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慶油田:“井打到哪裏,鐵人精神就帶到哪裏”
中國石油大慶油田的故事——
“井打到哪裏,鐵人精神就帶到哪裏”
本報記者 李 貞
秋風起,又到豐(feng) 收的季節。在黑龍江省西部,廣袤的黑土地上草甸已變得金黃,將一架架抽油機、鑽塔、修井機映襯得更加高大。這裏是中國石油大慶油田,一片已為(wei) 祖國建設貢獻了25億(yi) 多噸原油的熱土。今年上半年,大慶油田累計生產(chan) 原油1509.13萬(wan) 噸,實現全年目標“時間過半、產(chan) 量過半”;生產(chan) 天然氣29.69億(yi) 立方米,同比增長0.63億(yi) 立方米。
64年前,工業(ye) 油流從(cong) 這裏的鬆基三井噴湧而出,為(wei) 中國石油工業(ye) 發展掀開嶄新一頁。此後,大慶油田跨越一個(ge) 又一個(ge) 台階:轟轟烈烈的石油會(hui) 戰,讓中國甩掉了“貧油落後”的帽子;不斷創新技術,在穩油增氣的基礎上,探索智慧、綠色轉型;走出國門,實現了老一輩大慶石油人“把井打到國外去”的願望……幾十年來,這片土地上發生了太多激動人心的故事,讓“愛國、創業(ye) 、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更加熠熠生輝。
“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
今年是鐵人王進喜誕辰100周年。“鐵人”是一個(ge) 永遠銘刻在大慶油田曆史上的名字。
1959年,王進喜還是甘肅省玉門油礦的一名工人。有一次,他到北京來開會(hui) ,看到公交車頂上都有一個(ge) 鼓鼓囊囊的黑口袋,他好奇地問道:“這是什麽(me) ?”同行的夥(huo) 伴解答說:“這是煤氣包。咱們(men) 國家太缺石油了,隻能靠燒煤氣讓汽車動起來。”
王進喜的眼淚一下子湧了出來。身為(wei) 一名石油工人,祖國“貧油”的狀況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那時,西方國家正對新中國實行經濟封鎖、石油禁運。第一個(ge) 五年計劃結束時,中國石油自給率僅(jin) 為(wei) 40.6%。由於(yu) 缺少石油,拖拉機在工廠內(nei) 閑置,坦克不得不停止訓練,空軍(jun) 訓練和執勤的飛機也不能正常起飛。
根據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研究,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nei) ,天然石油的蘊藏量應當是豐(feng) 富的,關(guan) 鍵是要抓緊做好地質勘探工作。像王進喜一樣的石油工人們(men) ,心中都憋著一股勁,誓要奮發圖強,讓國家不再為(wei) 石油操心。
1959年9月26日,東(dong) 北鬆遼盆地上傳(chuan) 來一個(ge) 好消息:鬆基三井噴出了工業(ye) 油流,大慶油田被發現了。
1960年2月,石油工業(ye) 部黨(dang) 組向中共中央提交了《關(guan) 於(yu) 東(dong) 北鬆遼地區石油勘探情況和今後工作部署問題的報告》。報告請示:“我們(men) 打算集中石油係統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用打殲滅戰的辦法,來一個(ge) 聲勢浩大的會(hui) 戰。”
隨後,來自全國各地的退伍戰士、轉業(ye) 軍(jun) 人和石油工人奔赴鬆遼盆地,4萬(wan) 會(hui) 戰大軍(jun) 在荒原上開始了白手起家的創業(ye) 。
王進喜也是其中一員。他主動請纓,從(cong) 玉門來到大慶參加石油會(hui) 戰,並且立下誓言:“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大慶石油會(hui) 戰麵臨(lin) 著許多困難,職工的生存條件十分艱苦。“青天一頂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紅”,沒有住房,大家隻能住在牛棚、馬廄裏,或擠在自己挖的地窨子裏,有時還要露宿荒原。糧食供應不足,工人們(men) 就揀凍白菜和甜菜葉子吃,“五兩(liang) 三餐保會(hui) 戰”。
王耀宏老人是當年參加過石油會(hui) 戰的退伍兵。據他回憶,1960年下半年,油田糧食供應非常緊張。會(hui) 戰職工中,許多身強力壯的小夥(huo) 子吃不飽飯,但還是堅守在生產(chan) 一線。
一天,大家遇到王進喜,七嘴八舌聊起天來。“有個(ge) 南方來的同誌對鐵人說,真沒想到工作這麽(me) 艱苦,早知道還不如回老家當個(ge) 農(nong) 民。聽了這話,鐵人沉吟了一下,嚴(yan) 肅地說:‘當農(nong) 民偉(wei) 大,當石油工人同樣偉(wei) 大。國家缺油,作為(wei) 石油工人,咱心裏有愧,心裏著火呀!南方人剛到北方,生活上一定有很多不習(xi) 慣的地方。現在條件是艱苦,但大家都是軍(jun) 人出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軍(jun) 人作風一定要好好發揚光大。創業(ye) 嘛,眼前的困難一定不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決(jue) 不能被困難嚇倒,決(jue) 不能在會(hui) 戰前線當逃兵。要承擔起為(wei) 國家多產(chan) 原油的責任,用我們(men) 的苦和累,讓國家這個(ge) 大機器通過我們(men) 生產(chan) 的原油運轉起來,富強起來,這才是條正路啊!’”幾十年過去,鐵人說過的話仍深深印刻在王耀宏心中。“都說鐵人是工人演說家,一點都不假,他的一席話,把我們(men) 說得熱血沸騰,堅定了我們(men) 全身心投入大會(hui) 戰的信心!”
王進喜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大慶石油會(hui) 戰中,王進喜始終不畏艱苦,衝(chong) 鋒在前,帶領1205鑽井隊創造了一個(ge) 又一個(ge) 奇跡。
吊車、拖拉機不夠用,怎麽(me) 把幾十噸重的鑽機安裝起來?那就靠人拉肩扛。王進喜給1205鑽井隊全體(ti) 職工鼓勁:“我們(men) 大會(hui) 戰也像打仗一樣。沒有吊車,我們(men) 37個(ge) 人就是37台吊車;汽車不夠,我們(men) 有手有腳有肩膀,螞蟻搬山也要搬。”最終,經過3天3夜奮戰,38米高的井架矗立在了曠野上。
1205鑽井隊打第二口油井時,油井突然發生井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果斷決(jue) 定用水泥壓井。水泥加到泥漿裏不融合,又沒有攪拌機,緊急關(guan) 頭,王進喜和隊友跳進泥漿池,用身體(ti) 攪拌泥漿。
在艱苦的環境下,以王進喜為(wei) 代表的第一代大慶石油人奉獻出了全部激情,幹出了威風和誌氣。“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
憑借這份豪邁氣概,大慶油田在3年多時間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63年底,大慶已開發建設146平方公裏油田,年產(chan) 原油生產(chan) 能力達到600多萬(wan) 噸。3年累計生產(chan) 原油1166.2萬(wan) 噸,占同期全國原油產(chan) 量的51.3%,為(wei) 當時中國實現石油基本自給作出了重大貢獻,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不斷實現新的超越”
64年後,大慶油田再次創下新的紀錄——今年3月,中國石油大慶油田宣布,油田累計生產(chan) 原油突破25億(yi) 噸,占全國陸上原油總產(chan) 量的36%。
世界同類油田的穩產(chan) 期一般最多為(wei) 十幾年,大慶油田能夠開發建設60多年而依然充滿活力,正是因為(wei) 一代代石油人堅守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斷改革創新。
被稱為(wei) “新時期鐵人”的大慶油田高級工程師王啟民,一生攻關(guan) 科研,他說自己“這輩子隻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怎麽(me) 開發好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采用注水開發方式,從(cong) 地底抽出石油再注入水。經年累月的開采,會(hui) 讓油層產(chan) 量下降、油井含水量上升。為(wei) 此,王啟民提出了“分階段多次布井開發調整”理論,僅(jin) “表外儲(chu) 層”開發研究成果一項,就相當於(yu) 為(wei) 大慶油田增加了一個(ge) 地質儲(chu) 量7.4億(yi) 噸的大油田。
自2003年開始,大慶油田已開始麵臨(lin) 高含水、自然遞減等問題。到2015年,大慶油田儲(chu) 采失衡矛盾日益突出,高含水問題進一步加劇。當時,大慶油田綜合含水已經接近89%,意味著每采出100噸液裏,水量是89噸,而油量隻有11噸左右。
在石油界,通常把利用油層能量形成的自噴采油稱為(wei) 一次采油;向油層注水對其補充能量開采石油稱為(wei) 二次采油;通過注入化學物質來改善油、氣、水及岩石相互間的性能,開采出更多石油的技術稱為(wei) 三次采油。通常地下岩石層在經過一、二次采油之後,縫隙中還會(hui) 有部分剩餘(yu) 油存在。於(yu) 是,大慶石油人鑽研出三次采油技術,就如同用洗衣粉洗衣服一樣,將部分剩餘(yu) 的油洗出來。
作為(wei) 一項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三次采油必須依靠自主研發。“關(guan) 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不斷實現新的超越。”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慶油田企業(ye) 首席技術專(zhuan) 家程傑成說。
大慶油田企業(ye) 首席技術專(zhuan) 家伍曉林,帶領團隊曆經5600多次試驗,將三次采油技術發展到極致,讓大慶油田擁有了屬於(yu) 自己獨一無二的表麵活性劑。“在大慶油田,采收率每提高1個(ge) 百分點就相當於(yu) 百米賽跑提高0.1秒那麽(me) 難。”伍曉林說,“曾有國外專(zhuan) 家斷言大慶油田根本不適合三元複合驅技術。但現在,三次采油技術已經在大慶油田廣泛應用,采收率在二次采油技術的基礎上提高了14至20個(ge) 百分點。”
“我們(men) 由從(cong) 微米孔隙中用水擠油到用化學物質洗油,再到現在的從(cong) 納米孔隙中找油、采油,闖出了陸相砂岩油田開發的世界先進水平。”程傑成說。
截至今年初,大慶油田三次采油已連續21年產(chan) 量超千萬(wan) 噸,累計生產(chan) 原油3億(yi) 噸,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三次采油生產(chan) 基地。大慶油田還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hui) 批準,承擔提高采收率分委會(hui) 主席和秘書(shu) 處工作,將牽頭編製全球範圍內(nei) 的提高采收率國際標準規劃,推動中國特色技術轉化為(wei) 國際標準。
而今,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大慶油田也進入了數智化建設新階段。
由於(yu) 石油在地底下看不見、摸不著,如何確定石油的位置並采取合適的驅油方式,直接關(guan) 係著石油開采的產(chan) 量和成本。現在,大慶油田第一采油廠用上了數字孿生油藏係統。該係統通過采集、錄入勘察數據,描繪出地下油層構造形態;結合鑽井、測井獲取岩層信息,掌握石油富集區在哪裏,零散剩餘(yu) 油分布在何處;最終,利用三維建模和數值模擬,把千米地下的油藏“原模原樣”搬到電腦屏幕上,立體(ti) 清晰呈現石油在油層中的分布位置。在“數字地質體(ti) ”上,工作人員可以開展以開采石油為(wei) 核心的各種工程行為(wei) 的模擬,預測開采效果,論證部署最經濟可行的開發方案。
大慶油田第三采油廠第八作業(ye) 區開展數智化新型采油作業(ye) 區管理模式探索,通過自動采集、視頻巡檢、智能診控,替代人工巡檢、異常診斷、開關(guan) 井等60%以上工作量,用工需求減少1/4以上,員工勞動強度大幅降低。通過數字技術精細管控,全方位、全天候監控各類隱患,開發效益不斷提高。
“雙碳”目標的提出,讓綠色轉型成為(wei) 大慶油田近年來發展的又一主題。
在大慶油田第一采油廠產(chan) 能區內(nei) 的群英西泡、北站泡,波光粼粼的水麵上架起了一排排光伏板,這裏是大慶油田星火水麵光伏電站。該電站年均可發電2750萬(wan) 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wan) 噸。
今年3月,在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大慶油田首個(ge) 風電利用工程——采油九廠龍一聯風電項目首台風機並網發電。該項目裝機規模為(wei) 1萬(wan) 千瓦,項目建成投運後,預計年累計發電量達3125萬(wan) 千瓦時,年清潔能源利用量0.95萬(wan) 噸標煤,年減排二氧化碳2.48萬(wan) 噸。
“新能源業(ye) 務是油田發展接續力量的重要篇章。大慶油田將像抓油氣業(ye) 務一樣抓新能源業(ye) 務,大力推動風、光、氣、電融合發展,計劃到2025年清潔能源替代率20%以上,到2035年,形成油、氣、新能源‘三足鼎立’發展新格局。”大慶油田新能源事業(ye) 部規劃計劃科科長惠永慶說:“我們(men) 將步履不停、奮勇擔當,為(wei) 繪就大慶油田生態藍圖而砥礪前行,為(wei) 建設世界一流現代化百年油田注入新動能、作出新貢獻。”
“把井打到國外去”
“把井打到國外去”曾是王進喜的一個(ge) 願望。當年看似遙不可及,如今卻已成為(wei) 現實。大慶石油的品牌走出國門,也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走向了世界。
曾擔任1205鑽井隊第18任隊長的李新民,帶領1205鑽井隊先後進入蘇丹、伊拉克市場,拿到了國際市場的通行證。2006年,李新民率1205鑽井隊來到蘇丹,此後他們(men) 與(yu) 國際著名大公司的鑽井隊同台競技,兩(liang) 次獲得蘇丹授予的最高榮譽。在伊拉克被業(ye) 界公認為(wei) 世界最難的區塊打井,1205鑽井隊成為(wei) 唯一沒有發生井下事故的鑽井隊,在海外市場廣受讚譽。
“井打到哪裏,鐵人精神就帶到哪裏。繼承和弘揚永不過時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讓中國石油在全球產(chan) 業(ye) 發展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更大的影響力。”這是1205鑽井隊的出海目標。這支英雄的隊伍沒有辜負人們(men) 的期待,李新民自豪地說:“1205鑽井隊走出國門十幾年來,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作風沒有變,精益求精嚴(yan) 細管理的標準沒有變,掌握前沿技術、練就一身真功夫硬本領的拚勁兒(er) 沒有變,實幹苦幹、勇於(yu) 拚搏,在國際市場上樹立了新時代中國石油工人的良好形象。”
近年來,大慶油田海外業(ye) 務已進入亞(ya) 洲、非洲、美洲的5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品牌美譽度不斷提升,海外權益產(chan) 量達到千萬(wan) 噸級規模。
“最初進入國外市場的時候,肯定會(hui) 遇到很多困難。但作為(wei) 大慶石油的一員,最不怕的就是困難。”大慶油田試油試采分公司印尼項目部經理徐春雨,2006年來到印度尼西亞(ya) ,十幾年間一直堅守在海外。他說:“在印尼市場我們(men) 主要為(wei) 當地的企業(ye) 提供技術服務,包括現場施工、地層設計和油井射孔工藝等。這裏是熱帶雨林氣候,工作環境和國內(nei) 差別很大。施工時大家住在野外的營房,毒蟲飛來飛去,趕上雨季又會(hui) 特別潮濕,這些都需要適應。”
除了環境,還有更嚴(yan) 峻的挑戰。因為(wei) 國內(nei) 外技術標準的不同,一開始國外合作企業(ye) 對中國企業(ye) 並不信任。“為(wei) 了高質量完成項目,我們(men) 隻能不斷溝通、反複測試,別人測試一遍,我們(men) 測試三遍。別人休息的時間,我們(men) 加班加點。這樣負責的工作態度,保證了項目順利實施,也逐漸贏得合作夥(huo) 伴的認可。”徐春雨說。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大慶油田進一步深耕海外業(ye) 務。“現在我們(men) 已經實現了高度的雇員屬地化管理,真正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為(wei) 當地提供了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助力當地經濟建設。”徐春雨介紹,項目部鼓勵印尼當地人參與(yu) 項目管理,由中方人員做技術指導,手把手給他們(men) 示範,培養(yang) 出了很多名隊長、數據采集工程師和操作工程師。目前,項目部印尼員工數量占比從(cong) 最初的10%達到了65%。
印尼員工穆斯已在項目部工作了14年。作為(wei) 一名隻有初中學曆、不會(hui) 說英語的印尼屬地員工,穆斯剛參加工作時,隻能完成一些簡單的工作。
但10年前,穆斯開始有機會(hui) 跟隨項目部的中方人員學習(xi) 專(zhuan) 業(ye) 技術。穆斯的中國師傅侯雲(yun) 明記得,剛開始,兩(liang) 人隻能靠大量肢體(ti) 語言和自己的“半吊子”印尼語交流。“我從(cong) 了解穆斯的生活習(xi) 慣入手,慢慢教會(hui) 他掌握基本的安全技能,如何使用電腦,如何計算射孔深度等。現在,穆斯已經熟練掌握了射孔技術技能。”
2020年,穆斯第一次獨立帶領當地施工隊,完成了10口油井施工,施工優(you) 質率100%。“通過這些年的工作,我有了穩定的收入,家裏建了新房,我的兩(liang) 個(ge) 孩子也能夠進入很好的學校接受教育,我很滿足。感謝我的中國師傅,感謝來自中國的企業(ye) 。”穆斯說。
從(cong) 開荒取油,到技術創新,再到參與(yu) 國際市場競爭(zheng) ,“鐵人隊伍永向前”。在新時代,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也將被不斷賦予新的內(nei) 涵,繼續激勵著大慶石油人不斷前行。(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