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以實名購票遏製“黃牛”要在實施中見招拆招

發布時間:2023-09-15 15:2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為(wei) 加強觀眾(zhong) 人數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營業(ye) 性演出活動(以下簡稱“大型演出活動”)的規範管理,促進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文化和旅遊部、公安部日前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大型營業(ye) 性演出活動規範管理促進演出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通知》。其中明確要求,大型演出活動實行實名購票、實名入場製度,且每場演出每個(ge) 身份證件隻能購買(mai) 一張門票,購票人與(yu) 入場人身份信息保持一致。

  今年以來,全國線下演出市場的火爆有目共睹。但與(yu) 此同時,“黃牛”也跟著活躍起來,許多大型演出活動的觀眾(zhong) 經常遭遇“一票難求”,不得不求助於(yu) “黃牛”購買(mai) 高溢價(jia) 票,一些演唱會(hui) 的門票甚至被炒到了6位數。在這一背景下,兩(liang) 部門發布的相關(guan) 購票新規精準出擊,有力回應了外界對於(yu) 打擊“黃牛”、規範票務市場的期待。

  從(cong) 具體(ti) 內(nei) 容看,這次的措施是一係列“組合拳”。比如,明確每個(ge) 身份證件隻能購買(mai) 一張門票,消除了“黃牛”長期以來拿一張身份證可以同時搶多張票的“便利”;公開銷售的門票數量不得低於(yu) 核準觀眾(zhong) 數量的85%,則有利於(yu) 壓縮內(nei) 部人員倒票、與(yu) “黃牛”裏應外合的空間。甚至,對於(yu) 其餘(yu) 15%門票,有關(guan) 部門也要求應當在演出前24小時進行個(ge) 人信息綁定,做到“實名綁定、實名入場”,力求防止贈票、工作票等特殊門票流向“黃牛”市場。整體(ti) 上看,這套措施是專(zhuan) 為(wei) 堵住“黃牛”倒票漏洞而設計的。若能落實到位,相信能夠大大遏製“黃牛”興(xing) 風作浪的勢頭。

  當然,在積極推進相關(guan) 新規落地的同時,也不能低估“黃牛”搶票技能跟著“升級”的可能性。比如,此前在部分演唱會(hui) 門票已實施“人、證、臉”驗證的“強實名製”下,依然未能徹底消除“黃牛”。部分“黃牛”的業(ye) 務從(cong) 倒買(mai) 倒賣轉為(wei) 代搶門票。這些代搶人員會(hui) 提前綁定客戶的身份證信息,承諾如果沒有搶到票,“代搶”的錢100%退還給客戶,而“手續費”則高達1000元到2000元不等。這些人除了人工“代搶”,還會(hui) 借助特殊軟件技術。很顯然,這一現象同樣擠占了觀眾(zhong) 正常購票的空間。針對這次新規,“黃牛”又會(hui) 想出哪些“對策”,還需要演出公司、票務平台及相關(guan) 部門加大監測力度,根據不同情況見招拆招,確保政策在實施中不斷完善,實現效果的最大化。

  購票規則的升級,不等於(yu) 各方可以對相關(guan) 問題高枕無憂。票務市場涉及多個(ge) 環節和責任主體(ti) ,“黃牛”的各種“小聰明”也不可小視。此次通知明確規定,公安機關(guan) 要加大對倒賣演出票證的打擊整治力度,全麵收集網上網下倒賣炒作票證信息,及時發現加價(jia) 、變相加價(jia) 銷售票證的線索,嚴(yan) 打網上網下倒票和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也就是說,購票規則雖然越來越完善,但線上線下對於(yu) “黃牛”的日常治理,包括對相關(guan) 投訴的受理和線索的征集,也應該做得更好。

  大型活動票務市場的規範與(yu) 否,是衡量社會(hui) 消費環境質量的指標之一。在當前大力提振消費的大背景下,有效擠出“黃牛”的泡沫,積極推進大型活動票務市場的規範,對於(yu) 改善社會(hui) 的文旅消費體(ti) 驗,從(cong) 而增進消費動力,更是有著相當的重要性。當然,受大型演出市場供需關(guan) 係的影響,趕走“黃牛”並不能與(yu) 每個(ge) 人都能輕鬆購票畫等號。如何促進演出市場的持續繁榮,更好滿足社會(hui) 對多元化、高質量的演藝消費的需求,依然需要多方求解。

  朱昌俊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