的展示與(yu) 解說,除了文物保護標識外,多數遊客在偌大的長城上隻能簡單觀賞,無法實現對長城的構造、曆史、特色、保護理念等內(nei) 容進行詳細了解。
自導式解說標識係統的建成使用,意味著遊客可邊遊覽邊了解長城背後的故事,進而提升其遊覽體(ti) 驗——遊客有關(guan) 長城的一些問題和想法,都能在現場找到答案或者得到解釋,這與(yu) 走馬觀花、看個(ge) 熱鬧顯然是不同的。
旅遊不等於(yu) 看景點,沉浸式體(ti) 驗過程才是重中之重。解說和講解是連接文物和大眾(zhong) 的重要途徑,長城作為(wei) 不可移動的文物,顯然需要進一步的解讀,使其更加具象化、立體(ti) 化。
進而言之,著力挖掘文物豐(feng) 富的內(nei) 涵,用生動的故事吸引人、感染人,才能讓遊客更好地走近曆史、感受文化,在遊覽的過程中增進對曆史和文化的認同感。
通過自導式的解說,讓遊客更方便、更舒適、更全麵的了解長城,於(yu) 需求方是實現旅遊升級的需要,於(yu) 供給方是實現文旅融合,提供更高品質消費產(chan) 品和內(nei) 容的要求。
立足常規又超越常態,以遊客為(wei) 中心進行文旅融合實踐,類似的細節之美,正是當下景區營運和建設應該學習(xi) 的地方。如何實現差異化發展,讓景區的核心價(jia) 值得到更好的呈現和升華,是諸多地方的文旅部門和景區應該思考的問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