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音樂節也全麵開花 如何吸引音樂愛好者?
音樂(le) 節,我走南闖北來追你
今年夏天,張喬(qiao) 和同伴去新疆旅遊,在霍城縣晃晃村偶遇了為(wei) 期一個(ge) 月的“薰衣草雪山音樂(le) 節”。“場地近處是清幽的村莊房屋、如紫色海洋一般的薰衣草花田、晚風輕拂過的樹林,遠處可見雪山,抬頭有明月。”天地間的自然景致與(yu) 音樂(le) 相映,當地文化特色與(yu) 村民交流溫暖,音樂(le) 節成為(wei) 張喬(qiao) 本次旅途的“意外之喜”。
在北京工作的95後職場新人王小景是個(ge) 音樂(le) 愛好者,不久前,她和室友一起買(mai) 了在內(nei) 蒙古赤峰舉(ju) 辦的音樂(le) 節門票,當日往返。“這場音樂(le) 節有我喜歡的歌手和樂(le) 隊,而且距離近,往返時間短,主辦方安排了接駁車,出行方便,這讓人好感度暴漲。很重要的一點是,這是在赤峰舉(ju) 辦的音樂(le) 節,對於(yu) 沒有去過大草原的我而言是一個(ge) 全新的體(ti) 驗。”
中國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發布的《2023上半年全國演出市場簡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型演唱會(hui) 和戶外音樂(le) 節熱度持續上升,演出506場,票房收入24.97億(yi) 元,觀眾(zhong) 人數550.10萬(wan) 人次。進入二季度以來,演唱會(hui) 和音樂(le) 節進入相對密集期,且短時間高頻次的音樂(le) 節並非局限在演出熱門城市。
今年的音樂(le) 節不但在大城市接連舉(ju) 辦,在小城市也全麵開花。和在一線城市相比,在二三線城市舉(ju) 辦的音樂(le) 節有哪些不同?它們(men) 用什麽(me) 來吸引南來北往的音樂(le) 愛好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多位跨省參加音樂(le) 會(hui) 的年輕人。
去二三線城市看一場音樂(le) 節
“也許以後我還會(hui) 看無數場音樂(le) 節,但是永遠會(hui) 記得這一年夏夜,與(yu) 雪山、月光和花海同框的音樂(le) 節。”張喬(qiao) 說,現場的安保配置、服務設施、周邊消費區等一應俱全,除了受邀的歌手、樂(le) 隊演出,主持人還會(hui) 請觀眾(zhong) 上台展示才藝,贈送音樂(le) 節文化衫,“整體(ti) 氣氛特別歡樂(le) ,互動感很強”。她覺得,這種帶有當地文化特色、和當地村民交流緊密的音樂(le) 節,給她這樣一個(ge) 短暫的過客也帶來了很溫馨、溫暖的感覺。
“00後,在國外上大學,一般回國就是為(wei) 了看音樂(le) 節和live,順便探親(qin) 。”這是朱羽軒的朋友張雨對她的評價(jia) 。“很多小城市地方配套設施完善,吃住便宜,還可以順便旅遊”。在她和張雨看來,距離和環境不是問題,朋友和樂(le) 隊配置最重要。”反正每個(ge) 音樂(le) 節場地都很遠,而且每次去看都灰頭土臉、滿身大汗的,鞋都被踩廢了。”張雨說。
北京創娛無界文化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張翀碩,是五百裏音樂(le) 節的創辦人,曾在摩登天空任副總裁,管理運營草莓音樂(le) 節、M_DSK音樂(le) 節等數十個(ge) 大型音樂(le) 節IP。他坦言,在二三線城市舉(ju) 辦的音樂(le) 節主要用戶還是來自周邊的一線城市。張翀碩以河北固安為(wei) 例,“從(cong) 地理位置上看,固安近似於(yu) 北京的“七環”,但它距北京的核心城區隻有50公裏”。對於(yu) 觀眾(zhong) 來說,去二三線城市的音樂(le) 節可能比去一線城市的場地更方便。
聽歌、社交、連接生活……音樂(le) 節的功能在改變
在二三線城市繁茂生長的音樂(le) 節,其承載的功能、關(guan) 照的需求,似乎遠遠超越以往一場常規文藝演出的體(ti) 量。
當一線城市音樂(le) 節蔓延到二三線城市,首先折射出群體(ti) 需求的迸發與(yu) 擴展。
中國音樂(le) 學院教授謝嘉幸指出,二三線城市湧現的音樂(le) 節,構成了“社會(hui) 需求”。
謝嘉幸將音樂(le) 節大致分為(wei) 4種類型,即商業(ye) 性活動、地方文化活動、社區自發活動以及校園活動。其中,地方文化活動一般指由政府主導,滿足當地文化需求的活動,這類活動多和傳(chuan) 統節日或地方的文化資源相結合。
當原本專(zhuan) 屬大城市的音樂(le) 節下沉到小城市,吸引多方紛紛入局,且數量呈現出爆發式增長趨勢,音樂(le) 節的原始“音樂(le) ”功能與(yu) 運作機製亦在悄然迎來新的變化。
曾經,音樂(le) 節是“發掘小眾(zhong) 音樂(le) ”的寶藏之地,如今,這個(ge) 樸素的專(zhuan) 業(ye) 屬性被拓展了更多維度。
在朱羽軒看來,有的音樂(le) 節像是一個(ge) 烏(wu) 托邦,主要功能不再是聽歌,而是變成了感受氛圍,和朋友一起玩。“遇到喜歡的就聽,不喜歡的就在野餐墊上坐著和朋友聊天,而且露營區全是樂(le) 迷,氛圍超棒。”從(cong) 前音樂(le) 節發現小眾(zhong) 音樂(le) 的功能主要落在了live house上。朱羽軒坦言,如果音樂(le) 節表演的樂(le) 隊她都不認識,她不會(hui) 去看,但如果是live house,隻要聽說風評不錯她就會(hui) 去。“畢竟去live house成本不高,不喜歡抬腿就走”。
在環球音樂(le) Capitol唱片中國董事總經理唐勇看來,早期的音樂(le) 節是一個(ge) 純粹的音樂(le) 活動,現在它的泛娛樂(le) 性更強,除了聽音樂(le) ,還涵蓋了社交、休閑等功能。他同時認為(wei) ,現在的音樂(le) 節受眾(zhong) 更為(wei) 廣泛,“有的人可能不是樂(le) 迷,隻是因為(wei) 朋友喜歡,就跟著來了”。
不過對於(yu) 一種音樂(le) 屬於(yu) 大眾(zhong) 還是小眾(zhong) ,唐勇認為(wei) 這是相對的,並且是一個(ge) 不斷發展的過程。他以搖滾樂(le) 舉(ju) 例,最開始國內(nei) 很多人都不知道搖滾樂(le) 這種音樂(le) 類型,直到改革開放後,聽搖滾的人才慢慢多了起來。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唐朝、黑豹等樂(le) 隊的出現,讓搖滾樂(le) 逐漸被更多的人接受。2019年,綜藝《樂(le) 隊的夏天》第一季開播,21世紀以來漸趨沒落的搖滾樂(le) 再次被大眾(zhong) 看到,從(cong) 前的小眾(zhong) 音樂(le) 變得不再小眾(zhong) 。唐勇認為(wei) ,這是市場發展的規律,未來每一種音樂(le) 類型可能都會(hui) 有屬於(yu) 自己的天地,小眾(zhong) 變主流是很有可能的。
唐勇認為(wei) ,在發展早期,二者都是獨立音樂(le) 的天地,而現在都更加多元化;live house受限於(yu) 室內(nei) 場地的規模,多為(wei) 專(zhuan) 場演出,而音樂(le) 節則為(wei) 戶外表演形式,觀眾(zhong) 容量更大,承載藝人數量也更多。
當音樂(le) 節變成一門生意
去二三線城市看音樂(le) 節,並非每一次的體(ti) 驗都很美好。不少觀眾(zhong) 認為(wei) ,當前音樂(le) 節的質量良莠不齊,有些活動的音樂(le) 性不足,配套設施不夠等。
謝嘉幸認為(wei) ,不論在幾線城市舉(ju) 辦音樂(le) 節,音樂(le) 作品及表演質量都是關(guan) 鍵。
在朱羽軒看來,如今的音樂(le) 節過於(yu) 同質化,“是那幾個(ge) 比較好賣票的樂(le) 隊排列組合”。五一期間,音樂(le) 愛好者王傅去了某四線城市參加了一場音樂(le) 節。場地緊鄰遊樂(le) 園,兩(liang) 個(ge) 地方的門票為(wei) 捆綁銷售,單日票價(jia) 就700多元。在王傅看來,這個(ge) 價(jia) 格已經很貴了,然而高票價(jia) 並沒有換來好體(ti) 驗,“場地一般,位置偏,吃的東(dong) 西也貴”。看完演出後他表示,除了音樂(le) ,其他都乏善可陳,“以後再也不去了”。
王小景覺得,一些有潛在文旅發展基因的城市,都可以考慮通過音樂(le) 節這種形式吸引年輕人。音樂(le) 節重在有特點,而不是泛濫和重複。“小而美的城市,可以和音樂(le) 互相成就”。此外,那些二三線城市開始規劃引入大型音樂(le) 節時,還是要考慮“持久性”的問題。如果隻是偶爾一年辦幾天,熱鬧一場就散,並不會(hui) 給當地文旅發展帶來很積極長遠的作用。與(yu) 此同時,要建立好非常充分的基礎配套設施,提供良好的服務體(ti) 感,並挖掘城市其他魅力點,這才能‘圈粉’,讓參加音樂(le) 節的客人成為(wei) 這座城市的新粉絲(si) 。”
在唐勇看來,在大城市和小城市舉(ju) 辦的音樂(le) 節在演出陣容上存在差異。“一般來說,陣容越強成本越高,大城市的消費力更強,因此在通常情況下,在大城市舉(ju) 辦的音樂(le) 節的可看度和音樂(le) 性更好。”
此外,有些小城市的音樂(le) 節的配套設施,例如舞美、燈光音響等,可能也會(hui) 和大城市有差距,但在小城市生活的觀眾(zhong) 對於(yu) 音樂(le) 節的熱情度更高。因此從(cong) 整體(ti) 上來看,唐勇認為(wei) “音樂(le) 節走進二三線城市”是一件好事,“不但有助於(yu) 音樂(le) 更多地走進普羅大眾(zhong) 的生活之中,也有利於(yu) 拉動當地文旅和經濟的發展,是拉動內(nei) 需的一種方式”。
“這是行業(ye) 繁榮發展後必然會(hui) 出現的問題,因為(wei) 有了健康良性的商業(ye) 化運轉,音樂(le) 節才能擁有長遠的生命周期,最後時間可以檢驗和解決(jue) 。而經過這個(ge) 階段後,未來音樂(le) 節的主辦方將更具音樂(le) 識別力,中國音樂(le) 節行業(ye) 將迎來真正意義(yi) 上的高質量發展周期。”張翀碩說。
(應受訪者要求,張喬(qiao) 、王小景、張雨和王傅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李丹萍 記者 沈傑群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