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好人工智能“頭雁效應”
作者:王治國
今年以來,多地在人工智能領域謀篇布局,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和廣泛應用,重塑產(chan) 業(ye) 經濟結構。
7月份,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閉幕式上,上海市表示即將發布“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若幹措施”,實施大模型扶持計劃,鼓勵創新主體(ti) 研發具有前沿競爭(zheng) 力的大模型,提高大模型智能算力。5月份,北京市發布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將布局一批前沿項目,推動人工智能自主技術體(ti) 係及產(chan) 業(ye) 生態建設;深圳市印發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的行動方案,提出18項舉(ju) 措,涵蓋增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與(yu) 產(chan) 品創新能力、強化要素供給等多個(ge) 層麵。除了一線城市之外,成都市也將對符合條件的企業(ye) 給予最高1000萬(wan) 元經費支持,以直接提供資金補助的方式激勵人工智能發展;山東(dong) 省明確提出建設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旨在放大人工智能技術的“賦能”效應。人工智能已成為(wei) 各地發展經濟的重要抓手。
作為(wei) 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具有很強的“頭雁效應”。發揮好這一效應,要從(cong) 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強化智能算力、產(chan) 業(ye) 能級躍升、人工智能領域的立法工作和社會(hui) 領域治理工作等層麵,助力新一輪科技革命,為(wei)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要聚焦AI大模型,構建智能算力承載網。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研究中心近期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相結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我國蓬勃發展,湧現出各種大模型技術群。AI大模型不僅(jin) 綜合運用各種計算係統技術、算法理論,更需要AI芯片、傳(chuan) 感器等強大硬件為(wei) 其提供數據存儲(chu) 和算力支撐。有關(guan) 方麵應協同創新,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廣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研發機構,發展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支持自然語言、通用視覺、語音識別等多模態交互的多任務,加速模型迭代升級。通過政策引導人工智能創新投入,構建大規模智能算力承載網,為(wei) 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和應用賦能。
還應拓展現實場景應用,促進產(chan) 業(ye) 能級躍升。應持續研發商業(ye) 通用模型和行業(ye) 專(zhuan) 用模型,關(guan) 注現實場景應用。圍繞經濟社會(hui) 發展及民生重大需求,開發影響力大、示範性強和帶動麵廣泛的應用場景,形成技術供給和應用場景需求良性互動的可持續創新體(ti) 係。建設人工智能標杆性企業(ye) 孵化器,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獨角獸(shou) ”、冠軍(jun) 企業(ye) 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逐漸將人工智能大模型拓展到多個(ge) 行業(ye) ,形成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集群,引領產(chan) 業(ye) 高端化能級躍升,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應用深度和廣度。
同時,也要保證安全可控,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立法工作。人工智能技術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帶來重大機遇,要在保證安全、可控和可靠發展的基礎上收獲科技革命的紅利。今年6月份,人工智能法草案被列入《國務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未來有必要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的立法研究,規範和引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明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道德規範與(yu) 倫(lun) 理原則。加緊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審查、獲批許可製度,研發企業(ye) 或個(ge) 人在進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研發之前,應進行科學、倫(lun) 理和合法性審查,獲得相應許可或批準方可進行。通過健全公開透明的人工智能監管體(ti) 係,形成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和安全可信並重的態勢。
更要以技術發展為(wei) 契機,引領人工智能社會(hui) 領域治理。人工智能技術正迅速滲透到社會(hui) 、經濟等各個(ge) 領域,對社會(hui) 治理思維的轉型提出迫切要求。傳(chuan) 統的社會(hui) 組織治理理念將逐步躍遷為(wei) 共同體(ti) 、智慧化治理理念,並推動社會(hui) 治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由條塊分割向立體(ti) 網絡化優(you) 化。可借助人工智能的高效、安全優(you) 勢,充分利用算力集群資源,逐步開展政務服務行業(ye) 專(zhuan) 有模型訓練工作,賦能“接訴即辦”等行政服務場景。探索大模型助力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城市大腦等城市管理公共平台開放數據接口並引入大模型輔助挖掘價(jia) 值信息,不斷驅動社會(hui) 治理效能提升。(王治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